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網論佛教經濟學

2022-11-21 20:24:09 字數 4492 閱讀 5169

本文選自《小的是美好的: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這是一本將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經濟學論述。作者舒麥加,英國經濟學家,因提倡中間技術,以小巧的工作單元及善用當地人力與資源的地區性工作場所等基礎觀念,為經濟學帶來全新的思考方向。

他的觀點,從我們選的這篇文章可見一斑。

佛教國家經常宣稱他們希望能忠於其傳統教誨。於是,緬甸說:「新緬甸看不出宗教價值和經濟進步之間有何衝突。

精神健康和物質福祉不是敵人,他們是天生的盟友。」或者說「我們能將我們傳統教誨的宗教及精神價值成功地和現代科技的益處相結合。」又或「我們緬甸人無論在夢想或行動中,對遵從信仰都有乙份神聖的責任。

我們將一直這樣做下去。」

這些國家毫無例外都一致假設他們可以將其經濟發展計畫依照現代經濟學來形塑,而且他們從所謂先進國家中取經,擬定所要執行的政策,並建構發展的巨集圖――如五年計畫或任何名稱的計畫。似乎沒有國家想過,要過佛教的生活方式得求諸佛教經濟學。下面我們試舉某些基本原理,並從一位現代經濟學者及一位佛教經濟學家的角度,看看這些基本原理所屬為何。

舉世都公認財富的乙個基本**是人類的勞動。時下,現代經濟學家所受的教育使他們將「勞動」或工作視為一種必要的惡。從雇主的觀點而言,勞動不管如何僅僅是一項成本,如果不能完全予以刪除,譬如說,通過自動化,也要將之降到最低。

而從工人的觀點來看,工作是以犧牲其休閒及舒適換來的,屬於「無效用」;因此,工資是對該犧牲的一種補償。於是,雇主的理想狀況是有產出就不用工人,而工人的理想狀況是有收入就不用就業。

這種態度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深遠的影響。如果就工作而言其理想狀況是取消工作,那麼凡是能「減少工作負擔」的方法都是好事。除了自動化外,最有效的方法是所謂的「勞動分工」,最典型的例子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稱頌的別針廠。

「勞動分工」在此不是普通的那種人類從亙古以來所操作的專業化,而是將每乙個生產的完整過程分割成極小部分,使得最終的產品能以最快的速度生產出來。每個人所貢獻的微不足道,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僅是其肢體的而非技巧性的活動。

佛教對勞動功能的觀點至少有三方面:提供人類乙個利用及開發其才能的機會;使人類能借由與別人共同參加一項任務而去除自私自利;為適當的存在帶來所需的物品和勞務。同樣,從這個觀點所匯出的結果是無窮盡的。

要是乙份工作讓工人覺得沒有意義、無趣、不體面,或精神折磨,則該工作和犯罪差不了多少;該工作重視物品而輕忽人類,惡性地缺乏同情心,太執著於塵世間最原始的一面,到了喪失靈性的程度。同樣的道理,專注於休閒以作為工作的另類選擇可說是對人類存在其中乙個基本真理的嚴重誤解,也就是說,工作及休閒在同一生活過程中相輔相成,硬要將其分別處理,難免有損工作的愉悅及休閒的滿足。

所以,從佛教的觀點,有兩種運作機制必須劃分清楚:一種是增強人類的技巧及能力,另一種將人類的工作轉化成機械式奴役,置人類奴隸般工作的地步。然而如何區別這兩種運作機制呢?

阿南大庫馬拉斯瓦公尺,一位對現代西方及古代東方都說得上話的人,認為:「工匠本身,如果獲得允許的話,常常能夠為機器及工具作出精細的區分。織毯機是乙個工具,一種將經線拉緊好讓工匠把絨毛用手指穿越其中的裝置;但織布機是乙個機器,而其之所以具有明顯的摧毀文化的作用,實因其執行了原屬人類工作的那部分。

」因此很明顯,佛教經濟學和現代唯物論的經濟學有很大的不同,理由是佛教認為,文明的根基不在慾望的增多,而在人類特質的純化。人類的特質,同時主要由人類的勞動而定。而勞動,是在人類有尊嚴及自由的情況下適當地展開。

凡從事勞動的人都得到祝福,而他們的產品也是。印度哲學家兼經濟學家j.c.庫馬拉帕將這類事情總結如下:

「如果勞動的性質經過適當的評鑑及應用,那麼,勞動之於提高才能的關係,就像食物之於人體的關係。它滋養並活化人類的更高層面,並促使人類達到力所能及的最佳成果。它指引人類的自由意志沿正當途徑發展,並將其內在的獸性約束在進步的軌道之中。

它為人類提供極佳的場景去展示其價值的高低,並發展個性。」

要是人類失去獲得工作的機會,他就會陷入絕望的境地,不光是因為他少了份收入,而在於他缺乏這種紀律性工作的滋養及活化因素,這是沒有其他東西可予以取代的。

就佛教觀點而言,把商品看得比人類更重要,而消費比創意活動重要,這是將真理本末倒置。這意味著關注點從工人移到勞動的產品上;也就是,從人類移到非人類,向惡勢力投降。佛教經濟的計畫從一開始就是以充分就業來規劃的,其主要目的,實際上就是讓每個需要「出外」謀生的人就業;它不是求就業的極大化,也不是求生產的極大化。

總的來說,婦女不需要「出外」謀生,婦女在辦公室或工廠的大規模就業可被視為經濟嚴重失敗的訊號。尤其是,在一位佛教經濟學家的眼中,讓幼童的母親在工廠工作而幼童在外面遊蕩,就像一位熟練工人去從軍,在現代經濟學家的眼中那樣的不經濟。

