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2022-12-01 14:42:02 字數 5198 閱讀 7740

一、作者生平

1.張若虛(約660~約720),初唐詩人。楊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全唐詩》僅存其詩兩首。一首《代答閨夢還》,風格柔靡,近齊梁體,水平一般。一首則是《春江花月夜》,是歷代傳誦的名篇。

人以文傳,張若虛就是靠這首詩流傳聞名的。

二、寫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

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

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慮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中有隋煬帝的兩篇。

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寫作背景已不可考。

三、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見ppt。

2、課文分析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矇矓。也可以說整首詩的感情就像一場夢幻,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地展開著。亦虛亦實,忽此忽彼,是跳動的、斷續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麼,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蘊涵在裡面,等待我們去挖掘、體味。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乙個小的段落。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並不侷限於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的。詩人在這裡不用公升起的「公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

明月共潮公升,不過是平時習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滲入詩人主觀的想象,彷彿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像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

三四句:「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灩灩是水波溢滿的樣子。

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湧進江來,潮水走到**,月光跟隨到**,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接下來:「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這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芳甸」,就是生滿鮮花的郊野。「霰」,是雪珠。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說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她的光輝投到花林上,彷彿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空裡流霜不覺飛」,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好像雪一樣,所以說「流霜」。

「汀上白沙看不見」,是說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寫天上,一句寫地上,整個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彷彿被淨化了似的。從這樣的境界,很自然地會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著說: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乙個見到這輪明月呢?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投向人間的呢?

這是乙個天真稚氣的問,是乙個永無答案的謎。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個問題以後,李白、蘇軾也發出過類似的疑問。李白說:

「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這已不僅僅是寫景,而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了。

第四段由疑問轉為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人生易老,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沒有什麼變化,她總是生於海上,懸於空中,好像在等待著什麼人,可是總沒等到。長江的水不停地流著,什麼時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來呢?詩人這番想象是從「孤月輪」的「孤」字生髮出來的,由月的孤單聯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婦的期待上來: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雲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月光之下,是誰家的遊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盪呢?那家中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

一句寫遊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歎的韻味。

從第六段以下專就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張若虛化用這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緻的描寫:「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台了。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

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一輪明月同照兩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願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

上有廣袤的天空,善於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麼能夠和你相見呢?「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思婦回想昨夜的夢境:閒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

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託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後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斜月沉沉,漸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像一幕戲完了以後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遊子思婦,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歸來!

看那落月的餘輝搖動著照滿江樹,彷彿懷著無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據說是陳後主創制的,隋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那都是浮華艷麗的宮體詩。張若虛這首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遊子思婦的離愁,但張若虛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開拓出新的意境,表現了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而張若虛也就以這一首詩確立了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地位。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那種對於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

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台上的月光,有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一之**現了變化,取得班斕多彩的效果。

3、藝術特點

1)立意新穎,詩情哲理融為一體。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立意新穎,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

2)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以月為主體。

這首詩描寫了春、江、花、月、夜,以月為主體,逐漸展現春、江、花、夜神話般迷人的景色。詩情圍繞著明月的初公升,高懸、西斜、下落的過程而展開,前起後收。「月」是詩中情景交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用月統攝群像,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體現出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3)詩的韻律節奏饒有特色。

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換一韻,共換九韻。以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互動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級(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

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韻律婉轉。加上對仗、頂針句式的靈活使用,前呼後應,一唱三歎,既回環往復,又頓挫悠揚,琅琅上口,**節奏感強烈,語言清新流暢。

4、課文難點研討

1)如何看待此詩的思想價值?

有的人認為這首詩內容比較單純普通,思想價值不高。

我們認為這首詩的思想內容的確比較單純。今天看起來也覺得很一般。然而,用歷史的眼光,放在初唐詩壇上來看,卻是可貴的。

初唐詩壇仍被齊梁綺靡詩風所籠罩。此詩的「真情」對宮體詩的「矯情」是一種突破,符合「真善美」的審美特徵。從唐詩發展的角度來看,此詩的思想價值應得到肯定。

2)有人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抒發離愁別恨,比較哀傷。也有人認為上此詩是「哀而不傷」,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該詩以傳統的遊子思婦為主題,抒發的卻非一般的離愁別恨。詩的前半部分描寫詩人由於良辰美景,觸發對人生的探索和追求,表現出對大自然和人生的熱愛。後半部分則生動地描寫了美麗的花月之夜,一對情人的兩地相思,歌頌了人間純潔真誠的愛情,使離情別緒的愁苦融入美好的希望,令全詩的基調哀而不傷。

5、課文翻譯春江花月夜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公升起,好像是與潮水一起湧出來的。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麼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的閃爍。

月光像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難以分辨。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 1 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 2 月照花林皆似霰 3 空裡流霜 4 不覺飛,汀 5 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 6 皎皎空中孤月輪 7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 8 江月年年望 一作 只 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 9 ...

《春江花月夜》教案

內容課題 春江花月夜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及意義。學會分析詩歌意象,把握詩歌意境,體會詩歌情感。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借助聯想與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與主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賞析本詩景物 哲理與情感渾然天成之美。鑑...

春江花月夜賞析

張若虛 約660 720年 唐代詩人,揚州人。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 張旭.包融並稱 吳中四士 在 全唐詩 中,張若虛僅存兩首。其中 春江花夜月 是一篇千古名篇,此詩乃千古絕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聞一多稱之為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