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線段》說課稿

2022-11-22 20:45:06 字數 3641 閱讀 9510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線段》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厘公尺和公尺》的第三課時內容。此前,學生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

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公升到乙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些都是課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閃光點和有利因素。

二、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三維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線段,會用直尺畫不定長線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2、過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情境中,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感受生活裡的數學事實。

重點、難點: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他們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讓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建構出線段的特徵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但二年級學生感知粗糙不精細,思維不夠嚴密,又是第一次接觸線段這一概念,往往對線段的幾何圖形的畫法(尤其是兩個端點)易忽視,形成片面、膚淺的認識,所以對認識線段的特徵、線段表象的建立成了本課學習的難點。

三、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長方體小盒子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長方體或正方體小盒子

四、說教法與學法

學生對概念認識得到一般規律的過程是: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因此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強調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為此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採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談話啟發、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優化組合進行教學。

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學生主要採用觀察法、操作法、自主**法和合作交流法等進行學習新知。

五、說教學流程

基於《新課標》:「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發展生活」的理念,必須通過教學這個重要環節得到體現和實施。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預設了六個版塊教學流程:

版塊一:曲直對比,情境匯入新課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這種情境是一步步地縱向深入的過程,也是乙個學生主動認識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本課開始我用一條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毛線來匯入,引導學生觀察放在桌子上的毛線和拉直了的毛線的區別。

讓學生根據毛線來感知曲和直。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體來感知線段,同時曲直對比強化了線段的表象特徵,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識鋪墊。

版塊二: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控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由桌面上彎曲的毛線出發:

1.首先追問:你能想辦法把毛線變直嗎?讓學生用事先準備的毛線動手試一試,學生利用生活中已有的經驗,一定會出現捏住毛線的兩頭,拉緊毛線的情況。

2.然後告訴學生:用手捏住了毛線的兩端,把它拉緊,線就直了。這時,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讓學生觀察同桌手中的毛線,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線段。3.接著教師演示並說明:同學們捏住的毛線的兩頭,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追問:

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學生相互指一指線段的端點。並配合兒歌「小小線段直又直,一頭一尾兩端點」加深學生對線段的表象建立。

4.教師示範變換線的方向,問:這還是不是線段?端點在**?

使學生明確只要像這樣:直直的有兩個端點就是線段。5、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兩組辯認線段的練習,來檢測學生的習得情況同時讓學生體會雖然線段的方向、長短、顏色改變了,但是只要符合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直的,有2個端點,那這個圖形就是線段。

設計意圖:由於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差,所以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進一步觀察線的兩端,明確手捏住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讓學生通過這一動態操作活動,獲得對「線段」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實的體驗。

版塊三:實物感知,強化特徵,自建線段模型。

1.找線段:

找物體上的線段。讓學生分別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讓學生感受線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線段有兩個端點。)

找圖形中的線段:學生通過找圖形中的線段,理解幾邊形是有幾條線段圍成的,線段的端點雖然在圖形中沒有標出來,但還是存在的。同時利用房子圖線段的變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感悟線段的特徵。

設計意圖:數學**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這個環節中,從身邊找到生活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說出生活中的線段,有助於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經驗及事物建立聯絡。

2、畫線段

(1)示範畫線段。配合兒歌「左手拿尺,放平,壓緊,右手握筆,沿邊,輕畫。兩個端點別忘記。」

(2)學生說說畫線段要注意些什麼?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畫線段的方法。

(3)學生自己畫,用展示錯誤作業,來幫助學生鞏固線段的畫法。

(4)追問:如果沒有尺子,你還能畫出線段嗎?

設計意圖:此時學生已經經歷了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並會描述線段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教師只要稍作引導學生就能將所學的線段的知識有效的轉化成畫線段的技能。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感受解決數學問題的多樣化。

版塊四:分層練習,鞏固線段認識

結合書中的練習,創設點點來挑戰的遊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深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1、第乙個挑戰:連線兩點可以畫幾條條線段。先猜測,再畫,評價。

2、第二個挑戰:三個點,鏈結每兩點畫一條線段,畫成的是什麼圖形。猜猜畫完是什麼圖形?

3、第三個挑戰:四個點,鏈結每兩點畫一條線段,可以畫幾條線段

4、超級挑戰:如果給你五個點,你還能連線每兩點畫一條線段嗎?看誰畫的最多。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由淺入深,特別是第三個挑戰濃墨重彩花較多的筆墨重點講解畫法。第一種畫法,由外向內:

先順次連線四點圍成四邊形,再完成四邊形裡面的線段。第二種畫法,按點的順序畫。先畫出過乙個點的所有三條線段,再畫出過第二個點兩條線段,再畫出最後一條線段。

向學生滲透有序思想,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排列組合的知識做好鋪墊。

板塊五、全課總結,質疑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交流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通過比較兩組線段的長短,引出學習新知的需要。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可謂一課之精髓;根據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兒童認知特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認識線段

端點端點

直直的有長有短

這樣設計簡潔明瞭,力圖以最直觀的方式將本節課的精華呈現給學生。

七、說教學設想

我整體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從朦朧到清晰,從感知到抽象。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與已有經驗相聯絡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時數學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所以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感受生活中有數學,接著去摸,指,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從而抽象出線段。荷蘭數學家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需要學生親身體驗。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讓學生找線段、折線段、畫線段。最後通過連線段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最後,組織總結,指導學生學會反思,從而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直線和線段說課稿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選登 直線和線段 一 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 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

《認識線段》聽課反思

開陽三小 阮德會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它。陌生是因為線段作為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劉倩老師教學的這節課教學目標很明...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首先要感謝學校領導給我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有幸上了 認識線段 這一課。雖然時間準備上有些倉促,但是在陳校長 我 張華老師及各位老師的幫助 指導下,我先後進行了2次試上,4次磨課,多次的修改讓這一課更加成熟,我也就多了幾分的自信。不管是試上,還是正式上課,我都有很多的感受,也讓我的從教生涯中多了一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