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教案

2023-01-23 11:45:06 字數 5007 閱讀 2936

緒論自然辯證法是一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交叉的哲學性質的學科,它從自然觀、認識論、方**與價值觀方面,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是科學技術研究的理論基礎。

對科學技術的哲學研究有別於科學技術自身的研究。科學技術把天然物或人工物作為研究物件,通過科學抽象揭示它們如何存在、如何演化,進而對它們進行理論解釋和行為**。屬於實證性研究,其目的在於獲得經過確證了的規律性知識。

科學技術的哲學研究則把科學技術本身作為物件,**科學技術中運用什麼樣的觀點看待世界以及這種觀點的合理性,**科學技術究竟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效應以及這種效應的價值。屬於哲理性研究,其目的在於促進科學技術的自我意識和哲學反思。通過這種反思,科學技術對自身的發展方向會更加明晰,社會公眾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定位的理解也會更加準確。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系統地對科學技術進行哲學反思的工作是由恩格斯的著作開創的(愛因斯坦和波普爾的評價)。在歐美諸國,對科學技術的哲學研究則在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的名義下進行。不同學派觀點林立,但所關注的問題大致相同,所提出的觀點也可以相互補充。

恩格斯代表著19世紀的一種自然哲學和科學哲學,20世紀的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則包括著自然辯證法在當代條件下的發展。都屬於對科學技術的哲學反思。

學科性質

1、與哲學的關係:

共同點:內容一致,視角一致(一般規律,整體研究)

不同點:抽象程度不同

2、與科學的關係

共同點:物件一致

不同點:視角不同(實證研究,形成思想;哲理研究,形成反思)

一、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辯證法》

1873年,他致信馬克思闡述了用運動形式相互轉化的觀點對自然科學中的重大發現進行哲學分析的思想,這封信被看作是恩格斯寫自然辯證法的初步綱領。

〈一〉運動形式相互轉化的自然觀

1、社會歷史條件

工具機(紡織機)和動力機(蒸汽機)所奠定的機器大工業和產業革命,加工業取代農業成為主導產業。既向科學提出了新的需求(提高效率開拓市場),也是科學提供了新的事實(生物化石),更為科學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精密儀表)和交流手段(科學語言),從而使科學取得長足發展。

2、科學前提

(1)康德(1775)和拉普拉斯(1796)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

(2)萊伊爾(1831)提出的關於地貌演變的均變假說。

(3)焦耳(1843)和邁爾(1845)提出的關於功熱電磁相互轉化的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

(4)維勒(1824)從無機化合物氰酸銨合成尿素的實驗。

(5)施旺(1839)和施萊登()1838的細胞學說。

(6)達爾文(1859)的演化論

3、基本要點

(1)從運動的物質承擔者,運動的表現和運動的規律性相統一的角度,概括出基本的運動形式。

機械運動:物體,接近和分離的位置運動,力學規律

物理運動:分子(以太),收縮或膨脹、吸引或排斥的物理變化,熱學和電磁學

化**動:原子,化合或分解的化**動,化學規律

生命運動:蛋白體,同化或異化,遺傳或適應之類的生命過程,生物學規律

運動形式對應著特定的運動規律,而特定的規律又對應著相應學科,因而主張把運動形式作為科學分類的原則。

(2)運動形式相互轉化。機械運動借助摩擦和碰撞可以轉化為熱光電磁等物理運動;物理運動超過一定物理常數的情況下會帶來內部構造的變化,即化**動,當化**動造成蛋白體出現時又轉化為生命運動。所以在科學的銜接點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

(學科交叉邊緣地帶)

(3)運動形式轉化中存在著能量的守恆和質的不滅關係(每種運動形式既有轉化為其他運動形式的能力,也包括著轉化為其他運動形式的條件)。

(4)運動形式按複雜程度可分為簡單的、低階的和高階的運動形式。高階運動形式包含著低階運動形式(下向分支),但不歸結為低階運動形式,低階運動形式可以演進為高階運動形式(上向分支),但它本身不是高階運動形式。

