唐朝與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比較研究

2022-12-27 21:45:06 字數 5329 閱讀 9177

馬昀,馬大力

(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天津300160)

摘要:以唐朝與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的相似性為線索,對兩個時期的服飾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它們服飾精神風貌的相似和表現手段的差異,並從歷史積澱、時代特徵和美學思想及其相應的審美傾向方面分析其相異的原因,旨在為中西服裝文化的比較研究提供乙個可供參考的例項.

關鍵詞:唐朝;文藝復興;服飾文化

中圖分類號:ts94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12024x(2004)0520012204

每個時代的文化都有個性鮮明的時代風尚,這種風尚非該時代而難以存在,或是後世極力摹仿亦無法得其神韻精髓.因此,每個時代都相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飾文化.在研究中西服裝史的過程中,採用比較研究法可以使我們**在不同的文化源流中,相類似的思想傾向在服飾上的具體反映,這對於我們把握服裝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機制,了解服裝形制的文化根源,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通常,我們把兩個事物作比較,首先因為它們一定存在可比性,而這種可比性是建立在二者相似性基礎上的.本文即以唐朝和文藝復興時期為例,在二者服飾文化相似性的基礎上進行中西方服飾文化的比較研究.唐朝與文藝復興時期分別是中西方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繁榮時期.

在時間上,前者早於後者約七八百年.但若以西洋史來劃分,二者均屬中古時期.唐朝的繁榮主要受其政治、經濟及其國君的治國之方的影響;而文藝復興的繁榮及其對歐洲的深刻影響主要是體現在精神文化層面.

它們在世界史中都是具有深刻影響力的時代.在服飾上,我們也可以找到它們精神風貌的相似之處. 1 服飾的多元性唐朝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都有多元性的一面.

然而,這種多元性的原因和體現方式卻不盡相同.1.1 唐朝服飾文化的多元性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乙個王朝.

它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最高峰.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0、/開元盛世0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唐朝崇高的國際地位和輝煌的經濟文化成就,使亞洲各國乃至歐洲、非洲國家對之產生了由衷的欣羨之情,他們爭相與唐朝交往,遂使中國成為亞洲諸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中心,在東西方交往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當時的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中國,其中又以中國地位最為突出.經濟的繁榮和政治上的強盛,使當時的交通空前發達.所有的這些優勢使唐朝服飾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唐人有條件看到各個地區、國家的服裝,並相互學習與效仿.所以,其服裝亦呈現出多樣性的一面.初唐時期,襦裙服仍然流行,婦女日常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著緊身長裙.

天寶年間,婦女曾流行穿**.如圖1,張萱的5虢國夫人遊春圖6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形象資料.至盛唐時期,胡服又流行於廣大婦女中間.

這是包含了印度、阿拉伯以及我國西北邊疆人民許多特徵的一種裝束.陝西西安出土的石刻上就含有這種服飾形象: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翻領長袍,穿襠褲,足登高革靴.

這種裝束使唐女耳目一新,從而紛紛效仿.到唐五代時期,女子又時興道士服.5五代史#前蜀世家6記:

/五衍後宮,皆戴金蓮花冠,衣道士服,酒酣免冠,其髻然,更施朱粉, 號醉妝,國人效之.0唐朝對於各國文化廣收博採,其服飾紋樣也是中西合璧,獨具風格.如唐草紋、寶相花,就是外來紋樣結合本國特點發展而來的具有時代特徵的紋樣.

1.2 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的多元性文藝復興是中世紀轉入近代的樞紐.它源自義大利,後因法國與西班牙以義大利為戰場及政治婚姻的交流,促使文藝復興向北擴張,進而促成歐洲在藝術文化上全面性的文藝復興.

所以,文藝復興在地域上的界定隨著時代的挪移而有所不同,文藝復興的火種在不同地域的社會背景之下,燃燒出不同藝術風格、不同型態的文藝復興光芒.在整個文藝復興的盛期,歐洲沒有任何國家的服裝能長久地獨領**.各國在服裝上相互學習,同時又不失本國特色.

歐洲服裝就在這種相互交融的大氛圍中不斷更新)融合)再更新,使得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絢麗多姿.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文化,在不同階段受歐洲各國國力消長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先後以義大利風格、德國風格、英法風格和西班牙風格為主導.所以,從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看,其服飾文化是多元性的.

