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教育與小學創新教育整合

2022-12-16 15:24:02 字數 6026 閱讀 5658

湘潭市雨湖區廣場學校課題組周映峰執筆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1、二十一世紀是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以創新為靈魂,以智力為資本,以知識為基礎,以資訊科技為手段的新型經濟。經濟靠科技,科技靠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樣的人才的培養要靠創新教育。21世紀國際競爭更加緊迫、日趨激烈,其競爭的焦點主要在於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的競爭,而這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

為此,培養和造就大批具有濃厚創新意識和較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面向21世紀所需解決的乙個重要問題。許多國家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本國的教育戰略計畫,美國早在2023年就成立了「創造教育**會」,日本**在2023年通過國會會議決定:開發日本人創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紀的支柱。

創新是乙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國的創新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與西方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堅持不懈地進行創新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有其

深遠意義。

2、世界科技日新日益,資訊科技是當今世界科技領域最活躍,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廣泛的因素之一,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不僅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而且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教育方式、學習方式,甚至思維方式,在資訊網路化時代,人們獲取、分析、整理與加工資訊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將資訊科技應用到教育教學中,不僅能為學生提供一門理想的學習認識工具,而且拓展了教育教學的時空領域,有利於培養創新人才。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在學科課程教學中廣泛應用資訊科技手段,把資訊科技教育融合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讓資訊科技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所以探索資訊科技

與小學創新教育整合的方法和規律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3、基礎課程改革綱要已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質,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具有開放性特徵的小學課程自然成為能達到目標的好陣地,這是小學課程的優勢。

我校在創新教育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多**計算機技術已廣泛應用到各種教學中,校園網路已初步形成,2023年已通過省

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的驗收,「現代資訊科技與小學創新教育整合」的實驗在我校

開展已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二、實驗假設與理論依據。

1、實驗假設

在小學科學等課程的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資訊科技,通過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為學生創設優化的學習情境,擴大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堅持把現代資訊科技作為學生獲取科學文化知識與發展能力的認知工具,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培養學生獨特而持久的創新精神和新穎流暢、富於變通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的創新素質和資訊素養同時獲得提高。在小學各科教學中滲透現代資訊科技教育,建構基於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

2、理論依據(1)創新教育思想

教育是讓學生有批判地繼承。傳授知識只是發展創新能力的一種手段,知識不是現成的真理和結論,而是發現真理、獲得結論的曲折、生動的歷史過程,是真理與認識謬誤的矛盾運動過程。創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揭露矛盾、展示認識的相對性,

使學生用批判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人類現有的一切。(2)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人們通過個人的經歷和內部知識結構不斷地建構個體對世界的認識,學生知識的獲得主要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構建主義學習論提倡創設乙個更開放的學習環境,強調培養學習者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問題解決。「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因為學習者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學習者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夠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夠者,而不是

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物件。人本主義學習基礎觀點是:學習是促進學生運

知識技能

用學生成為全面的人,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允許學生學習,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為學生提供學創新素質創設情境自主**

資訊素質現習和手段,提供一種可促進學習的氛圍。確立目標協作學習

代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發現的過程,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對信

息外部刺激進行主動的、有選擇的資訊加工過程,教師作用是創設一種學生能獨立**技

的學習情境,而不是現成知識。

術三、實驗變數1、自變數及模式操作

教師在小學各科課程教學中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營造現代育人環境,使學生自主去

獲得知識和發展技能,是本實驗的自變數。

實驗的基本操作模式如下圖:

調控提高

教師反饋交流

思考創新

及時反饋互相交流

教師要能熟練掌握現代資訊科技,學生基本上能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這是模式順利

進行的首要條件。本模式的要點是: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合作夥伴,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資訊科技的調控者,學生是資訊科技的運用者。現代資訊科技主要是指多**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創新素質是指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創造品質、發散思維、集中思維和創新能力;資訊素養是指獲取資訊的能力,分析資訊的

