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教案

2022-11-29 19:18:03 字數 5218 閱讀 9617

30.詩四首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導讀部分。

二、學習《歸園田居》

1、指導朗讀,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2、解讀《歸園田居》內容:

詩的前四句記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第四句是說月兒初公升之時才荷鋤晚歸。第

五、六句寫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第

七、八句寫沾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3、引導學生賞析詩歌:

(1)提問:陶詩平淡而又富於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認為「情趣」表現在什麼地方?

明確: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陪伴。

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這是一幅多麼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調皮而多情,他們給了辛苦一天的詩人溫柔的撫慰,詩人就像乙個凱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4、深層**:

提問:詩的末句「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什麼?(結合研討與練習二)

答:不願與汙濁的社會同流合汙,願意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5:課外拓展:

教師可提供另外兩首田園詩幫助學生理解。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課堂小結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嶄新的面容、純樸自然的詩風為我國詩歌領域開闢了乙個新天地,以至使「田園詩」從此成為乙個流派在詩歌史上獨樹一幟,其影響經久不衰。

三、學習第二首《使至塞上》

1、詩人及寫作背景簡介

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讚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詩作的最大的藝術特色。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指導朗讀,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3、學生大聲讀詩,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1)教師提示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疏通詩句。

單車: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雲:

「足以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前行了。後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

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過居延」即「出漢塞,進入胡地」之意。

(2)概述詩意。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出使邊塞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

「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覺得自己好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家邊塞,又好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

「蕭關逢侯騎」,進了蕭關卻沒有遇見將官。「都護在燕然」一問才知道,將官正在燕然前線作戰呢。總言之,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邊塞奇麗壯闊的景象,也寫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鬥生活。

4、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詩情畫意。

(1)要求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的畫面。

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衝雲霄的孤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

(2)名句賞析

提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讚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

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畢現。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於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公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提問:《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對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

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你認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麼?

(結合研討與練習三)

有道理。香菱雖沒能說清楚這兩個字到底好在**,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體驗詩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征蓬」「歸雁」,即景設喻,用以自比,傳達出詩人被排擠受命赴邊的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圓」「直」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四、學習第三首《渡荊門送別》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李白詩的藝術特色是想像豐富,氣勢奔騰,風格豪放飄逸。

《渡荊門送別》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2.把握節奏、韻律及情調。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3.整體感知詩意。

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

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雲氣勃鬱,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水水山山,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遊子。

4.賞析全詩,思考下列問題:

(1)找出詩中的寫景句,體味詩中所寫的景象。(結合研討與練習二)

詩中的寫景句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現、變換,作者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山勢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江水衝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乙個「隨」字給山野以動感,乙個「入」字寫出了江水奔騰的氣勢。

寫完山勢、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法從不同角度寫長江的近景、遠景。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慢。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

「雲生結海樓」是日間仰視所見。白天,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頷聯從正面描寫。頸聯採用襯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2)詩中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情感?

頷聯、頸聯細緻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大江時那種新鮮、欣喜、激動的感情。詩的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抒發了思鄉的情感。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其為「故鄉水」,詩人此次遠行,怎能不留戀自己的故鄉呢?

但詩人不說自己思鄉,而說故鄉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抒發了詩人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

(3)這首詩最打動你的是什麼?請說明理由。

提示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手法等幾個角度來說。

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尾聯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

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像瑰麗。抓住兩聯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

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一字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表現手法看:①寫景部分,詩人坐在船上沿途觀賞,一路看來,眼前的景物逐漸變化,這是「移步換景」的寫法;②「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③「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

5.比較閱讀:

《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兩首詩都寫了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色,試比較它們的異同

明確:兩首詩都寫了自己出遊的經歷,都展示了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色,寫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讓世人時時吟誦。兩詩景物描寫皆融注詩情。

《使至塞上》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流露了詩人孤寂的心緒,《渡荊門送別》寫出了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寫景靈動,情韻悠長,意境高遠,風格雄健。流露了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以及初次遠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五、學習第四首《登岳陽樓》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有《簡齋集》

《無住詞》。

《岳陽樓(其一)》寫於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變」發生,宋代詩

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變動。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天涯淪落。詩人在他逃難三

年之際,登上了名勝岳陽樓。

2、把握節奏、韻律。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

3 冰心詩四首教案

三 冰心詩四首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熟讀成誦,練習感情朗讀,並試著背誦。2.從 成功的花 嫩綠的芽兒 中 美好的青春,積極的人生。3.抓住重點字詞,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課前預習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本文並了解詩的大意,力爭會背。2.你對後兩首詩中的哪一首詩的印象最深刻,準備談...

第30課《詩四首》教案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2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3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 背誦四首古詩,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教學難點 掌握詩歌大意,品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品析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意境美。教...

詩四首教學設計

30 詩四首 歸園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 遊山西村 教學時間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歸園田居 其三 陶淵明 一 匯入新課 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