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救贖

2022-11-26 05:27:04 字數 3916 閱讀 6895

倘若乙個人無罪,卻被判處了無期徒刑,人的一生就這樣被毀了。沒有證人,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無罪,或許換到生活中的普通人,是絕望還是崩潰,是沉淪還是救贖。「生存還是滅亡,這是個問題。

」這個問題,杜弗倫給予了乙個非常明確的答案,在生存中救贖。杜弗倫不是乙個偉人,也沒有做出過什麼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他只是乙個普通人,乙個存在於2023年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人物。

電影的劇情其實無須複述,欣賞一部經典的電影其實不是為了記住劇情,而是為了能在電影中能到一些感悟,在**後能夠有所思考,解讀電影傳遞的內涵與意義。觀影完畢,很多詞語浮現在我的腦中,絕望、希望、自由、救贖、制度化等等,所有的一切被包含在救贖這個詞語當中。

監獄是乙個令人絕望的地方,特別是對於那些被判處了無期徒刑的犯人來說。一生,就在鋃鐺入獄的那一瞬間被毀得徹徹底底,與外界的社會隔絕了。他們看到的那一片天,即時是湛藍的,卻覺得那樣的灰暗,那樣的狹小,四面高牆把他們的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壓縮在乙個黑暗的空間,對於生活,也已經麻木不仁了,每天重複著那樣的工作,機械一般的生活,行屍走肉。

回想走進肖申克的第一天,不適應,完全接受不了,到慢慢習慣了牢獄生活,到最後竟然離不開監獄。被制度化了,監獄的制度,海德利獄警的嚴刑暴打,每日語氣冷冷的命令,這些所有的因素促成了犯人同樣的行為習慣。那位出獄之後的老人是被制度化害死的,他的肉體獲得了自由,但是他的靈魂依然被禁錮在囹圄中,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在社會中他失去了個人的價值,夜間誠惶誠恐地活著,因為他習慣了監獄,習慣了與獄友一同度過的日子,習慣了獄警的嚴厲呵斥,習慣了擔憂被暴打,習慣在監獄的圖書館工作,幾十年來每日如此,突然所有的都失去了,也就沒有了支撐住生存下去的那「一口氣」,自然,就絕望了,就走向死亡的路途。

片中的瑞德也一樣,假發布獄後,假如沒有超市老闆的許可,擠不出一滴尿,這是制度化的後果。這也令我想起了雙十二事變中的張學良將軍,一直被蔣氏家族囚禁,因為他一直堅持抗爭,所以才有活著的信念,但是被釋放後,沒有了堅持活著的信念,結果不久就逝世了。「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教育」這樣層出不窮的例子不就是制度化的產物嗎?

很小的時候,我被父親帶到工作的地方,父親帶我看了一排的房子,每個房子只有一張床,每張床上躺著或是坐著乙個人,每個人穿得衣服一模一樣,房子的鐵門緊閉,只有乙個小小的視窗露出一點陽光。父親對我說,你長大後不要幹壞事,不然就要住這裡,回不了家了。我當時害怕要死,直到幾年後才知道父親帶我去的地方是監獄,一座真正監獄。

那些犯人的表情,有些是面目猙獰,有些是垂頭喪氣,有些是面無表情。我沒有看到乙個掛著點微笑的臉。

監獄是乙個很可怕的地方,將所有的希望都磨滅得一乾二淨。可是,杜弗倫沒有像其他犯人一樣,他好像根本就不屬於監獄這個地方,走路的時候就好像是在公園休閒的散步,與眾人格格不入。在乙個毫無希望的希望地方,杜弗倫為什麼還能夠積極地對待生活,沒有向現實妥協,我認為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其一是對現實中理性的認知,他明白自己是無罪,也接受了事實的真相,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在監獄中生活。其二實他的心中始終未放棄希望,未放棄對自由的追求。這是支撐他二十年來的乙個信念,當然,他每天挖洞的一點點小小的進步成果也是對他的激勵。

