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電子教案

2022-12-21 03:30:02 字數 4007 閱讀 1793

課題《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課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前分析教學方法教學**

1.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思想感情。2.把握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1.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思想感情。2.把握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誦讀、**多**

教師活動

一、匯入

今天我們繼續宋詞之旅。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的長江黃河,至今滋養著我們,在這裡,我們能找到「大江東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的纏綿婉約;能聽到「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的悲憤吶喊,也能聽到「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淺吟低唱,有怒髮衝冠的報國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鄉情。

無論何時何地,隨口吟詠一首詩詞或其中的名句,都會讓我們心中激盪,充滿詩意。下面我們一起走近辛棄疾。

二、介紹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詩歌鑑賞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種叫知人論世,詩人性格特點、人生經歷及所遭遇的時代背景都會在詩歌中留下烙印,抓住這些就能更快更準確在把握詩歌的主旨、情感,這是前人為我們總結出來的經驗技巧。辛棄疾的理想是什麼,但現實又是怎樣的。

理想: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屍的。拍刀摧馬,馳騁沙場

現實:他時用時棄、在被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

小結:他太愛國、愛百姓、愛朝廷了,但南宋小朝廷怕他、

學生活動

1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煩他,忌用他。然而朝廷可以阻擋他馳騁沙場,卻無法囚禁他以身許國的巨集願。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衝突中,歷史給了他乙個生命的突口,那就是詩詞。

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昇華,文字的鎚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盪,一不能化作刀槍之用,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只有一股腦在注入詩詞,終於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

辛棄疾就是如此,他終於被修練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我們現在來鑑賞他的好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三、學習《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一)解題:菩薩蠻:詞牌名。

書:寫。寫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詞。

造口:南渡之處,虜人追隆右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通過這資訊,我們明顯知道這是一首懷古傷今詞。

自由朗讀,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要用心體味,帶著感情去讀。揣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

(二)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思想感情。(1)找出直接體現詞人內心情感的詩句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詩人的情感:

愁!(2)什麼直接勾起了詩人心裡的愁?如果你心裡無愁,你聽到鷓鴣的叫聲,會不會勾起滿腔愁情?

明確:鷓鴣。詞人心裡有愁。

提示:聯絡辛棄疾,可不可以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句詩「愁」的含義呢?

課下注釋,鷓鴣的叫聲彷彿是「行不得也哥哥」,我們知道辛棄疾的理想是但現實是,乙個「行不得也哥哥」就把他那種怎樣的情感點了出來?

明確:想報效國家,但實現不了這報國之路。一種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之愁。-------這就是他對自己無法報國的憂憤之情!

(3)除了這種情感,我們還可以讀出另一種愁——?

家國之愁,憂國憂民。在詞裡面找出這方面的詩句。明確:①中間多少行人淚。(憂民——流不盡的行人淚)。a.理解「行人淚」

明確:逃難民眾的淚水。詞人身臨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聯想到當時南宋的命運危在旦夕。

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國恥未雪,悲憤填膺。「行人淚」概括了當時千千萬萬逃難民眾種種災難,也包括了許多報國無門、壯志未酬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

2的愛國志士的悲憤。

②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明確:「愁」在無法望長安。(憂民——無法望長安)b.長安代表什麼呢?為什麼無法望長安?

明確:北宋都城:汴京。

收復故都,收復失地,恢復民族尊嚴。:無數青山的阻礙。面對眼下所見證的悲慘史實,想到當立腳點南宋王朝的政治現實,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懷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長安只能引頸以望,而且遠望不到了!

那重重疊疊的連綿不盡的青山遮住了視線,也阻斷了建功立業的進取之途!「望」「可憐」兩個詞寫出了無限的忠誠,無限的惆悵、無限的感憤!

(3)小結:這濃得化不開的愁成了辛棄疾的心病,究其一生,他毫不放棄地尋找解決心病的機會,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這種精神在詞中有沒有體現?

明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無數山」可以遮住人們眺望故國的視野,但卻不能阻擋日夜東流的江水。

問:詩人是不是單純寫自己所見到的景?怎樣體現辛棄疾的精神?

