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簡介

2021-07-15 17:48:10 字數 5787 閱讀 4135

文藝復興是十四到十六世紀在歐洲產生的一次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它是以發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為先導,在封建社會漸趨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形成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產生的.自十四世紀以來的三百年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革,歐洲各國的思想文化領域,政治經濟領域都出現了一些新的變革,特別顯著地反映在文學藝術方面的興盛繁榮。資產階級史學家們便把當時歐洲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這一新的變化,,看成是一千多年前盲希臘、羅馬文藝的復興,並由此而得名。

法國人著眼於文化方面的變革,用了"文藝復興"這一名稱。德國人著眼於宗教鬥爭,稱為"宗教改革"。在義大利則稱為"清克維清託",此詞直譯為五百年代,意譯為十六世紀,因為十六世紀是義大利造型藝術高度繁榮的時期。

但正如恩格斯所說:"這些名稱沒有乙個能把這個時代充分地表達出來。"我們現在稱之為"文藝復興",只是按照舊有習慣沿用而已。

實際上,這是資產階級提出的不科學的形上學的術語。

文藝復興發跡於義大利,而後蔓延到法國、西班牙、英國、德國,形成全歐性的運動。從精神實質上說,它是西歐各國在哲學、文學,藝術、宗教諸領域內,以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為思想**,開展反封建、反教會、反禁欲主義的一次重大鬥爭。

作為一種文藝思潮來說,文藝復興宣揚用"人性'對抗 "神性",用"人智"對抗"神智",用"人權"對抗"神權",以積板進取享受人間世俗生活的歡樂,宋對抗苦修苦煉、修行來世的禁欲主義。因此,反封建,反神權,反愚昧主義,反禁欲主義,提倡個人自由,人性解放,面向現實,探索自然,追求科學等等,構成了文藝復興的主要內容。

文藝復興的文學屬於資產階級早期的文藝,它是繼古希臘、羅馬文學之後,歐洲近代文學發展史上的第一十高峰。代表作家有義大利的詩人彼得拉克,**家卜匐丘,法國的**家拉伯雷、散文作家蒙田,西班牙的**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伯?德?

維加,英國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散文作家喬皇,**家托瑪斯?莫爾,等等。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程序中,文藝復興起過巨大的送步作用。恩格斯稱它為"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文藝復興運動的結果,不僅推動了文學藝術的全面發展而且有效地鞏固了當時歐洲各國正在形成與發展著的資本主義關係;擴大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社會影響,也為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作於思想上和**上的必要準備。

文藝復興也有其時代和階級的侷限。人文主義者竭力宣揚,肯定的"人",不可能包括全人類,而只能是資產階級自身而已。他們在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中,提倡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幸福,其間都包含著資產階級個人的狹隘的階級內容。

當時的資產階級剛剛處於上公升時期,對封建秩序來說,它是個革命的階級,但同時它又是乙個新型的剝削階級。階級的特性和階級的利益,注定它反封建鬥爭的不徹底性,對封建貴族的妥協傾向,以及對人民群眾運動的無限恐懼。新興資產階級的這些弱點,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思潮中都有著程度不同的反映。

文藝復興「三傑」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由於高超的藝術造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爾,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拉斐爾父親是宮廷的二級畫師.他從小隨父學畫,七歲喪母,十一歲喪父,進畫家畫室當助手.學習了十五世紀佛羅倫斯藝術家的作品,走上了獨創的道路.

從二十二歲到二十五歲創作了大量聖母像,從此聲名大揚.他沒有達.芬奇那樣經驗豐富博學深思,也沒有公尺開朗基羅的雄強偉健的英雄氣概.

可是他雖然只活了三十七歲,卻成為文藝復興盛期最紅的畫家.他的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他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的聰明特別表現在善於汲取他人之長,而後加以綜合的創造.

他一生創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大公的聖母》和《教皇利奧十世》等,還作了一些建築設計,並為西斯廷小教堂設計畫稿.他的才能又表現在他創造出最合乎當時人們的口味的形象.風格被特稱為一種"秀美"的風格,不僅使當時人傾倒,並且延續了四百年之久,成為後世古典主義者認為不可企及的典範.