1.3 兩個時期服飾多元化的不同成因雖然二者在服飾上都呈現出多元性,但它們形成的原因和體現方式卻不同.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有乙個整體上的趨勢,那就是我們最終都是傾向/和0的,講究民族融合.

唐朝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唐朝的統一強盛在各方面為民族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條件,加之唐太宗一改過去/貴中華、輕視少數民族0的政策,而/愛之如一0,對各民族能較為平等地對待.所以,唐代服飾才有條件空前的異彩紛呈,呈現多樣性的局面.

而這種多樣性的局面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唐朝時期各種各樣的服裝是互不排斥、共存共容的. 西方的歷史卻截然不同,他們講究革命,各帝國之間不斷紛爭.

文藝復興時期服飾的多元化,是從整個文藝復興時期來看的.前面講過,當時的服裝在不同時期存在不同的風格,以西班牙風格為主導.但是,西班牙國王是強制地向歐洲各國推行西班牙服裝,企圖使人們順應西班牙意志.

從文藝復興不同階段強國對服飾外型的主導力可以看出政治力成為當時趨動流行的重要力量,其風格是受國力消長影響的,並不是幾種風格的共存,而是相對決裂和獨立的.所以,它的多元性是/分0的. 2 服飾的自由、開放性 2.

1 唐代服飾的自由開放性從一定程度上講,婦女的服飾是反映整個社會風氣的最突出的標識.唐朝的女子服飾,總體說來,由較為保守向較為開放的方向發展.唐代國家統

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人們的眼界也空前的開闊,思想開放活躍,與此相應地,服飾愈益自由、開放,並且能夠被人們所接受.唐代服裝的開放主要表現在領型的變化上.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在眾多領型中,有一種袒領,領口開得很低,隱約可見雙乳的起伏,這是中國服裝史上絕無僅有的一種非常開放的領型.在唐朝這個思想極其自由活躍的時代,人們的見聞都空前的開闊,各式異國服裝並不難見,袒領的服裝該是微不足道的.如圖2所示,唐代畫家周防的簪花仕女圖6上,仕女身穿一件及胸長裙,配以輕薄透明的沙羅大袖衫.

這種裝束反映了唐人在服裝上的大膽嘗試2.2 文藝復興時期服飾的自由、開放性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和宗教改革將人們的思想目光從天國拉回人間,從神轉向人.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啟迪和感召下,人們愈來愈重視個人的想法、感受與生活,人性的光輝已不再受到壓制.

相應地在服飾方面,服裝開始逐漸衝破束縛,講究趣味,不再保守.文藝復興時期服裝的開放主要體現為對兩性特徵的強調.在**中,用大量的填充物來表現男性的強大,如圖3所示.

文藝復興時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約在1550)2023年間),男子服裝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填充物的大量使用,以其來誇張男子形體的寬闊雄偉:肩部用填充物墊得很平,腹部塞進填充物使之膨起,甚至兩腿間的兜襠袋也使用了填充物並加以裝飾.與**使用填充物相對應,在**中,用裙撐使裙子膨大化來體現女性的渾圓,還使用胸甲衣等塑形工具強調女性的曲線.

2.3 兩個時期服飾開放性的區別唐朝服裝的開放,在我國服裝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可謂曇花一現.服裝的開放表現為既豐韻盎然,又典雅綺麗.

相對於文藝復興服裝的開放,是自然、含蓄的.這也是由我國古代/天人合一0這一主要思想所決定的.而且,/意境0說也是在唐朝時正式被提出來的.

所以,受這兩方面的影響,唐朝在服裝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通過衣料的輕薄和肌膚的部分裸露體現人體的自然美,不喜歡誇張和過多地人為裝飾;而且,一直是在/平面0上進行造型的. 然而,對於服裝的開放,西方的歷史比中國更為久遠.

只是,文藝復興前中世紀的黑暗、**教的禁欲主義思想,使中世紀服裝樸素而保守.文藝復興運動重新喚起了人們對人體美的渴望,服裝開放化、人為裝飾繁多.文藝復興時期服裝的開放主要表現為強調兩性特徵,而且是在空間造型上人為地來表現的,且表現手法誇張,如**中填充物的使用,和**中裙撐、胸甲衣等塑形工具的應用.

中西方之所以在服裝造型上各行其事,分道揚鑣達千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各自不同的審美趨向的影響. 3 豐富的妝飾 3.1 唐朝的妝飾物唐朝女子的化妝風俗,從總體來說,傾向於濃豔和開放.

