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

2022-12-07 23:30:04 字數 3431 閱讀 4149

[科目] 政治

[檔案] 第七課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doc

[標題] 第七課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

[關鍵詞] 史話典故簡介

[內容]

五、史話典故簡介

(一)哲理詩選(兩首)

古瓦硯[宋]歐陽修

金非不為寶,玉豈不為堅?

用之以發墨,不如瓦礫頑。

這首明白如話的小詩,大意是說:「金子不是很寶貴嗎?玉石難道不是很堅實的嗎?

但是用來發墨(即研墨),它們還不如普普通通的瓦礫好呢!這就是說,乙個物品雖然微賤,但當人們需要用它的時候,其價值是難以估算的。微不足道的瓦硯在發墨方面的價值和作用,是金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推而廣之,用人選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以物喻人,乙個人對社會有沒有價值,或價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無論是做工、務農、從軍,還是專家、學者,都能夠從某一特定的方面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滿足社會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石灰吟(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是於謙少年時**成的,他以石灰為喻表達了自己的崇高志向和人生理想。

于謙少年時代所選擇的人生目標,所樹立的遠大志向,對於他的一生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他23歲中進士,為國為民,不辭辛勞。面對邊患,他不顧個人安危,力主抗戰,直至最後被害。他的一生確實像石灰一樣,飽受磨難,痴心不改,無愧於國,無愧於民,把清白留在了人間。

(二)莫爾《烏托邦》

托馬斯·莫爾(1478—2023年)是英國皇家高等法院法官的兒子,曾任副財務大臣、下議院院長、英國**官等要職。2023年因反對英王的宗教政策而被處死。莫爾深切同懷勞動人民,努力探索理想社會,寫**類歷史上第一部空想社會主義著作——《烏托邦》。

「烏托邦」一詞源於希臘文的「烏」(沒有)和「托邦」(地方)兩詞,意即「沒有的地方」。從莫爾的這本書開始,「烏托邦」一詞就成為空想的代名詞。《烏托邦》全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對當時英國和歐洲各國社會制度的批判。他憤怒地揭露了英國「圈地運動」中「羊吃人」的實質:「綿羊本來是那麼馴服,吃一點點就滿足,現在據說變得很貪婪很兇蠻,甚至要把人吃掉……」莫爾認為,造成這種社會罪惡的根源就是私有制度,「只有完全廢止私有制度,財產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類才能有福利」。

(《烏托邦》,第56頁)第二部分主要是對理想社會的方案進行了描繪。書中的「烏托邦」是乙個島國,共有54個城市,各城市的規模、式樣以及語言、制度、法律都完全一樣。在烏托邦裡,徹底廢除私有制,土地、房屋、生產工具、個人消費品等一切財產都歸全民所有,居民的住房每隔10年也要抽籤調換一次。

在這裡,由於人人參加勞動,所以雖然每天只工作6小時,產品卻很豐富,實行按照需要來分配。這裡建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各級行政**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如不稱職可以撤換。這些**沒有任何特權,和老百姓在經濟上、政治上完全平等。

莫爾的《烏托邦》反映了早期無產者的理想和願望,它首次揭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罪惡,設計了以勞動為基礎的理想社會的方案,並猜測到共產義社會的若干因素,這些思想對後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有很大的影響。莫爾不愧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

(三)「我要回國,不要美金」

2023年,李四光接受國際地質學會的邀請,來到英國,發表了《新華夏海的誕生》的著名見解,轟動了歐洲。

一天清晨,李四光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訊息:「……十一月二日,瀋陽解放,……」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多年的夢想就要成真了,新中國就要誕生了!

在劍橋大學中國留學生舉行的年會上,他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說:「我雖然60歲了,身體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祖國去,把自己的餘生貢獻給新中國!」

然而,李四光的舉動卻觸怒了台灣國民黨當局。國民黨駐英大使館秘書找李四光,換出一張5000美金的支票,說「你向世界發表個公開宣告,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威脅說:

「你如不肯,我將採取必要措施,將你扣留在國外。」李四光聽罷,氣憤至極,當即嚴厲斥責:「我歸國之心能用金錢收買嗎?