拉斐爾的一生雖然像莫扎特那樣短促(兩人的生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可是有關他的傳說及提供的範例卻是非常之多。這些傳說和範例一方面肯定了這位畫家無可爭辨的才華,另一方面卻也可能阻礙了對這位畫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爾其人,提起拉斐爾的藝術風格,總離不開「超凡入聖」、「盡善盡美」這些始於瓦薩里的形容詞,這使廣大公眾對拉斐爾(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的作品無法深刻領會並與之溝通,無法立即把拉斐爾的作品與那些總想用「天才」、「天才表現」等詞句來標榜的蹩腳作品分開,從而在他的作品中體味生命的苦悶、浪漫的熱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爾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和諧、協調、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作品確實可被稱為「人文主義及文藝復興世界的頂峰」。人們往往忘記或忽略的是這樣一種情況:拉斐爾是在歷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種只持續了很短時間的思想風潮上攀登了頂峰,這個奇蹟的創造者是乙個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以偏巧不得於兩位最偉大的巨匠——達·芬奇和公尺開朗基羅相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後差不了多少年。

拉斐爾找到了「第三條路」,就是對他那個年代所有藝術成就的綜合與超越。這正是拉斐爾的光榮及歷史作用,那是他憑藉藝術與思想、努力與理性,通過堅持不懈的檢試、體驗與思考而獲得的。他的成功歸因於他那非凡的才能:

把來自藝術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時代(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任何一種激勵和啟示加以提煉和消化。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型和高超的造諧。這種能力確實異乎尋常。

萊奧納多·達·芬奇於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達文西出生在佛羅倫斯附近的乙個小鎮——芬奇鎮。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

達·芬奇的啟蒙教師是著名的雕塑家兼畫家委羅基奧學藝,委羅基奧是一位用數學、透視學和解剖學等應用科學的方法從事藝術探索和實踐的藝術家,對於達·芬奇的影響不僅在嚴格的繪畫寫實方面,主要還在於培養了他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這是決定他日後成為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繪畫奇才和多種科技研究家的關鍵。達·芬奇的興趣極為廣泛,除了繪畫,他研究科學與哲學問題。

他曾乙個人親自解剖了三十多具屍體,具有豐富的解剖知識。

《蒙娜麗莎》描繪了一位端莊秀美的西方婦女肖像,她面龐秀麗,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態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帶有神秘的微笑,呈現出一種高貴而不可侵犯的尊嚴,看的人彷彿也隨之自尊、自重起來,這是對人的一種讚頌。《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紀宗教統治的時代,是對人類壓抑的時代,其作品都是以神為題材的。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反傳統,畫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為表現內容,此可以領悟到其思想意義的內涵,這是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打碎教會精神枷鎖的革命。

《最後的晚餐》是他接受公尺蘭聖馬利亞·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訂件時作的。這是乙個傳統的聖經題材。兩個世紀來,許多著名畫家在這一題材上嘗試過,但都存在某種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衝突,故事的戲劇性展開不生動。

而達·芬奇這幅畫,已揚棄了過去所有這一題材的表現缺點,從人物的活動、性格、情感和心理反應等特徵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過耶穌與猶大的衝突反映出人類的正義與**之間的對立。實際上它所展現的,正是當時義大利社會上凡是正直的人們,都能看到的光明與黑暗的鬥爭的縮影。坐在正**的耶穌推開雙手,把頭垂向一邊,作無可奈何的淡漠表情,這就加強了兩邊四組人物的變化節奏感,使場面顯得更富有戲劇效果。

而這十二個人,由於各自的年齡、性格和身份不同,他們的驚訝與疑慮表情也得到各自貼切的表現。人物之間互相呼應,彼此聯絡,他們的感情不是孤立的,這是大畫家達·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寫因素。古代所謂「多樣統一」的美學原則,至達·芬奇的這幅畫上才獲得了空前有效的體現,其藝術成就也即在此。

作為一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藝術家,達·芬奇的民主主義立場在義大利資產階級上公升時期是堅定的。事實上也證明,他的這幅《最後的晚餐》一直在鼓舞著世界人民為反對**的勢力而鬥爭。

文藝復興時期第二位大藝術家公尺開朗基羅,不僅是偉大的雕塑家、畫家,還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築家、軍事工程師和詩人。

公尺開朗基羅生於2023年3月6日靠近於佛羅倫斯從小父親把他送到佛羅倫斯附近鄉間的石匠家寄養,在擊石聲中度過了童年,因此公尺開朗基羅開玩笑說自己的雕刻天才,就是得自于這位石匠的恩賜。後來公尺開朗基羅的生父因為喪妻,移居至佛羅倫斯,將公尺開朗基羅送進學校學習拉丁文和優美的義大利文。公尺氏學會了詩詞的創作,不過他在童年時期一向不愛念書,上課的時候常常偷拿速寫本畫畫,讓公尺氏的父親非常頭痛。

所以在公尺氏13歲時,將他轉送至一位畫家處學畫。一年之後,跟隨一位雕刻家學習雕刻,這位雕刻家為佛羅倫斯貴族美第奇家族管理美術作品與石雕。在這裡,公尺氏遍覽了古代藝術珍寶,也有機會接觸到詩人和學者,由於環境的感染,他開始研讀但丁的雄偉詩篇,而柏拉圖的博大思想對他的影響尤其深遠。

這使得公尺氏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畫家、雕刻家、建築師,也是一位詩人。

《大衛像》是公尺開朗基羅整個藝術中最重要的雕像之一。創作這尊雕像時,還不到30歲,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趨於成熟,他已被公認為是藝術大師了。他的雕像大部分都是表現健美人體的。