明確: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動,以自然現象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感受和認識,含義深厚。這兩句詩含蓄地傳達了詞人對抵抗外敵,光復山河的堅定意志。

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祖國的統一是主流。

小結:眼前的無數山,擋得住的是詩人的視線,但擋不住詩人愛國、報國的心!儘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但他卻從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從沒被挫折打敗,縱使壯志難酬也要酬!

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辛棄疾的《菩薩菩》,傾聽了他在動盪的南宋發出的收復祖國河山憂國憂民的吶喊,也深切體會到他那種「把吳釣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沉重嘆息,!這聲吶喊,這一聲嘆息,響徹雲霄,響徹我們的心靈,成為蕩氣迴腸的千古絕唱。

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絡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其實,具有這種偉大思想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從遠古走來,我們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看到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林則徐,看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他們一直以天下為念,執著追求著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們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脊梁,

3支撐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鼓舞著我們!

我們再次誦讀稼軒詞,感受詞人的情懷、英雄的氣魄,讓我們再一次地受到他們的精神薰陶!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生於北宋滅亡十三年之後的金人統治地區。2023年秋,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北方暴發了以耿京為首的農民起義。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兩千餘人的抗金隊伍,在濟南南部山區起義,不久投歸耿京領導的義軍,任「掌書記」。

紹興三十二年,叛徒張安國殺死耿京投降金營。他率身邊僅有的五十餘人,飛騎闖入金營,活捉張安國,並收攏義軍殘部萬餘人投歸南宋。辛棄疾南來後,正值南宋統治集團中妥協投降勢力囂張得勢之時,他與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寫了《美芹十論》,六、七年之後,再寫《九議》。他反覆上書,議論恢復大計,批駁悲觀論點,但均未被採納。相反,他卻被朝廷派去鎮壓南方的農民起義。

辛棄疾南來後,先後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職期間,他做了一些對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時,還盡可能地為北伐做些軍事上的準備工作。從四十二歲起,他先後被削職閒居達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鎮江,覆被削職,終於未能實現其恢復中原的巨集願而病死於鉛山。終年六十八歲。

辛棄疾是南宋最負盛名的偉大詞人,是我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於恢復失地、抗金救國的偉大理想不能實現,他就用詞這一文學**來進行鬥爭,來抒寫他積鬱於心的複雜情感。他的重要詞篇,表現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堅強決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協投降的錯誤政策,抒發了自己虛度歲月、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

他還寫下一些歌詠祖國壯麗河山與描繪農村風土人情的作品。

辛棄疾繼承和發展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和表現手法,突破了詩、詞、文的界限。他善於以詩、以文為詞,常用暗喻和比興手法,使詞旨委婉含蓄並具有沉鬱頓挫的韻致。他的詞,雖然以雄渾豪放為主,但並不缺乏清麗婉約之作。

詞集有《稼軒長短句》。二.寫作背景:

鬱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餘雖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闕一也。

』改鬱孤為望闕。」清江即贛江。淳熙

二、三年間(1175-1176),詞人提點江西刑獄,駐節贛州,這首詞正是詞人在此時書於造口壁的。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條云:「其題江西造口

4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後,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

實際上敵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難民的衣服,混雜在逃難的難民中得以脫身。

作業布置板書設計反饋或反思5

韋莊 《菩薩蠻》教案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學習 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的詩歌鑑賞方法,抓住意象,發揮想像,品味詩情畫意的江南,領會作者在詩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2 引導學生根據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係,採取相應的欣賞方法 詩歌意境,學會運用 置身詩境 和 緣景明情 的鑑賞方法。3 江南詩歌情境的異同,感受詩人的江...

《菩薩蠻》賞析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後以兩鏡前後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台奩內之座鏡也 其後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 俗呼 把兒鏡 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 重疊,花光之與人面,亦互動重疊,至於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

菩薩蠻 其二 教學設計

西林區第四中學張柱 學習目標 1 通過詞中的景物描寫,體會詞中江南的意境之美 2 體會該詞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並茂的藝術效果 3 理解詞人以樂景寫哀情的藝術手法。重點難點 理解以樂景寫哀情的藝術手法。學法指導 1 反覆誦讀,借助注釋,準確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 借助導學案充分預習文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