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與自由》有感講解

2022-11-16 06:57:03 字數 5235 閱讀 2146

和諧成長,讓愛與自由同行

嫩葉鑽出堅硬的土壤,陽光灑遍和諧萬物;

小荷露出翠綠的尖角,微風輕曳平靜湖面;

雪落地無痕,雨擲地有聲,生命不息,精神偉大。世間萬般情趣,似乎在不經意間誕生。沒有壓迫,沒有束縛,就這樣以他們的姿態自由祥和的適應著冬去春來,鶯飛燕長。

兒童的生命就像這些看似渺小卻偉大的生命,由胚胎在母體中發育成長,看似不經意的平淡生活,卻因為生命的頑強而越發的妙趣橫生。小寶寶的誕生,讓期待變得更美麗;小寶寶的成長,也讓親人倍加仔細。在生養他們的同時,家長所面對的是育人這個更加艱難的話題。

我一直在深思教育的問題,教育於我們——教育工作者,怎樣才做到合適的位置,怎樣才能用自己的乙份力去幫助更多的處在成長階段的那些孩子讓他們能更加茁壯。

在讀到《愛與自由》一書後,深得感悟……

感知教育是乙個很重要的事情,從幼兒到青年,生活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學校裡老師扮演的角色,社會成員的角色等,都對他們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這些重要的影響中,我們始終離不開愛的呵護,只有用真正的愛去關心他們的成長並讓他們感覺到這份愛,才是在教育方面所推崇的「獲得」……

孫瑞雪在這本書中推崇的是一種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只有當用心去給予孩子愛時,才能讓孩子在無形中自我感知地在這樣的愛中成長。

她舉過這樣的乙個例子,當乙個孩子吃飯時喜歡用她的手亂抓飯桌上的東西,甚至用手去抓自己吃的東西,弄的是一片狼藉。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一些父母喜歡把孩子脖子圍的乾淨利索並且一口一口的餵飯吃,這樣的目的我想大多數都是為了讓孩子愛乾淨,其實不然,這樣恰恰是父母在愛自己。因為怕髒所以替孩子圍上圍脖,因為怕麻煩所以不准孩子動手動腳。

家長在無形中把愛轉移了。

研究表明手是智慧型的工具,當孩子在用手去抓東西時其實是在感悟他們對世間萬物的感受:飯是軟的,桌子是硬的,碗是滑的。這樣的自我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孩子在成長。

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無法替代;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就會使他失去把握食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我們不懂得他們的感覺,但我們可以讓他們感覺。所以父母該給的愛是真正的愛孩子而不是愛自己,如果長時間的打斷孩子這種自我感覺的方式,世間長了,變大了,孩子的感覺最終被大人的束縛。這種可怕的影響也在潛移默化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孫瑞雪在這本書中闡釋了蒙氏教育理念,怎麼去理解孩子,怎麼看待孩子的各種表現,怎麼處理他們的表現,這麼做,到底為什麼?又有什麼後果?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我們不該忽略的。

蒙氏教育表明:孩子6歲前,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乙個積極的資訊環境,讓孩子接收積極訊號。

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自由到極致,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孩子在乙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裡,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懼強權,迷失真正的自我。

所以一定的愛地給予,一定得自由地給予,都是為著兒童的成長做出著重要的貢獻。我們的方式方法關乎著兒童對認知世界的取向,關乎著孩子是否在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我們多麼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去感知。

感知愛,感知能否,感知快樂與悲傷,感知所有需要他們慢慢去了解的東西,比之如色彩,形狀。有的人把孩子對事物的認知過程比成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其實就是蒙特梭利說的兒童所有的智力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

我們無需在孩子還很幼小的這樣乙個階段中強行的去灌輸外界的知識給孩子,比如唐詩三百首,比如珠算技巧。懂了這些並不代表這個孩子有多麼的聰明,只能說父母下的苦功夫的確很多。這樣其實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他們也並不知道這些東西內在的含義,唐詩三百首是很多的大人都無法理解的意境化的東西,怎樣去讓乙個小孩理解?