〈二〉假說和實驗相結合的科學科學方**

近代自然科學初期:實驗與數學結合,這種方法對研究既成事物的既定運動是有效的,而對於研究演化過程和起源關係往往力不從心。而假說則是以遠離經驗為代價而換得對現象更深刻的理解。

1、科學在發展形式就是假說,假說是科學從經驗向理論過渡的思維形式。

2、假說既要有實驗觀察事實作為基礎(以前理論無法解釋的事實),又需要新的觀察事實進一步確證,以便純化,修正或取消。

3、假說相互排擠和迅速更替,意味著科學認識在錯綜複雜的曲線上發展。

〈三〉科學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生產是科學發展的動力;科學發展又推動著社會的變革。

二、20世紀的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

相對論、量子力學和系統理論的興起,使自然科學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與此同時,技術也突飛猛進。(生物物質時代)。

〈一〉自然哲學

由於當時科學和哲學未曾分化,古代自然哲學既包括關於自然本質、自然本源、自然圖景等形上學設定,也包括關於自然現象、自然過程等經驗性知識,而且往往用形上學性質的設定來直接解釋和校正來自經驗的知識。

貝塔朗菲的系統論:系統科學,系統技術和系統哲學(系統本體論,系統認識論和系統價值論)。海森伯的:

現代物理學觸及實在空間和時間等基本概念,它們存在著老傳統和新傳統的衝突,只能從哲學層面上才能解釋現代物理學精神。

自然科學長足發展時代,自然哲學存在的必要性:1、科學問題的前沿探索需要某種哲學信念作為前提假定。2、科學的進步又會強化、淡化乃至改變一些哲學信念。

一方面哲學信念引導科學發現,另一方面,科學發現又會修正以至改變哲學前提信念。

1、研究內容上,把蘊含在科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中的科學思想作為研究重點。其提供的知識是關於用什麼樣的觀點來研究自然界的知識。

2、在研究方法上,自覺地把科學中已確認了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哲學抽象。

3、在研究群體上,大量有成就的自然科學家加入其中,由此開始了哲學家與科學家在自然哲學問題上的對話。

〈二〉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只有在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後才出現。畢達哥拉斯和亞里斯多德有過關於科學認識的一般特點以及關於科學認識的一般方法的見解。

近代科學產生後,一方面形成大量實證知識及其體系;另一方面同時發展了獲取知識、解釋知識、評價知識、整理知識的眾多活動方式和研究方式。對科學知識及其體系的哲學研究屬於自然哲學;而對獲取知識的活動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哲學研究,則是科學哲學的側重點。

〈三〉技術哲學

過去沒有一是因為在現實上人們對現代技術只是滿懷熱情的接受,沒必要**;二是因為在思想上技術被看作是手藝,不值得哲學來研究;三是因為在歷史上技術哲學缺少根深蒂固的哲學傳統。

二十世紀技術哲學興起的原因:1、新技術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效應;2、與新技術的巨大社會效應相關,社會對技術的評價和控制越來越重要;3、20世紀新技術是科學理論取得突破性進展後自學應用於技術開發的結果。

三、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領域

20世紀的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雖然是在不同思想**和研究重點下分別發展起來的,然而,內容上的交錯和觀點方法上的借用,又使它們相互滲透,很難劃出嚴格的邊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都逐漸把整體性作為一種方**原則而確認下來。表明,把科學技術作為乙個整體進行哲學研究是適宜的。

事實上,20世紀下半葉科學技術發展的乙個重要趨勢,正是科學技術的一體化。

首先,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在相互貫通。

其次,科學活動與技術活動在相互結合。

再次,科學組織和技術組織在相互滲透。

〈一〉研究範圍

1、對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進行本體論抽象——自然觀

古代本體論的具體內容雖已過時,它提出的問題卻需要不斷**。

科學理論中所蘊含的對研究物件的基本觀點被抽象為科學思想。其中往往包含著對物件世界如何存在、如何演化的理解,由於普遍意義可以稱為自然觀。

2、對科學和技術研究活動進行認識論和方**抽象——科學技術方**

既不對科學技術研究的具體方法作簡單的列舉歸納,也不對認識過程作思辨式的臆想猜測,而是密切關注科技研究的具體實踐,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認識論分析。

