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總結

2021-10-22 00:02:25 字數 5479 閱讀 4487

1. 辯證唯物主義創立的自然科學前提:(1)「星雲說」康德、拉普拉斯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2)地質「漸變論」賴爾提出了地質漸變論,以地球的緩慢變化這樣一種漸進作用,來說明整個地球、地球的表層以及地表上的動物和植物的變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變的結果。

(3)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邁爾、焦耳等人發現了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自然界的熱、光、電、磁、機械和化學等物理現象實際上是能量的不同形式之間的聯絡與轉化(4)尿素的人工合成維勒總結了他用人工成功地從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尿素的研究成果(5)細胞學說施萊登指出植物是由細胞組成的;2023年,施旺明確指出動物和植物一樣,也是由細胞組成的。(6)生物演化論達爾文揭示出生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發展規律,體現出自然界的發展規律。

(7)電磁場理論奧斯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麥克斯韋描述了電磁場運動變化規律的電磁場理論,揭示了電、磁和光的統一性,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又一次綜合。(8)元素週期律門捷列夫等人發現。這一發現揭示了元素由量變到質變、量與質相互關聯的實質,為唯物辯證法提供了自然科學上的論據。

2. 系統自然觀產生現代自然科學的前提:系統自然觀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

它植根於世紀之交物理學革命(相對論、量子力學 )分子生物學、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超迴圈理論、 混沌理論等為代表的系統科學的基礎之上。

3. 層次結構的雙向因果關係1)上向因果關係:低層次系統作為原因可以在高層次系統中引起一定結果。2)下向因果關係:高層次系統作為原因可以在低層次系統中引起某些結果。

4. 漸變與突變的辨證關係:第一,突變和漸變具有相對性,雙方是相互依存的第二,突變和漸變具有層次性,在同一自然物質層次上,突變和漸變具有可以嚴格界定的具體表現形式。

第三,突變和漸變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突變可以轉化為漸變,漸變也可以轉化為突變。

5. 進化與退化的辨證關係:進化是指物質系統在演化中由無序到有序、由低階到高階的趨勢和過程。

退化是指物質系統在演化中由有序到無序、由高階到低階的趨勢和過程。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6. 生物圈2號說明,我們只有乙個地球乙個生物圈,它是不可複製和模仿的,我們應該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我的家園。生態系統是乙個統一整體,生態系統的利益包含並高於人類利益,人類是生態系統中普通成員,維護生態系統的繁榮穩定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最高倫理原則。

「生物圈2號」的失敗告誡我們:人類在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這一處家園,逃離和束手待斃都是與事無補的。地球不是實驗室,我們輸不起,只有善待和保護她才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所以,「只有乙個地球」「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這兩個口號應當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有人必須接受的新的地球觀。

7. 生態自然觀是系統自然觀在人類生態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它是自然觀不斷發展的產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立足於現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特別是生態學的迅速發展,創立的一種新的思維模式、新的價值觀念。

生態自然觀的基本思想:1生態系統是生命系統,2生態系統具有顯著的整體性3是自組織的開放系統4是動態平衡系統5是穩定和變化相統一的平衡。生態自然觀主張把人的角色從大地共同體的征服者改變成共同體的普通成員與公民,強調生態系統是乙個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組成的共同體,人則是這個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和公民,人類和大自然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是平等的;人類不僅要尊重生命共同體中的其他夥伴,而且要尊重共同體本身;任何一種行為,只有當它有助於保護生命共同體和諧、穩定和美麗時,才是正確的;人與自然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化。

8. 可持續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強調首先要發展。

2.強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互聯絡和不可分割的3.可持續發展注重代際公平4強調建立和推行一種新型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也就是迴圈經濟的觀點5強調人類應當學會珍重自然,愛惜自然,把自已當作自然中的一員。發展的原則:1突出發展主題的原則2發展的可持續原則3人類根本利益和共同性的原則4人與人關係的公平性原則

9.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1、加強生態文明觀念教育,培養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2、大力加強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建設3、建立健全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4、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迴圈經濟5、建立生態化的生活方式6、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能力。