珠算技巧性的撥弄是否真的讓孩子了解到了其中的內涵?其實這些都是灌輸,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讓孩子去感知,這是教育者應該關注的,學習是從乙個不懂到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何為真正的懂得,是指是否領悟到個中的道理。假使只是簡單的知道表象,那又有何意義,我們希望的是孩子在自我學習的這一過程中能用自己對事物的感知的概念去應對更多在實際**現的情況。

我們感知風的存在,是它輕拂過我們的面頰,讓我們倍感輕切;

我們感知光的存在,是它灑遍我們的生活,讓身心都變得溫暖;

我們感知愛的存在,是它佔據我們的心房,讓我們溫暖著他人;

感知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學到的應該讓孩子具備該能力的第乙個感悟,是從孫瑞雪對待兒童的行為上得到的深切體會。無論孩子多大,在教育這個階段就應該讓他們去自我感知,過分的干預會讓他們喪失起碼的分析能力甚至是自立的能力。我們所做的是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感知,讓他們理解,讓他們獨立,從旁的觀察他們的感知過程並在他們遇到疑惑需要幫助時提供一些參考的意見。

尊重當乙個人在樹林裡散步的時候,他能夠長久的沉思,他能夠浪漫的聯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遠處鐘聲傳來的話,那麼他這種感覺會更好的加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說,乙個優秀的蒙特梭利教師,她的傑出點就在於,當這個孩子正好在森林裡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個鐘聲,能夠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加深。

我覺得在這樣的乙個過程中,老師扮演著乙個重要的角色,不是引導者,而是協助者。在協助的過程中老師發揮更多的作用應該是尊重。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更好的帶動他們的成長。

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講究尊重二字,友愛源於尊重,理解離不開尊重,尊重獲得相應的回報與恩惠。我們尊重學生,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愛,建立在尊重基礎上的愛,才能更好的作為鐘聲,加深他們對世界的認知。

孫園長講過這樣的乙個例子:乙個小孩在回家後把家長買給她的一長溜娃娃排排坐的擺在床上,那小孩說:「不許說話,趕快睡覺!

要不睡覺我就要管你們了。」她媽媽說這個小孩把娃娃當木偶在表現她的老師的所作所為,其他場合的情況就更糟。這其實是幼兒園的老師不尊重孩子的行為,為了自己輕鬆而讓孩子規規矩矩。

這樣反倒嚴重的影響了孩子。**好壓制控制它人,卻將這樣的思想傳遞給孩子,孩子卻成了**的一面鏡子,對映出他們的思想束縛。

我們尊重孩子,從他們的角度去認知世界,陪他們一起感悟環境,我們不可嘲笑這為幼稚,我們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乙個兒童的成長就像孕育著的花骨朵,沒有適當的生存環境,即便是快要開放也可能會一不小心夭折。我們尊重他們,也同時培養了他們去尊重他人。所以,我們給孩子尊重,是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

「給自由是給品質,不是條件」,只有我們愛孩子,尊重孩子,讓他們自由的感知生活的智慧型,從中攝取對世界的探索意識,開發意識,具備常人無法想象的創造力,而這樣的原始創造力是多麼的偉大!

《尊重你的選擇》

我會尊重你的選擇,既然放棄是你的意願

我會讓白鴿停留在你的肩頭,為你唱著動聽的歌

我會尊重你的選擇,既然轉頭是你的決定

我會給你自由的清茶,讓你品味我的大度

我會尊重你的選擇,既然是注定的結局

我不會追問那難言的困惑,讓你自由的走開

結合到自身,乙個將陽光灑遍生命的職業——老師。是多麼神聖而偉大,當我們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用開朗,豁達,陽光般的心態去做那森林深處的那聲鐘聲時,我們其實也收穫了幸福深處的感動。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當用愛去讓他們自由成長時,我們收穫到的是更多的意料之外,這是苛求所遠遠換不來的……我們互相的尊重,才能更加和諧的讓學生成長,才能讓他們在體會自由中前行。

語言語言是推開心靈的把手,語言是開啟智慧型的鑰匙,語言是行動的指南針,語言是萬物歸於和諧的寶貝。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好的語言也是一種行為藝術。

能將醜惡的伏地魔變成天使,他能將滅亡的世界變成天堂。語言是多麼美妙的東西!

教育語言也是一門可供大家學習和參考的行為藝術。它能帶給孩子美妙的天堂也可以帶給他們醜陋的地獄。

在中國的教育理念中,所有的家長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發展的非常好。中國的傳統叫法稱為「光宗耀祖」,能出人頭地,能成名成家。所以在對待孩子時,首先在語言方面就在不斷的破壞其原來設定的目標。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孫園長這樣解釋:因為從大人嘴巴出現大多數的語言是阻止孩子這樣發展。

比如,孩子一往高處爬,我們會說「摔下來了」,去抓杯子,會說:「燙著了」。所以從頭到尾乙個家長給孩子說的都是孩子每做一件事,最後的結果對孩子都是乙個巨大的傷害。

這就是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語言。

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反過來給孩子一種更好的,更準確的,更具有積極心態的語言。孫園長又舉了這樣的乙個例子來作為幫助孩子成長的範例。

有乙個孩子雙目失明,長到6歲時,發生了一件他所不能理解的事。一天下午,他正在同另乙個孩子玩耍,那孩子丟擲球給他時喊到:"當心!

