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版自然辯證法整合

2022-11-26 23:18:03 字數 4731 閱讀 5263

1、 什麼是科學?何為科學的主要旨趣?

我們今天所講的科學,是現當代意義上的大科學,其主要內涵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科學是一種以生產知識為目的的社會活動,而表現為一種社會建制。其次,科學作為特定的人類社會活動成果,表現為一種動態的知識系統。

最後,科學活動是整個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它與經濟活動,社會活動,文化活動相互作用。

科學的主要旨趣是認識世界,獲取知識,對世界作出解釋和預言。

(1) 近代以來,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根本原因在於近代科學革命使人類擁有了全新的世界觀和認識事物的新方法。科學革命的實質就是思想觀念的革命。

(2) 科學使人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世界的直觀性、常識性和靜止性的看法。

(3) 將認識旨趣與好奇取向聯絡起來,就是科學所獨有的內在旨趣即「好奇認知旨趣」。

2、 如何看待科學,偽科學與非科學?

科學,首先是自然科學,在認識論和方**方面的的主要特徵是:具體性、經驗性、精確性和可檢驗性。其中可檢驗性是關鍵,它是具體性的體現、經驗性的基礎和精確性的保證。

凡不具備可檢驗性特徵就不是科學,而是非科學。當然,非科學的涵蓋面非常廣,這裡並沒有乙個好壞的評價。非科學中不乏有價值者,但它們依然是非科學,並不因為它們有價值而可以被稱為科學。

偽科學是一種特殊的非科學,它實為非科學,卻要偽裝成科學,不承認自己的非科學成分。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種反科學,它違背科學精神,不遵循公認的科學規範,起著破壞科學的惡劣作用,卻還要自稱為科學。偽裝是它的基本特徵。

3機械自然觀主要內涵,如何評價。

機械的自然觀的看法就是「不承認自然界、不承認被物理科學所研究的世界是乙個有機體,並且斷言它既沒有理智,也沒有生命,因而它就沒有能力理性地操縱自身運動,更不可能自我運動,它所展示的以物理學家所研究的運動是外在施與的,它們的次序所遵循的『自然律』也是外在強加的。自然界是乙個有機體,而是一架機器:一架按其字面本來意義上的機器,乙個被在它之外的理智設計好放在一起,並被驅動著朝乙個明確目標去的物體各部分的排列」。

機械論自然觀的產生為近代科學的誕生提供了自然觀基礎,而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又鞏固和強化著這種自然觀。當然,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對自然的新的認識又衝擊著機械論自然觀,暴露出了它的侷限性和有限性,預示著新的自然觀的形成。

4新自然觀的主要內涵是什麼?如何評價?

新自然觀即辯證自然觀的主要內容是: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是普遍聯絡的;自然界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離的,物質和運動不僅有量的差別和變化,還有機械論者不願意承認的質的差別和變化,是多樣性的統一。高階運動形式由低階運動形式轉化而來,它包含低階運動形式,但不能完全還原為低階運動形式;物質是發展演化和永恆迴圈的,在這個迴圈中,物質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論是太陽或星雲,個別的動物或動物種屬,化學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樣是暫時的,而且除永恆變化著、永恆運動著的物質以及這一物質運動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外,再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

辯證自然觀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是對古希臘有機論自然觀和機械論自然觀的揚棄。它消除了神秘主義、神創論、目的論、物種不變論的自然觀,批判了自然(對人類這個唯一的主體而言)依賴於外部作用而運動的觀點,指出了機械唯物論的某些不足之處。辯證自然觀不是人類自然觀的終結,也沒有終結機械論自然觀。

5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內涵是什麼?其不合理性表現在**?

近代人類中心主義認為,非人類存在物只具有工具價值,不具有內在價值,不是我們倫理體系的原初成員,道德只與理性存在物有關;用道德原則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是獲得道德權利的基礎,非人類存在物不具有理性和道德自律能力,它們沒有道德權利;人類有權絕對支配、統治、處置自然,只要這樣做不損害他人的利益。

不合理因素:

首先,為所有人所具有的某種特殊屬性並不存在,如果以具有某種屬性(如理性、道德自律能力等)為標準來判斷是否有權獲得道德權利的話,那麼,那些不具備這種屬性的人就既不能成為道德**人,也不能成為道德顧客。這在現實中是不人道的,也是行不通的。

其次,「只有人才有權作為道德**人和道德顧客」是人根據自己的屬性和其他存在物的屬性定義的。既然如此,其他非人類存在物也可以以同樣的邏輯定義自身作為道德**人和道德顧客。

再次,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看,道德進步的過程同時也是道德關懷的物件不斷擴大的過程。

最後,從人所具有的某種特殊屬性,如理性等,並不能必然地得出人類不應該給予非人類存在物以道德關懷的結論。

6生物中心主義的內涵是什麼?如何做到尊重所有的生命?

生物中心主義的內涵是:所有生命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好的實體,如果乙個實體有自身的好,那麼它就具有固有價值;而說某事物具有固有價值,就是說該物的好被實現了的狀態比沒被實現的狀態好。這與人類對它的評價無關,也與該物實際上是否增進或減少了其他事物的好無關。

它所關心的仍然是人體,它把物種、種群、生態系統及其利益還原歸結為個體以及個體利益。由於否認生物共同體的實在性,所以,生物中心主義否認人對物種本身和生態系統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它堅持的是個體主義的倫理學方法,這是與現代生態學思想不相一致的。

受生態學思想的啟發,生態中心主義認為人類是生態系統、生物圈和生態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理應遵循生物共同體的行為規則,平等地對待其他成員。

(1) 不傷害原則。即不傷害自然界中既存的好事物。

(2) 不干預原則。不限制有機體追求它的好的自由;不干涉大自然中自發發生的一切。

(3) 忠誠原則。「不要打破乙個野生動物對我們的信任,不要欺騙和誤導它們,而要去支援它們的慾望」。

(4) 補償正義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對那些被傷害了的其他有機體做出補償,恢復道德**人與道德顧客之間的正義的「平衡」。

尊重所有的生命有時會與維護人類的價值和權利發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應遵照下列五條優先原則:

(1) 自我防禦原則(2)對稱的原則(3)最小傷害原則(4)分配正義的原則

(5)補償正義的原則

7科技解決環境問題有什麼樣的限度?

