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怪異的幼兒

2022-11-28 09:00:03 字數 5141 閱讀 7148

一、個案研究探索背景。

1、個案狀況。家家(化名),男孩,五歲半。

淄博市臨淄區職工幼兒園轉入我們班,當時十分湊巧,我去園長室上交幼兒資訊材料,家家的媽媽帶孩子到我們幼兒園報名,初次見家家,覺得小傢伙長得虎頭虎腦,特別招人愛,我跟他打招呼,他只是用大眼睛看了看,沒有理我。真沒有想到家家分到了我們大一班,我把孩子安排好後與他的媽媽進行了簡短的交流,孩子的媽媽特別交代,家家的爸爸在一場車禍中去世了,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原本活潑的家家變得情緒不穩定,脾氣有點怪異,有自閉的傾向,對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一點也不感興趣,希望老師多幫幫孩子,費心開導教育他,讓家家在新環境中,忘掉過去回到從前,和正常孩子一樣快樂的學習和生活。作為教師對其家庭遭遇的不幸十分同情,對家長的要求也很理解,我決心全面觀察了解並幫助這個孩子。

2、家庭生活背景。

家家(化名)出生在乙個十分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同在電力公司上班,家家小時侯由爺爺奶奶帶著,三歲後進入幼兒園,小傢伙各方面表現都不錯,只是在幼兒園喜歡搞些惡作劇,比較頑皮。直到車禍發生,家家親眼目睹了這血腥的一幕,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媽媽又遠走他鄉與臨沂化工廠的技術員邱海濤結婚,爺爺、奶奶捨不得孫子走,就把家家留在身邊撫養。從此,小家家變了。

不喜歡與別人講話,在幼兒園裡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性格怪異,無法正常學習。老人不忍心看到孫子這樣,決定讓孩子換個環境,媽媽李守晴和新爸爸邱海濤帶著家家來到了壽光市福瑞化工廠。因我們北洛幼兒園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辦園特色鮮明,保教質量高,距離福瑞化工廠也不算遠,家家從此成了北洛幼兒園的乙份子。

二、原因分析。

接手家家後,通過幾個月的觀察和了解,我發現小家家確實有些怪異,媽媽送他來幼兒園,他從不主動與老師們打招呼,也不跟媽媽說再見。一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上課了,他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兩手不停的玩著衣服的拉鍊。

課堂上從不發言,經常獨自發呆,唯一的愛好就是拿著彩筆不停的畫,自由活動時,小家家喜歡獨自一人鑽到那只"小兔子"山洞中,老師鼓勵小朋友和他玩,不一會孩子們就都走了,因為家家根本就不和大家一起玩,看著他乙個人呆坐在那裡,我特別的心疼,開始尋找導致孩子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家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家庭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孩子幼小的心靈無法承受,經歷車禍失去爸爸讓他完全陷入了恐懼之中,對未來失去信心,產生了自卑心理,媽媽不負責任的離開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致使孩子對一切失去了興趣,生活習慣被打破而引起了心理失衡,因此他寧願呆在乙個人的世界裡。而孩子畢竟是天真的,他想用彩筆描繪那片屬於自己的美麗的天空。

2、幼兒園與社會方面的原因。

通過調查了解不難發現,目前我們的幼兒教育存在著乙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對於來自"特殊家庭"的孩子不夠重視,對他們的關愛也就沒有擺放到應有的位置。更沒有耐心教育那些正常家庭的孩子用實際行動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

另外,社會因素也很重要,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喜歡用有色的眼光看待那些特殊的孩子,拿著別人的不幸津津樂道,其實正是這些不經意的閒談,給那些不幸的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個案兒童家家(化名)的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小傢伙從大人們的口中知道爸爸死後,媽媽又嫁人了,他一點兒也不喜歡新爸爸,也開始對媽媽產生了了厭惡感,從人們看他的眼神中,他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因此不自覺的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不願意向別人敞開心扉。

3、幼兒自身方面的原因。

從前,家家(化名)由爺爺、奶奶寵著,爸爸、媽媽愛著,幾乎所有的要求都得到了滿足,正是由於家長過分的疼愛和包辦代替,過分的照顧和保護,養成了孩子的依賴心理,在幼兒機體與周圍環境的接觸過程中,本身變得很脆弱,適應力差,當家庭以及周圍的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時,其生活習慣被打破,導致心理出現問題,家庭的破碎對家家(化名)的心理平衡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孩子無法達到和保持其與外部環境以及內心世界平衡的狀態,因此產生了自卑害怕的心理,對自己信心不足。具體表現在:不善於主動與老師和小夥伴交流,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某些想法,內心沒有安全感,行為退縮,害怕與別人交流思想感情。