我要回國,不要美金!」

經過反覆鬥爭,李四光終於戰勝種種困難,踏上了祖國的土地,實現了他為新中國效力的願望。在日後的工作中他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人生價值得到了展現。

(四)「活首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

張海迪患脊髓血管瘤,全身2/3癱瘓,當她隨父母到農村插隊時,看到農村缺醫少藥,就發奮自學《人體解剖法》、《針灸學》等醫學書籍,用銀針在自己的雙臂、面頰、胸部上做試驗。功夫不負苦心人,她終於掌握了針灸**,為許多群眾減輕或**了疾病。這時,只有在這時她才感到:

「我從今天起是對人民有用的人了。」後來,她又自學英語、德語、日語,近幾年,她先後翻譯、創作了多本著作,還寫了許多詩歌。她深有體會地說:

「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即使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又說:

「也只有我在為他人服務時,我才真**嚐到生活的樂趣,懂得了生命的意義,發現了人生的價值——乙個人活著,不應是為我存在,應該為人民的需要而存在。」

(五)愛因斯坦的追求

愛因斯坦是舉世聞名的偉大科學家,享有「20世紀的哥白尼」、「20世紀的牛頓」之譽,一生成就卓著。當今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狄拉克教授曾說:「愛因斯坦做出了三大革新:

①狹義相對論;②波與粒子的關係;③廣義相對論。每乙個革新都意味著乙個新世元的肇始,都在科學史上享有不巧的地位。」

據說,有乙個愛說空話而又不用功的年輕人,經常纏著愛因斯坦,非要他講一講成功的「秘訣」不可。愛因斯坦最後給他寫了乙個公式:w=x+y+z。

青年不解其意。愛因斯坦解釋說:「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

」愛因斯坦曾說過:「人們努力追求庸俗的東西——財產、虛榮、奢移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他的生活十分儉樸。

當他剛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時,穿的是一件舊大衣。他的一位老朋友見他穿著如此「寒酸」,便勸他換一件新大衣。他說:

「不要緊,反正在這個城裡人們都不認識我。」過了幾年,在乙個降重的科學討論會上,那麼老朋友看見作為大會主席的愛因斯坦仍然穿著那件舊大衣,而且還增加了補丁,便執意要他換一件新的。

愛因斯坦面對朋友的好意擺擺手說:「不要緊,反正這個城裡大家都認識我了。」就連研究時用的紙,他都十分節約。在他的許多演算中,草稿紙都是人家給他來信的信封代替的。

(六)青年人應該發奮進取,樂觀向上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巴爾肯博士教育青年人應當發奮進取、樂觀向上的一則事例十分有趣。在一次座談會上,他讓每個青年用最簡短的語言寫出自己的經歷。一位滿臉沮喪的青年寫下了如下經歷:

「——!。」,即乙個破折號,乙個感嘆號和乙個大句號。巴爾肯博士看後,立即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略加沉思,用同樣的方式寫出了如下回答:

「、……?」,即乙個頓號,乙個省略號和乙個問號。那個青年大概是在社會上闖蕩一番,結果碰了壁,結果就灰心喪氣起來。

他的意思是說,我一陣橫衝直撞(——),卻落了個傷心自嘆(!),最後只好完蛋(。)。

而巴爾肯的回答則是:青年時期只是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只要一站一站地走下去(……),難道不會有美好的明天嗎(?)。

這個例子很富人生哲理,可以啟發青年滿懷信心地去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堅定不移地朝著崇高理想的目標前進。

第七課成功

如何實現收入分配的社會公平?制度保證 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 形成合理有序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兩個比重 增加居民收入,著重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

物理第七課

第一章光學 本章介紹的是光學,從我們身邊常見的光現象開始,用物理視角看待這些奇妙的現象,讓你 看 個明白!第七課時光的直線傳播 重點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從c 3 108m s。難點 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會利...

第七課穿著禮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人的打扮一定要得體,要適當,才顯出美和可愛。不同年齡 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形象要求。小學生就象一朵朵剛剛開放的小花,天真活潑 純潔無邪就是少年兒童最美麗的地方。如果我們一味學大人打扮得非常複雜 非常鄭重,甚至花枝招展,珠光寶氣,那只會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