10. 現代科學的特點:大科學1是大規模社會建制化的科學,是科學技術高度社會化的產物2是科學技術一體化的科學,是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相結合的產物3是系統化整體化的科學,是科學整體化和技術群體化發展的必然過程。

11. 科學問題:科學認識主體在特定的認識經驗環境條件背景下遇到或提出的科學認識和科學實踐中需要解決而未解決的問題,是期望達到的理想目標和現實認識水平的差距。

12. 科研選題的原則:1、需要性原則。

需要性是指課題應該有它的意義,這種意義包括兩方面:一是實踐上的意義,也就是社會實踐的需要;二是科學上的意義,也就是科學本身發展的(如何貫徹選題的需要性原則:一選題首先要考慮有無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二,要注意現實需要和長遠需要相結合,三要正確對待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⒉創造性原則。

創造性是指課題應是前人沒有解決或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並預期可能獲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新成果需要。(第一,要弄清課題本身所蘊涵的新穎的實質內容。第二,要善於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⒊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是指課題必須有事實根據或理論根據(第一,基礎理論研究課題的確立一般應以觀察和實驗事實為根據第二,應用技術研究課題的確立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根據)⒋現實可能性原則現實可行性是指選擇的課題必須與主、客觀條件相適應(第

一、應注意從現實的主觀條件出發,第

二、應注意從現實的客觀條件出發,第

三、要揚長克短,創造條件)

13. 科學事實是指人們對通過觀察、實驗所揭示的客觀存在的事件,現象和過程所作的正確的陳述。(特徵:

客觀性,個別性,可重複性)。科學觀察就是通過感覺器官或同時借助一定的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畫地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進行感知,從而獲取科學事實的一種研究方法。(特點:

感性的,有目的有計畫的活動,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科學實驗是人們根據確定的科研目的,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為指導,運用適當的物質手段,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獲取科學事實的研究方法(特點控制性,可重複,精確性)科學實驗的作用:1純化和簡化自然現象2 強化自然現象3再現自然現象4 經濟可靠的認識自然的方法

14. 機遇是在觀察、實驗**現的人們預想之外的、未曾見過的自然現象。捕捉機遇的條件:勤於觀察實驗,有敏銳的識別能力,留心意外之事。

15. 科學假說就是根據已知的科學事實和科學原理,對所研究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所作出的一種假定性的解釋和說明。(科學性,假定性,多樣性)。

16. 假說形成:⑴ 提出初步假定在這一階段,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科學理論和尚不充分的事實及經驗材料,通過科學抽象、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對未知事物的性質及其規律作出初步假定性解釋。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第一,研究者集中精力分析最主要的事實材料;第二,歸納和模擬的作用較為突出。⑵ 形成科學假說階段這一階段研究者從初步假定出發,經過反覆的觀察、實驗、掌握更多的經驗事實,並通過理論論證,使初步假定逐步得到充實,最後形成乙個具有一定結構和邏輯系統的科學假說。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第一,廣泛地綜合解釋己有事實,第二,演繹推理論證作用較為突出。⑶ 提出科學預見這一階段研究者從科學假說出發,預見新的事實和現象。

如魏格納認為,在2~3億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乙個統一的大陸,稱為泛大陸,它的周圍是廣闊的海洋,後來由於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及地球的自轉離心力的作用,原始大陸解體,並作水平漂移,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格局。

17. 建立假說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第一,解釋性原則。

解釋性原則是指科學假說不應當同己知的經過檢驗的科學事實相矛盾。這是假說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因為假說首先是為了解釋事實而提出的;第二,對應性原則。

對應性原則是指科學假說不應當與已被實踐檢驗過的正確的科學理論相矛盾。這裡所說的科學理論包括理普遍的哲學原理和普遍的科學原理。第

三、可驗性原則。可驗性原則是指科學假說應當是原則上可檢驗的。第

四、預見性原則。科學假說不僅能夠解釋已知自然現象和事實,而且應能夠預見未知的自然現象和事實。假說能夠預見的自然現象和事實越多,就越能夠得到科學共同體接受。

18. 靈感思維是指人們在思考某一問題時,經過長期思考、反覆探索、而百思不得其解,由於受外界某一因素的激發和啟示,使問題一下子得到澄清的「頓悟」, 這一「頓悟」被稱之為靈感。(特點:

飽和性,模糊性,突發性)靈感的發生是潛意識和顯意識相互作用的結果。

19. 創造性思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①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增加人類知識總量,不斷提高人類認識世界的水平。②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地提高人類的認識能力。

人們在探索未知新領域的科學創造過程中,採用前人未使用的新的思維方法、思考路線,正確地選擇課題,在研究中作出預見、提出新的設想、原理、概念,以突破原有的理論框架和技術設計,從而作出新的發明發現。③與創造性思維相伴的勇於探索和大膽創新精神,將支配、激勵研究者進行開拓性的實踐活動,從而不斷地開闢出改造世界的新領域、不斷開創出人類征服世界的新局面。

20. 邏輯分類方法及其作用分類方法就是根據物件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其分為不同種類的邏輯方法。 第一,利用分類方法,可以使蒐集到得感性材料系統化。

第二,運用分類方法,有時可以發現事物的重要規律。 原則:第一,分類必須相應相稱。

第二,每一種分類必須根據同一標準。 第三,分類必須按照一定的層次逐級進行

21. 分析方法就是在思維中把認識物件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分別加以研究的思維方法。綜合方法就是在思維中把認識物件的各個部分、方面再組合為乙個統一整體,並加以研究的方法。

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係:第一,分析是綜合的基礎。 第二,分析也離不開綜合。

第三,分析和綜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2.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1.目的不同。

科學的目的側重於回答「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揭示客觀過程的因果性、規律性。技術的目的側重於回答「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追求滿足主體需要的功利性。2.

任務不同。在人類作用於自然的創造活動中,科學是認識自然、探索客觀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行動指南。而技術所承擔的主要是生產力,是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手段和儲存知識、獲取資訊的手段。

3.知識形態不同。科學主要表現為一元性的知識,它將紛雜的現象統一於某一種本質,從眾多的假說中篩選出一種定論,使其簡潔明瞭。

技術由單一到多樣,它將某一種科學知識轉化為多種技術設施、工藝手段,從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種型別的設計方案。4.選題方向不同。

科學從科學理論與科學實驗的矛盾、科學理論自身的矛盾、多種科學假說爭鳴等科學發展自身的邏輯中去尋找、發現和選擇研究的課題。技術主要從國民經濟發展、國防建設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實際需要中發現和選擇所研究的課題,要求能付諸實施並產生一定的實際效益。5.

成果形式不同。科學成果形式有專著、**、研究報告等。技術其成果形式有技術樣品、模型、技術規程、設計圖紙等。

6.知識的評價標準不同。對科學進行真理性評價。

對技術進行價值性評價。7.管理方式不同。

科學是由科學共同體、通過制定行為規範來實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鬆散的。技術是由國家專利部門通過專利法來實施的,這種管理是嚴格的、在一定時期是保密的。8.

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同。科學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活躍的理論思維,要善於觀察和發現問題,勤於思考,長於推理,甘於寂寞,專心致志,默默無聞地去做學問、做實驗,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建樹。而技術專家除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靈通的資訊**,豐富的實踐經驗,頑強的攻關精神,以及一定的組織才能和處理各種複雜關係的能力,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自然辯證法

論亨利的科學方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無數多的科學家做出了偉大發現和發明,其中,約瑟夫 亨利也算是一位。亨利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和卓越的科學領導人,終生獻身於科學事業,歷時長達半個多世紀。在大部分科學技術史書本中,亨利幾乎是名不見經傳的,我們看到的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麥克斯韋預言並證實了...

自然辯證法

第四章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知識的構成 1.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 客觀真實性 科學知識的客觀真理性,在於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堅持用物質世界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不承認超自然的 神秘的東西。科學事實 科學定律 科學假說 科學理論無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學實踐為基礎,要經受科學實踐的反覆...

自然辯證法總結

自然辨證法 它是馬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然界和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理論,也就是是,它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 科學技術方 和科學技術觀。自然辨證法研究物件 主體 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 客體 自然界 中介 科學技術 東方思維方式 注重系統整體的統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