1.科技進步雖然能夠減少單位產品所消耗的資源,但是,未來社會的資源消耗總量並不一定會隨科技的進步而減少。

2.由前工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或者資訊社會過渡,需要採用尖端科學和保護能源的技術,這自然有助於節約能源,但是,科學技術的應用不會「使有限的資源無限化」。

3.科技進步不能滿足高消費對資源的消耗。

4.從以往的歷史看,科技應用產生了環境問題。

5.科技應用對環境的影響通常呈現延遲效應——事物的產生與其影響顯露之間總會間隔一段時間。

6.環境科技應用的成本增加。科技能否解決環境問題還與科技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成本有關。

7.科技應用要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

8.不考慮引起環境問題的其他因素,單純又科技來解決環境問題有時會比較艱難。

8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涵是什麼?你認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應該怎樣?

可持續發展就是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體現公平性原則、可持續原則、協調性原則,最終達到自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應該是達到自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指維持健康的自然過程,保護自然環境的生產潛力和過程,使之能夠滿足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最大限度地增加經濟發展的利益,提高國家收入,使環境與資源具有明顯的經濟內涵。

(3)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般指滿足社會的基本需要,保證同代人之間、不同代人之間在資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

總之,乙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能夠抑制人口增長並使之穩定;乙個可持續社會將儲存其生態基礎,包括肥沃的土壤、草地、漁場、森林和淡水地層;乙個可持續社會將逐漸減少或停止對礦物燃料的使用;乙個可持續社會在任何意義上說,都將變得有經濟效率;乙個可持續社會將需要乙個信仰價值和社會正規化的文化;在乙個相互聯絡而且共同分享乙個環境的世界中,乙個可持續社會將需要在其他社會的可持續性基礎上與它們進行合作——按照它們的環境不同。

9簡述科學事實的基本規定性。

科學事實是制通過觀察和實驗所獲得的經驗事實,是經過科學整理和鑑定的確定事實。

科學事實一般應滿足以下規定性條件。

(1)科學事實應該是關於個別存在的陳述。強調科學事實的個別性,是為了突出科學事實的客觀性和直接性。

(2)科學事實應該可複核、可重現。強調科學事實的可複核和可重現性,是為了盡可能排除錯覺和假象,消除科學事實描述和判斷中可能存在的主觀人為因素。

(3)科學事實應該比較精確、系統。科學事實只有做到精確、系統才可能為科學認識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科學工作者應該全面準確地觀察和確認有關的科學事實。

10、科學理論的完整形態應該包括哪些部分?如何認識科學理論的邏輯結構?

科學理論的完整形態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科學事實:這是整個知識體系的基礎。

2、 基本概念:由實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科學概念,以及從諸多概念中提煉出或挑選出的基本概念。

3、 原理和定律;基本概念之間的關係。

4、 邏輯演繹系統:有邏輯出發,利用邏輯法則或數**算推理。

5、 一系列具體結論:邏輯演繹的結果,可與實驗事實直接比較。

科學理論的概念和判斷之間的邏輯關係的總和組成了它的邏輯結構。科學理論的邏輯結構帶有演繹的性質,這一特點保證了科學理論的構造性特徵。即通過科學觀測和試驗獲取科學事實,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創造性思維活動提出作為理論基本前提的假說(基本概念和基本判斷),然後以假說為科學理論的出發點,邏輯地演繹出各種推論,形成乙個嚴整的科學理論體系。

在科學理論體系中,借助演繹規則,我們可以保證從少量真實的前提或原始判斷出發推斷出大量新的、具有邏輯必然性的結論,從而加快科學理論知識的發展,並使科學理論的運用在實踐上變得更加有效率和可靠。

11、什麼是科學問題?簡述科學問題的產生及解決的基本途徑。

。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標和應答域,但尚無確定答案。

產生:從邏輯上講,任何真正的問題都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識下提出的。其次,尋求經驗事實之間的聯絡並給出統一解釋,既是科學活動的基本目標,也是科學問題產生的最基本的途徑,又是建立科學理論或假說的最基本的出發點。

再者,理論內部存在的邏輯悖論或佯謬可能引出重大的科學問題。

自然辯證法整合

自然1 自然辯證法 1 什麼叫自然辯證法?其性質和研究物件是什麼?答 自然辯證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一般規律 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 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科學,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於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與活動進行哲學概括與總結的產物。物件 自然界發...

自然辯證法

論亨利的科學方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無數多的科學家做出了偉大發現和發明,其中,約瑟夫 亨利也算是一位。亨利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和卓越的科學領導人,終生獻身於科學事業,歷時長達半個多世紀。在大部分科學技術史書本中,亨利幾乎是名不見經傳的,我們看到的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麥克斯韋預言並證實了...

自然辯證法

第四章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知識的構成 1.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 客觀真實性 科學知識的客觀真理性,在於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堅持用物質世界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不承認超自然的 神秘的東西。科學事實 科學定律 科學假說 科學理論無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學實踐為基礎,要經受科學實踐的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