能力、加工、利用資訊的能力。

2、因變數

實驗的因變數是指教師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提高教學效果、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包括追求創新的創新精神;敏銳求異的創新思維;創造性學習的習慣、方

法等),使學生的資訊素養與創新素質明顯提高。

測定因變數除和對比班相同測試內容以外,還要檢測學生的創新素質和資訊素養,

還要通過有針對性的問卷調查和實際操作來檢驗實驗效果。

3、控制無關變數

(1)校內隨機抽選實驗班和對比班。

(2)不加重學生負擔,不加班加點,按計畫課時授課。

(3)不向學生公開實驗物件,克服心理因素影響,測試內容方法與其他班一致。四、實驗目標

1、**資訊科技教育與小學創新教育整合的規律和方法。

2、在語文、數學、科學、英語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能力。

3、培養適應現代資訊社會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在小學課程學習中,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師積極地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如下創新素質:

(1)、培養創新精神。使實驗學生以創新為榮、以創新為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創新需要,產生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發揮創新潛力,釋放創新激情,堅定創新意志。

(2)、培養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躍的靈感等特徵。

(3)、培養創新能力。包括資訊加工能力,即運用現代資訊工具蒐集資料,自主發現問題、自主**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實驗班學生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不斷產生新的設想等。

(4)、培養創造性學習的習慣:在學習內容上,喜歡探求未知世界,養成主動地、多渠道地求知習慣;在學習目標上,不僅能獲得教師或書本上傳授的知識,而且不迷信已有的現成結論,敢於發問、善於發問、樂於發問,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在學習動機上,渴望找到疑難問題的答案,相信自己的直覺,有試圖運用各種新的創造性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

4、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同時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5、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探索在小學科學等課程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小學生創新素質的教學模式。

6、建構在資訊網路環境下的小學教學模式。

7、提高教師在課堂中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的水平和利用其設計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8、開發和研製一些優秀的cai教學課件。五、預期成果

1、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95%的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和當堂所學知識,並有80%的學生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與技能進行想象和表達;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成績及格率達98%以上,優秀率低、中、高年級分別達到80%、70%和60%以上。

2、實驗教師現代資訊科技、創新教育理論培訓學習的教材、專家指導記錄和教師學習的體會與反思。

3、課題實驗研究方案、年度研究工作計畫、工作總結、中期研究報告和實驗結題報告。

4、實驗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學**、教學案例集。

5、實驗教師的典型教學設計、優秀教案和優秀課件指令碼彙編。教案設計分為主要培養集中思維、主要培養發散思維、主要培養求新求異能力、主要培養想象力、主要培養資訊素養等五個型別。

6、教師和學生的優秀軟體、多**作品。

7、學生成果集一本。分為學生網路作文、想象作文、科技**一本和科技小製作小發明的說明與**、優秀電腦繪畫作品一本。六、實驗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這是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2、教育實驗法。3、觀察法;調查法。4、文獻法;經驗總結法。七、實驗措施

1、課題組負責制定課題實驗研究計畫和實施方案,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和完善實驗方案。

2、採用「個人自學與集體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實驗教師的科研水平,現代資訊科技水平.做到培訓有針對性,內容有指導性,效果有顯著性。

3、加強對實驗的全程管理,堅持課題組集體備課,研製教學軟體,設計訓練方案。課題組正副組長對實驗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行適時地、有計畫地檢測。4、加強實驗班的橫向交流,通過互聽互評等形式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改進和完善實驗研究工作。

5、每月一次專題實驗研討活動,談經驗、述體會,共同進步。

6、實驗初期,教師精心設計製作cai課件;實驗後期,教師要設計網路教學軟體,或利用網上資源進行教學.