三、矯正方法與措施。

針對以上情況。我決定分階段採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循序漸進的調整家家(化名)的不良個性。使孩子盡快適應新環境,開開心心的融入到幼兒園這個大家庭中。

第一階段的情況分析:通過乙個階段的接觸,我發現家家雖然不愛說話,上課不聽從指揮,神態冷漠。但是偶爾會摸摸鄰座小朋友的耳朵。

有時別的小朋友羨慕他的大彩筆,他也會毫不吝嗇的送給他們用,就是不用語言和小夥伴交流。我知道小家家並不是真正的自閉,對於幫助他恢復往日的活潑我充滿了信心。

方法與措施:

1、給孩子更多的愛,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愛的陽光,讓愛融化恐懼心理。

從事幼教這麼多年,我深切體會到愛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更具有神奇的力量,老師的微笑和關心一定能夠驅除家家心中的陌生,使他從家庭的不幸中解脫出來。每天孩子一到幼兒園,我首先微笑著迎接他,然後把他拉到自己的身邊,摸摸他的頭,幫他整理整理衣服,讓他感受到老師的愛,慢慢的孩子接受了我。課堂上我請孩子們向老師和小夥伴們介紹自己的一家,輪到家家(化名)發言了,我耐心的引導他,"家家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強了,快介紹介紹你的一家吧。

"在老師和小夥伴們期待的目光中,家家(化名)勇敢地站了起來,他用比別人高出幾倍的聲音說:"我叫家家(化名),今年五歲了,我的爸爸是林強,媽媽是李守晴。爺爺、奶奶在淄博,現在家裡的那個邱海濤不是我的爸爸,他是文豪的爸爸。

"說完後竟然氣呼呼的坐下了,孩子們都莫名其妙,我也沒有過多的解釋什麼,但是心底卻湧起了一絲喜悅,經過努力,孩子終於可以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吐露自己的心聲了。

2、盡量彌補孩子感情上的缺憾,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愛孩子還要真正讀懂孩子的心,在與家家(化名)的接觸過程中,我認識到孩子缺少相依父母的那份快樂,也缺少來自父母的那份安全感,我有責任彌補孩子感情上的缺憾,更有義務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樹立其自信心。具體做法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對家家(化名)傾注了更多的關愛。

有一天,午睡是我值班,家家(化名)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不睡,兩手使勁捂著肚子,這孩子生病了,我俯下身子拉著他的手,"怎麼了家家,肚子疼嗎?""劉老師,我想上廁所,快憋不住了,老師能陪我一起去嗎?""當然可以"。

我跟其他老師交代了一下,連忙帶孩子去廁所。小傢伙很懂事,他告訴我,"劉老師,廁所裡臭,你在外面等我吧。"我對孩子說:

"老師很厲害,不怕臭。"孩子可高興了,使勁的說:"老師,呆會你陪我一起睡覺吧,我有很多秘密想告訴你。

"看著孩子流露出的那種哀求的眼神,一種憐愛之情油然而生,我把孩子抱到床上,給他蓋好被子,輕輕的摸著他的小臉蛋,緊挨著他坐下來,輕輕的拍他入睡,孩子悄悄的告訴我,"老師,我爸爸死了,媽媽也不要我了,晚上老跟那個邱海濤在一起,不陪家家一起睡,晚上自己躺在小床上,家家想爸爸,也想爺爺、奶奶。要是爸爸還在,那該有多好,劉老師,你能讓我的爸爸回來嗎?"我告訴孩子,"爸爸到很遠的地方去了,爸爸知道家家是個勇敢的孩子,他一定會很高興的。

"孩子忽閃著大眼睛認真的聽著,為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我開始給他講《舒克和貝塔》的故事,孩子慢慢的睡著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或許就是重組家庭的無奈吧,因為爸爸不是親的,孩子無法接受新爸爸,幼兒的內心世界是五光十色的,他們的想象總是帶有童話般的色彩,我要用童心去研究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予他真誠的理解和幫助。

3、家園攜手共同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

了解個案兒童家家(化名)的內心動態後,我及時進行家訪,全面觀察和走近這個家庭,首先進行了**預約,誠摯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希望家長與老師密切配合,讓家家放下思想包袱,真正的活潑起來。家家(化名)的新家在福瑞化工廠的職工樓上,他的新爸爸邱海濤是乙個不善言談的人,我開門見山,與家長進行了交流,與幼兒園教育相比,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利於孩子接受,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加強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如:

在孩子睡覺前,摸摸孩子的頭,給孩子講講故事。使孩子在心理上、生理上得到滿足,這樣才會減少兩代人的心理衝突,建立和諧的家庭氣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的發展,更好的適應社會、家庭和幼兒園生活,具體請家長配合做好幾方面的工作。

①家園共同為孩子創設溫暖、安全、互愛的環境,使孩子積極的情緒能夠經常得以表現,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培養孩子良好的情感。

②幫助孩子對情感進行恰當的表達,多帶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無拘無束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這樣可以減輕孩子心理上的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③幫助孩子消除情緒障礙。這需要爸爸、媽媽多抽時間陪孩子,讓他感受到在家人的眼裡自己就是最優秀的。爸爸、媽媽有著相同的愛,只是表達愛的方式不同。

4、讓家長了解隔代教養的利弊。

隔代教養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不少消極的因素。這些在家家(化名)的身上十分突出,爺爺、奶奶失去了兒子,他們把一切希望寄託到了孫子那裡,在對其撫養過程中,比較注重身體和生活上的照顧,容易忽略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孩子各種需求採取直接滿足的方式,忽視了引導孩子在獲得滿足的過程中,讓孩子探索、學習和經受鍛鍊,這樣容易使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隔代教養不能取代親子教育,父母必須擔負起對孩子撫養和教育的主要責任,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步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不同的物件,用不同的策略對待不同的事情。

第二階段的情況分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家家(化名)的性格活潑了許多,上課不再玩衣服拉鍊,偶爾也喜歡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了,但他仍然和小朋友比較疏遠,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在與家長多次溝通交流後,詳細制定了方案。

方法與措施:

1、平時多注意觀察孩子,和孩子建立起真誠的友誼。

在日常的生活中幫助孩子多交幾個要好的朋友,室外遊戲時老師和小朋友一起邀請家家(化名)做遊戲,慢慢帶動他參加集體活動。

2、運用"行為**"矯正孩子的不和群行為。

在幼兒園裡,我不再經常拉著家家(化名)的手,而是採取暗示其他的小朋友邀請家家一起做遊戲的方法,當發現他偶爾接受小朋友的邀請並高興的參加活動時,馬上給予表揚鼓勵。慢慢的家家融入到了班集體中,對於孩子的進步,我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絡,請家長配合鼓勵孩子請小夥伴到家中做客,這樣孩子的好朋友逐漸的多起來,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晨、午檢點名時家家(化名)答到的聲音也變得更響亮了。

3、家園配合穩定幼兒情緒,使其心理健康發展。

孩子具有獲得安全、愛、尊重、自我體現的心理需求,只有當這些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才會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通過再次家訪,我被這個家庭的溫馨感動了,與上次緊張的家庭氣氛不同,媽媽李守晴在洗衣服,爸爸邱海濤正跟兩個孩子一起製作風車,家家(化名)拿著漂亮的風車向我炫耀,"劉老師,這是哥哥和他的爸爸給我做的風車,跑起來轉得可快啦。"我連忙說:

"哥哥的爸爸也是家家的爸爸啊!"小傢伙眯起眼睛,很害羞的跑開了。邱海濤說:

"不用急,家家已經接受我了,我有信心讓孩子喊爸爸的。"我跟家長對孩子的各方面表現進行了交流,媽媽李守晴十分激動,她表示是大家共同的愛拯救了孩子,感謝老師和先生。身臨其境,我切實感受到了這個家庭的溫暖,此時無需再用語言表達,誰說再婚家庭無真情?

家,不需要富有,只要有愛就很溫暖。家需要共同創造才能相互擁有,和睦溫馨的家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是多麼的重要。

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

作者 楊輝 幼兒教學研究 2012年第11期 摘要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心理健康 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事實上,現在的有些兒童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懂禮貌 不會合作 不願分享,經常搶同伴的玩具,搗亂同伴的遊戲。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這就需要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進行相應的...

幼兒行為觀察與行為指導的觀察分析報告

建議 凡凡需要不斷嘗試新的設施,提高自己的動作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了自信心。入4444444教師要多鼓勵多幫助她嘗試新的較難的設施。同時家長也要加強訓練孩子平時的大動作訓練,例如 走,跑,跳,爬,扔,推等。通過訊問教師,我發現凡凡不經常來園,由於3 4歲幼兒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 慾望,迅速生長...

表揚要重幼兒的行為過程

不要放棄父母的教育權 二 2008 04 14 13 23 02 分類 與您分享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父母如何才能擁有聰明又聽話的孩子?答案很簡單,就是請父母不要因為工作忙碌 沒時間 過於疲累 等種種原因,而輕易地將孩子的教育權放棄,轉由幼兒園或其他教育機構取代家庭教育。父母常忘了學校教育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