杜弗倫心中的理想國依然不滅,他甚至計畫好了越獄成功後移居到太平洋墨西哥沿岸的小地方。還有一點,我覺得是很重要的,對於情緒的管理,既然入獄的事情無法改變,就要擺正好心態,不能消沉,不能自暴自棄。人還活著,就不應該放棄希望,要從內在的價值觀出發作出彈性的改變,調整心態先處理心裡,再處理心情。

從杜弗倫進監獄之後的第七個星期,他的自我救贖和對於其他人的救贖這個持久的行動就開始進行了。整整二十年的救贖,杜弗倫每天用石錘挖掘牆壁,希望與日俱增,就像是我們平日之中,每天都能夠做好一點一滴的小事情,這就是為以後成就大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遇到難以完成的任務,分解成一步一步來做好,那個被瑞德說要六百年挖好的地道,杜弗倫竟然用二十年就挖好了,憑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恆的信念,他做到了。

沒有事是難以完成的,只有有沒有一顆渴望完成的心而已。杜弗倫渴望自由的世界,這個信念二十年來從來沒有改變,他的自我救贖,成就了自己的願望。

在自我救贖的同時,他積極建設監獄的圖書館,幫助湯公尺考取證書,還有把自己的朋友瑞德從絕望中拯救回來。他同時也救贖了海德利獄警和典獄長,倘若不是他出獄後舉報**,海德利還會一直的私吞錢財,還會一直殘暴對待犯人,典獄長還會一直洗黑錢,還會執迷不悟。杜弗倫給予他們一記重重的還擊,與其說是舉報,不如說是另一種方式的救贖,唯有懲治唯利是圖的獄警與典獄長,他們才能夠從歧途中醒悟過來,才能不在罪惡的泥潭裡越陷越深。

末了,典獄長自殺,因為他明白監獄的黑暗,失去自由的可怕,生存還是滅亡,他選擇了自滅。

我同時也很欣賞瑞德,他在眾多的犯人中顯得很理性,他深諳監獄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他為了能夠在監獄中能夠安身立命,很平靜的生活,對於假發布獄,也沒有抱有什麼期望。他也可能想過在肖申克監獄中結束一生。他是乙個聰明人,除了**毒藥,什麼都能夠弄得到手。

假如沒有瑞德的幫助,雖然僅僅是提供了一把石錘和一張足夠大能夠覆蓋住洞口的海報,但是這對於杜弗倫的幫助是極大的,這兩件物品是杜弗倫越獄必須的。也由此看出,瑞德在獄中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游刃有餘,他懂得身邊的人的脾性,他懂得怎樣籠絡獄警的人心,他懂得與杜弗倫相處與交流。

瑞德選擇融入了監獄,這是為了生存才做出的選擇。他想抗爭,對於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化。但是他有心無力。

社會上很多人都這樣,隨波逐流,只要能夠好好活著就足夠了。可是,加入杜弗倫當初也是這樣想,接下來所有的一切都不可能發生,絕對的不可能。自由,即時人在監獄外,心卻被禁錮於成形的制度化監獄中,也算不上自由。

只有當肉體與靈魂都自由了,這才是真正的自由。當畫面切換到杜弗倫爬出約等於三個棒球場長度的下水管道,在風雨中盡享自由,這一刻,他的靈魂和身體合一,真正從監獄中被釋放出來了。當瑞德到達太平洋沿岸,和杜弗倫緊緊相擁的時刻,他也懂得自己真正地自由了。

因為杜弗倫對他的救贖,所以才沒有重蹈覆轍,當他精神瀕臨崩潰的時候,他記起了對杜弗倫的承諾。也就是那乙個承諾,成為了瑞德的救命稻草。

大學後,很多人都頹廢了,包括我,我承認。好像大學的校園就像是肖申克監獄,我就在裡面毫無目的無所事事地活著。僅僅是活著而已,每天過著重複的生活,逃課,遲到,睡懶覺,玩遊戲,幾乎和身邊的人一樣的生活模式。