唐代女子好麵裝,且相當講究,唐代的前後均未出現過如此盛況,形成了強烈的時代特徵.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此: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

用於面妝的有鉛粉、胭脂、丹青、朱紅等色.用黛(一種青黑色的顏料)描繪眉,各種眉式流行週期很短,如圖4所示. 唐朝女子的髮式也變幻無窮,有半翻、盤恆、驚鵠、拋家、椎、螺等近30種,髮髻上面還飾有金釵玉飾、鮮花及絹花.

此時的男子,薰衣剃面,亦極為注重外表儀行的修飾.與女子相似,男子也多用面脂、口脂粉飾頭面.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因/白皙美姿容0得到女主武則3.

2 文藝復興時期的飾品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使我們了解到當時人們追求奢華的心理,如法國王后伊利諾像、伊莉莎白公主像等等,她們無不佩戴項鍊、頭飾、戒指、胸針等飾物.男女都用大量的珠寶裝飾自己.女子的頭巾都用金絲、珍珠和寶石裝飾.

當時的首飾也以大為榮.男女兩手上都戴有許多戒指,大拇指、食指和小指都戴. 拉夫(ruff)是獨立於衣服之外的一種裝飾著白色褶飾花邊的領飾,是文藝復興時期乙個獨具特色的服飾部件.

拉夫呈車輪狀造型,其構造複雜,製作技術亦頗具難度.隨著流行的展開,其形越來越大.3.

3 兩個時期妝飾物的不同特點唐朝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妝飾都體現了豐富性.然而,二者的表現手段截然不同,也因此具有不同的外觀效果. 唐朝的附飾物豐富多變,表現為飾品種類繁多,表現手段變化多端:

各式各樣的花飾、變幻無窮的髮式和麵裝.然而,唐朝體現的仍然是含蓄、典雅之美,如前面提到的女子用鮮花裝飾自己,與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珠光寶氣全然不同. 文藝復興時期的附飾物以構造複雜和繁複為特徵.

男女都用大量的珠寶裝飾自己.而且,當時有一種流行的美學思想,認為美的高低甚至藝術的高低都要在克服技巧困難上見出,難能才算可貴./費力0,即花較多較大的勞動,在當時被看成是美感的乙個**[2].

服裝自然會受這種美學思想的影響.如圖5所示,以/拉夫0領為例,/拉夫0領的製作技術難度相當大,約需3~4公尺布,而且製作過程複雜費力,據說當時其製作技術亦是甚為保密的.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總體說來,在服飾上:

唐朝是含蓄的,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文藝復興時期卻是誇張的、繁複的,追求/量0的.這主要是受各自的美學思想及其相應地審美趨向所影響. 4 結束語通過對唐朝與文藝復興時期服飾的比較與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二者在服飾文化上的某些相似性,但它們有不同的歷史形成原因,根本上講,就是文化源流和社會發展模式上的差異;而且,由於中西方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和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差異,特別是受歷史傳統的和當時特有的美學思想的影響,使二者持有不同的審美趨向,從而使它們在服飾元素和表現手段(如服裝造型)上沿襲和新生著各自的特色,形成各自的特殊性與不可替代性.

所以,在作中西方服飾的歷史比較時,應該採取科學的、客觀的態度,從服飾的造型、色彩、裝飾特點等直觀素材的基礎上,探其根源.結合它們的歷史積澱和變更線索,去考察當代人群反映在著裝上的意識、思想和理念.既要看到它們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同一性,又要注意到它們在審美上和表現手段上的差異性.

在相異之中尋相同、在相似之處見不同.其實,也正是在差異性中,體現著各自的民族性,使其具有特殊性與獨一無二性.參考文獻:

[1] 張競瓊,蔡毅.中外服裝史對覽[m].上海:

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 [2]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文藝復興簡介

文藝復興是十四到十六世紀在歐洲產生的一次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它是以發掘 整理和研究古希臘 羅馬的文化遺產為先導,在封建社會漸趨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形成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產生的 自十四世紀以來的三百年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革,歐洲各國的思想文化領域,政治經濟領域都出現了一...

簡述文藝復興運動

摘要 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

文藝復興美術說課稿

巨人輩出 文藝復興美術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巨人輩出文藝復興美術 一課時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章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 美術鑑賞 中外國美術鑑賞部分的第四課內容。外國美術鑑賞部分整體主要圍繞繪畫 雕塑 建築等建立知識架構。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