蒲朗克現象。

3、對科學技術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係進行價值論抽象——科學技術觀

二、學習科技哲學的意義

1、體驗方式:從科學素養培養層面。

2、觀念框架:從科技戰略、科技政策制定和執行。

3、理解方式:從科學技術研究過程層面。

第一章科學與技術

第一節科學

關於科學性質的共識

1、 科學是不斷深化的關於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的知識體系。存在方式

2、 科學是產生知識體系的活動體系。發展過程

3、 科學還是一種社會建制。社會存在方式。

一、科學知識及其體系

廣義知識(scientia---science):包括人們以各種方式認識自然和社會所獲得的認識成果,包括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解釋。

狹義知識(knowledge):特指科學知識,即人們以科學的研究方法所獲得的對自然及社會現象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一〉科學知識和非科學知識

神話解釋、宗教解釋乃至藝術解釋和自然哲學解釋往往從預定的信念出發,採用隱喻、比附等方式說明現象(非科學知識);而科學解釋則有確定的形式,確定的內容和確定的推理過程(科學知識)。

加拿大科學哲學家邦格的知識體系:

知識(認知域)

〈二〉實證科學知識的特點

實證知識一般不包含價值判斷,只研究物件本身的內在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分析物件的行為,**物件的趨勢。非實證知識中的相當一部分如規範性知識,是以一定價值判斷為基礎,分析什麼樣的物件符合這些標準,以及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準。實證性知識回答「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規範性知識回答「應當是什麼」「應當如何做」的問題。

自然科學提供實證性知識,而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所包含較多的是規範性知識。

1、 真理性:其一是指科學知識本身就是真理,或者是具有向真理逼近的性質;其二是指某一科學知識可能最終被證明不是真理,但它是追求趔過程中的乙個環節,具有追求真理的使命,儘管它可能被證偽。

2、 合理性:首先,在經驗上具有嚴格的可重複性、可預言性;其次,其邏輯體系是嚴密的。

3、 進步性:後一種理論比前一種理論更仔細地更詳盡地描述或說明同樣的事實;後一種理論通過了前一種理論通不過的檢驗;後一種理論對前一種理論具有完全的包容性、能解釋前一種理論所能解釋的一切事實,還能解釋並預言前一種理論不能解釋和預言的新事實。

4、 共享性:自然科學的內容及其利用有公共性和公享性。

非實證知識自有其在調節情感、意志方面的價值。

〈三〉科學知識體系及其演化序列

自然辯證法

論亨利的科學方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無數多的科學家做出了偉大發現和發明,其中,約瑟夫 亨利也算是一位。亨利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和卓越的科學領導人,終生獻身於科學事業,歷時長達半個多世紀。在大部分科學技術史書本中,亨利幾乎是名不見經傳的,我們看到的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麥克斯韋預言並證實了...

自然辯證法

第四章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知識的構成 1.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 客觀真實性 科學知識的客觀真理性,在於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堅持用物質世界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不承認超自然的 神秘的東西。科學事實 科學定律 科學假說 科學理論無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學實踐為基礎,要經受科學實踐的反覆...

自然辯證法感悟

學習 自然辯證法 的感悟 朱凱工程系機制專公升本二班 2011701189通過 自然辯證法 學習以及 教育 和影片,感到學了很多科學知識,如宇宙起源,宇宙大 哲學,轉殖,時間與空間,相對論。特別是 宇宙起源和宇宙大 影片時,我對宇宙有進一步了解,而且還開啟我的思維,我本來認為乙個事物會有乙個答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