我也不想這樣的,可是我身邊的人都這樣,所以我就這樣了。看了心理學的書之後,我才明白這叫做群體效應。因為身邊的人都這樣,所以才跟隨著,把自己當初的熱血和希望都丟掉了。

如果不這樣做,是不合群的。希望總會存在的,存在於心中。也許我的內心還不夠杜弗倫那般的強大,也許我的信念還不夠堅定,二十年的信念都能夠堅守著,我的信念在乙個學期中就灰飛煙滅。

這樣強烈的對比,令我慚愧不已。

也許,不是也許,我找回了我的理想,換一種心態,能影響我是我的內心想法,能左右我的是自己。能夠救贖自己還是自己本人,希望與理想從來都沒有拋棄我,我為何要拋棄希望與理想呢?

「救贖之道,就在其中。」救贖之道,不僅僅是聖經中擺放的小石錘,更是心中對於自由的渴望。對於我,救贖之道,其實也說不上救贖,是從頹廢的生活中走出,是改變內在的價值觀,想著積極的方面走。

無論現實多麼黑暗,總會有星光照亮布滿荊棘的道路。即時世界被抽去了所有的光線,黑漆漆的一片,儘管微笑著,因為牙齒還是白的。

我們的意志總是一點一點地被各種事實消磨殆盡,我們的理想最後也會被自己所拋棄或者忘記,然後我們會像肖申克監獄裡的犯人們一樣,懶散地接受命運給予我們的各種安排。這就是生活——大多數人的生活。但是安迪.

杜弗雷,他並沒有沿著這條絕大多數人都在走的路走下去,他從一開始就是個異類,在現實面前他選擇了沉默,但這並不表示妥協,他看似弱不禁風。他堅強地接受著監獄裡的種種現實:變成犯人的事實,心裡的落差,被**的同性戀不停的騷擾和毆打,身上常有的新傷……這就是他的生活,他默默地全盤接受,不說一句**的話,連其他的犯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在這種常人無法忍受的現實面前,他還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瑞德曾經警告安迪說「希望是很危險的東西,希望讓人瘋狂」。安迪並沒有反駁,但也沒有放棄自己心裡的堅定決心,他堅信他能夠離開那裡,他沒有放棄過努力。並在最後給瑞德的信裡寫道:

「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兩人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讓我們了解到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不僅拯救了他自己,也在精神上拯救了他的獄友瑞德。

這部電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節展示了乙個偉大人物的偉大內心世界,也告訴生活中的每個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氣和堅強才是最大的救贖。

自由與規範

師 徐娜 費宇清等幾個同學也跟你們有一樣的想法,課前他們蒐集了很多資料,準備了一場小小辯論會,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二 辯論會 提倡自由與遵守規範 1 辯論會 2 師 辯論得非常精彩,讓我們再次給他們掌聲。同學們聽得也很用心,相信你們從中也收穫了不少,誰來說說?凌怡 聽了這場的辯論賽,我知道了自由和規...

法律與自由

曾有這麼一幅漫畫 乙隻魚兒終日只能在水中,它心想 要是沒有水的約束,那該多自由啊!於是魚兒就來到了岸上,可是沒過多久,魚兒就因為缺氧而死亡,永遠失去了自由。這幅漫畫令人想到了 法律與自由 這一問題。現實生活中不乏 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去尋找自由,最後也和魚兒一樣失去了自由的人。這些人究其原因在於沒有弄...

人的自由發展與自由教育

作者 李仲宇 讀寫算 2011年第23期 摘要 自由是人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認識和利用必然表現出的一種自覺 自為 自主的狀態。自由是需要教育的,自由教育對人的自由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對人在活動中自覺 自為 自主的引導與發展。具體的來講包括三個方面 自由教育以其理性精神促進人的自覺 實踐精神促進人的自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