球要擊中你了!" 球擊中了他,他極為迷惘不解地回去問媽媽:"他怎麼在我之前知道我將要發生的事?

"他媽媽溫和的告訴他:"你是個瞎子。"她把孩子的乙隻小手握在手中,數著孩子的手指說:

"人有五種感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視覺,這五種感覺中的每一種都把資訊傳到你的大腦中。"她把孩子表示視覺的手指彎起來,按在手心裡說:"你和別的孩子不同,你沒有視覺"她溫和地對孩子說:

"你站起來。"她拾起他的球。"現在,伸出你的手,你能用四個而不是五個手指抓住球。

如果你由那裡入門,並不斷努力,你也能用四種感覺代替五種感覺抓住豐富而幸福的生活。這個孩子一生都沒有忘記他母親的話,他確實以"用四個手指代替五個手指"的信條,抓住了他完美的生活。

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前者是在摧殘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長久的在打斷與恐懼的後果中掙扎,後者是善良的的撫摸,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缺點卻不畏懼,用陽光般的心態去看待他生活中的美好。這樣的語言何其神奇,何其讓人驚嘆!

老師也是一樣,學會用適當的美妙的語言去與學生交流也是一門該學習的藝術,作為大學的老師往往會遇到叛逆的學生,因為他們正處在青春期,如果一味的去逆著他們與他們不知該如何達成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樣就會不利於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去做好與學生的交流,更不用說帶給學生如源泉慰藉般的工作。我們愛他們,也要懂該用什麼樣的語言與他們溝通。我們給他們自由,也要知道,我們也有紀律去要求一些。

我們離不開的是語言帶給我們表達思想的方式,我們離不開的是語言帶給學生的我們如陽光般輻照的愛。

和諧成長,讓愛與自由同行,讓學生在感知,尊重,與語言的藝術中學著去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只有端正愛的態度,給學生成長的空間與自由,我們相信,這樣的心態能帶給學生陽光般的心態與人生。

感知是學生的自由與能力,讓它們在陽光下變成品德;

尊重是學生的態度與思想,讓它們在交流中變成靈魂;

語言是老師的行為與方式,讓它們在交流中變成橋梁;

《愛與自由》有很多讓我感動的片點,總結以上,是希望自己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有更大的發揮。也是希望把教育作為一門神聖的職業,陪伴我走過我的年華。一種堅持是一種偉大,一種嚮往是一種夢想。

懷著夢想去推己及人,懷著夢想去尋找燈塔。我一直相信,我會為自己也為我的學生開啟一條幸福之路。

我們一直都在關心這樣的問題:愛是什麼?我們用嘴巴講著我們的愛,講著我們是多麼的愛孩子,愛親人,其實我們卻在實際的生活中,用言語將那份停留在心間似乎是愛的東西變得面目全非。

所以愛對孩子來說到底是什麼呢?

「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愛和自由》有感

機關幼兒園丁小玲 看完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這本書裡關於對幼年孩子的描述實在是太貼切,太真實了。愛和自由 是由著名教育家孫瑞雪的演講稿整理而成,幾乎真實的描述了0 6歲孩子的心路歷程,我真是邊讀邊嘆,因為它讓我了解到愛的含義,教我如何去愛,教我發現幼兒行為背後的心理,無數次有恍然大悟與豁然開朗的感覺...

讀《讓心靈自由》有感

當老師已經有十來年了,可我越來越覺得自己不了解學生,不知道學生到底是怎麼想的。明明很清楚的一件事,為什麼跟學生就是講不明白,為什麼我認為是對的事和道理,他們就是不認可呢?到底是他們不可理喻,還是我的觀念跟不上時代了。也許這就是70後和90後的思想的鴻溝吧。為此,我在今年的暑假去圖書館找了一本關於90...

親情與感動 讀《愛的教育》有感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好書 愛的教育 書裡有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看完這本書,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有乙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它的名字叫 千里尋母記 乙個13歲的男孩瑪爾克,為了尋找他外出打工的母親,隻身一人從熱那亞去往美洲,可是天公不作美,當他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時,他的母親已隨主人搬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