7、教師充分利用、挖掘教材的創造性因素,創設創造性情節和反饋題。

8、實驗過程及時分析對錯,尋找現象與結果間的內在聯絡。八、實驗步驟

1、準備階段(2023年3月—2023年10月)

(1)做好課題的選題、申報、及論證工作,制定實驗研究方案。(2)建立課程組織機構——實驗顧問組、實驗領導小組和課題組。(3)實驗教師學習有關資料,熟練掌握現代資訊教育技術。

培訓研究人員,舉辦多**教學系統操作、計算機等級考核、cai課件製作等各方面理論和操作培訓。建

立一支強有力的資訊科技研究隊伍。2、實施階段(2023年11月—2023年10月)

(1)抓好研究工作的物資準備,加大投入,配置現代教育技術設施裝置,建立了多**電教中心,互動式網路教學和教學電視雙向控制系統,cai課件製作室,為教學研究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2)確定實驗班、對比班,作好原始資料計載。

(3)完善基本操作模式。提高學生的現代資訊科技的運用水平,確定子模式。(4)每年進行階段性檢測和總結。

3、總結階段(2023年11月—2023年11月)

(1)收集、整理資料、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組建撰寫小組,撰寫實驗報告,報請上級有關部門做好課題結題工作。

九、成果檢測

實驗評價採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重的方法,既關注結果,又注重過程,評價做到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檢測方法主要採用觀察統計、問卷調查、談話口試、測試、競賽評比,並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在實驗中探索最佳評價方

法,完善評價體系,為求得出科學,正確的評價結果。

(1)、觀察統計

將學生對教師開放性問題的理解、應答的新穎性、發散性記錄下來;將學生質

疑的人次、頻數記錄下來;將學生有創意的典型個案記錄下來。

(2)、問卷調查

將學生學習興趣程度、課外學生自主的實踐創新活動以「問答題」的形式進行問

卷調查,並做整理統計。

(3)、測試

測試分課後和期中兩種。試題以課內主要學習內容為依據,分知識型和能力型。課後教學效果檢測每學期2-3次,階段測試同每學期期中期末考試一併進行;口試

每學年兩次,分別在每學期期末進行。實驗效果檢測表(待完善)

專案人數時

間文化知識求新想象能力創新素質

實驗班對比班實驗班對比班實驗班對比班

樣本數n優中

差(4)、統計分析及評價採用f檢驗方法和x檢驗方法

九、資料收集

(1)、建立實驗檔案,課題組組長負責收集整理實驗教師的課例、教案、**、編

制的教學軟體和學生的成果等。

(2)課題組定時收集實驗的相關資料資料,並及時進行統計分析,及時反饋意見。

十、實驗組織與管理

1、課題顧問:蘇建華翁可立譚先玉2、課題領導小組:張艷君匡慧春陳永紅

3、課題組組長:肖亞洪周映峰

4、課題組成員:許亦靜黃軼娟郭成志易吶曾豔平

陳瑩呂艷芳賓劍劉欣欣王玲娟李任王新娥

湘潭市廣場學校課題組

2023年8月初稿2023年6月第三稿

湘潭市廣場學校版權所有

資訊科技教育反思

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我們的課程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的。從計算機課走到了資訊科技課,從程式設計教學到應用的教學 現在的資訊科技到了非常的時期。因為,有許多人認為這門學科將來能否存在下去都成問題。尤其在於,歐 美 日本等都沒有專門設立這樣一門課程,對於中國還有必要嗎?這樣的問題從國外的參考到理論的推導都有許...

小學資訊科技教育教學隨筆

在我從教的這段時間內最令我頭疼的事情就是在機房上課時的紀律問題。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學生多,接觸時間少,深入的教學工作很難落實到位,如果碰到一些不聽話的孩子,更會耽誤全班同學的學習時間,因此如果課堂紀律管理不好,一切也都是空談。究竟如何管理好課堂紀律呢?一直困擾著我,也一直思考著。中間也去找老師 過,...

在小學資訊科技教育中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雙河學校高超 摘要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資訊科技的習慣,是資訊科技學科教學中重要的乙個環節。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學習中主要表現為自我控制及主動學習能力不強,而當前我國的教學體制存在著不少缺點 重教有餘,重學不足 灌輸有餘,啟發不足,這嚴重影響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