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一種人文主義思想的表現特點。人們剛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下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讚美人體的美,是對古代希臘藝術的一種「復興」,其實,它的更深刻意義在於反對宗教的虛偽,重視人及其現實的力量,這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的一種反映。而公尺開朗基羅由於深刻感受到義大利政治的動盪,他的苦悶與精神意志往往只能在自己的雕像中得到最深刻的發揮。

人體是最能表現內在力量的形式。他要賦予大理石以新的生命,必須向它灌注一種屬於人的肉體的力量,使它具有精神的象徵性。

公尺開朗基羅的藝術之所以叱吒風雲於16世紀,是因為他在這個以人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中,把人與戰士兩個概念不可分割地聯絡在一起了。他所有的偉大雕塑,其最重要的品質也在於此,即一尊雕像,也是乙個建功立業的英雄豐碑。2023年,公尺開朗基羅被教皇請到羅馬工作。

朱理二世讓公尺開朗基羅來設計「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後享用。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頗多。藝術家把多年的抑鬱、憤懣和屈辱,全部寄託在這座陵墓的各個雕像上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垂死的奴隸》與《被縛的奴隸》這兩尊作於2023年的奴隸像。《垂死的奴隸》雙目緊閉,左手枕在仰起的腦後,右肘彎曲在胸前。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來與暴力與死亡搏鬥。

那個《被縛的奴隸》的運動節奏就更強烈了。他的壯實的軀體呈螺旋形擰起。他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這種動勢的轉折,體現了巨大的內在激情。

似乎這個奴隸將要迸發一股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顯露出堅強不屈的意志。有人稱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隸」。

在這裡,人的尊嚴得到了高度體現。藝術家以卓越的技巧使這兩塊冰冷的石頭產生出生命的活力。這種優美的造型感受,正是公尺開朗基羅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羅馬西斯庭小教堂內的天頂畫,是公尺開朗基羅的繪畫藝術豐碑,。西斯庭天頂畫以聖經《創世記》為主線,繪畫總面積接近600平方公尺,人物有幾百個。在拱頂上按照它的長矩形(全長40公尺,寬14公尺),在**分割成九個畫面,分別描繪《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與動植物》、《創造水和大地》、《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樂園》、《挪亞祭獻》、《洪水》、《挪亞醉酒》等九個主題。

象這樣大規模的壁畫,如此壯觀的天頂畫,畫得又那樣精確、和諧,多彩多姿,並且是出自畫家公尺開朗基羅的一人手筆,這在16世紀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它所存在的精神價值在整個藝術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當拉斐爾看了這幅巨大的天頂畫之後,不禁感慨地說:「公尺開朗基羅是用上帝一樣傑出的天賦創造這個藝術世界的!

」公尺開朗基羅創作之始,因為天縱才氣,常常遭人眼紅;在他年輕時,因遭人嫉妒而被打壞了鼻子,使得他終身對自己的容貌自卑。26歲時在佛羅倫斯完成舉世聞名的「大衛」雕像;30歲時因為盛名遠播,傳到了羅馬教廷的教皇耳中,教皇立刻邀請公尺氏前來羅馬建造陵墓。公尺氏也深知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開始為教廷工作。

這一做就做了整個下半輩子;在當時一切教廷至上的時代,這是無上光榮的工作。他在羅馬陸續完成許多世界聞名的傑作,諸如現今珍藏於梵蒂岡博物館的聖西斯廷大教堂的溼壁畫、勞孔像、慈母哀子像、摩西像、聖彼得大教堂,以及卡波多立廣場等等,都是遊客前往羅馬時的必遊之地。

公尺開朗基羅的創造力與活力驚人,直到去世之際仍堅守創作崗位,享年89歲。公尺開朗基羅終其一生給人的印象,可以用「悲壯」兩個字來形容。雖與達·芬奇和拉斐爾身處於同乙個時代,但境遇卻大不相同。

公尺開朗基羅的悲壯是屬於天才的,含有戲劇性的英雄式悲壯。構成公尺開朗基羅的悲壯生涯,雖有其時代的因素,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因天才而產生的自負。公尺氏個性高傲倔強,不阿諛奉承,深具藝術家氣質。

簡述文藝復興運動

摘要 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

文藝復興美術說課稿

巨人輩出 文藝復興美術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巨人輩出文藝復興美術 一課時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章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 美術鑑賞 中外國美術鑑賞部分的第四課內容。外國美術鑑賞部分整體主要圍繞繪畫 雕塑 建築等建立知識架構。暗...

高二歷史文藝復興

第一章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 第三節文藝復興 教案教學目標 1.文藝復興運動的時間 分期和性質 義大利首先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原因 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 文藝復興的主要文學 藝術和社會科學成就 文藝復興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2.1 通過對文藝復興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