唯物論者關切的主要是物品,而佛教徒關心的主要是解脫。但佛教走的是「中道」,因此不可能敵視物質福祉。妨礙解脫的不是財富而是對財富的執著;不在於美好事物的享受而在於對美好事物的渴望。

所以佛教經濟學的主要旨義是簡樸及非暴力。一位經濟學家的觀點,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舉止的絕對合理性――不可思議的「小」卻意味著令人極其滿意的結果。

對於現代經濟學者而言,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他慣於以年消費金額來衡量「生活水準」,同時一再假設消費較多者比消費較少者「境況優越」。一位佛教經濟學家會認為這種途徑極端不合理:

因為消費僅僅是人類福祉的一種手段,而其目標應是以最少量的消費贏取最大的福祉。例如,如果穿衣的目的是求取某種溫度的舒適及一種令人羨豔的外表,所要的工作是以盡可能少的努力,也就是說,以最少的衣服年破損量及使用盡可能少的勞動去設計,來達成這專案的。所花的勞動越少,就有越多時間及體力來從事藝術創作。

舉例來說,當用不須剪裁的材質進行巧妙的折綴就能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時,像現代西方那樣的繁瑣時裝裁剪就顯得非常不經濟了。明知有些材質很快就會破損而仍去製造是愚蠢之極,而使事情變醜陋、卑鄙或下流則是粗鄙之極。剛才有關穿衣的說辭同樣適用於人類所有其他的需求。

對物品的所有權及消費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而佛教經濟學是如何以最少的手段達成既定目的的系統性研究。

反過來說,現代經濟學視消費為所有經濟活動的唯一目的及目標,同時將生產的要素――土地、勞動及資本――當成手段。簡言之,佛教經濟學企圖通過最佳消費方式使人類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而現代經濟學則企圖通過最佳生產方式來盡量擴大消費。顯而易見,維持一種以追求消費最適形態生活方式所需的努力,遠比維持消費極大化動機所需的努力要小得多。

因此,我們毋須為生活在緬甸比生活在美國的壓力及緊張來得少感到驚訝,儘管緬甸所使用的勞動節約機器數量僅為美國的零頭。

很明顯,簡樸及非暴力是緊密相關的。消費的最佳形態,是借由相對的低消耗率這種手段,產生高度滿足感,使人們得以生活得沒有壓力及緊張,並且符合佛教經義的主要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當物質資源已到處呈現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那些以適當使用資源為手段來滿足其需求的人們,是比那些依賴高度使用的人們更易免於互相殘殺之苦的。同樣,那些生活在高度自足的地方社群的人們,不太會像那些依靠全球**系統維生的人那樣,容易介入大規模的暴力。

因此,佛教經濟學的觀點,以當地資源的生產來滿足當地的需求是經濟生活中最理性的方法,而依賴遠方的進口,並且需要為出口到不知名及遙遠人們的手中而生產,是高度不經濟的方式,惟有在例外的情況及小規模範圍內有其正當性。而現代經濟學家也得承認,在某人的居所和其工作地點之間,高度消耗運輸服務,標誌著一種不幸而非高生活水準。因此,佛教經濟學家也會認為寧取遠方資源不取近鄰資源來滿足人類的慾望,標誌著失敗而不是成功。

前者傾向於以某國交通系統所運載平均每人多少噸/英里數的增加這類統計,作為經濟進步的明證,而對後者――佛教經濟學家――而言,同樣的統計數字可能顯示消費形態出現乙個高度不樂觀的惡化程度。

現代經濟學和佛教經濟學另乙個顯著的差異,體現在大自然資源的使用上。佛陀教誨告誡人們一種虔誠及非暴力態度,不僅限於一切有知覺的生物,同時還特別強調樹木的重要性。佛陀的每位跟隨者每隔幾年必得植一棵樹並照顧到它能自己存活為止,佛教經濟學家毫無困難就能論證,這條規律一旦在全球落實,終會帶來真正的經濟高速發展而毋須任何外援。

東南亞許多經濟的衰敗(像世界許多地方一樣)毫無疑問是由於對樹木的不注重和可恥的忽略。

現代經濟學由於其特殊方法是以貨幣**為手段來等同並量化每樣事情的,以致不去區別可再生及不可再生的物質。因此,有關不同類別的燃料,像煤炭、石油、木材或水力,現代經濟學所看到其中的惟一不同,就是每個同值單位的相對成本。最便宜的自然而然受到偏愛,如果不如此就是非理性及「不經濟」。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可不是如此。這邊不可再生的燃料,如煤炭及石油,和另一邊可再生的燃料,如木材及水力之間的基本差異,不能簡單地予以忽視。不可再生的物品,惟有在其不可或缺,並且以極細心和最小心謹慎的態度去儲存時才能使用。

不經意的使用或揮霍這些不可再生的物品,是一種暴力的行為,當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做到完全非暴力屬於不可能的情況下,對人類而言,其全部行為致力於非暴力的理想,仍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正如一位現代歐洲的經濟學家不會把將所有歐洲藝術寶藏以誘人**售予美國一事視為一項偉大的經濟成就一樣,佛教經濟學者會堅持,某個群體的經濟生活如依賴不可再生的物品,就是寄生在資本專案,而不在收入專案上。類似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不可能維持久遠,只能純屬權宜之計。當世界不可再生的燃料資源――煤炭、石油及天然氣――在全球的分布極其不均,且在數量上毫無疑問又極其有限時,以前所未有的增長率來開採這些資源,很明顯是一項對抗大自然的暴力行為,這必然不可避免地導致人類之間的暴力。

佛教經濟學在實時經驗和長期遠景所做的**,即使對那些相信經濟增長是在「現代的成長」及「傳統的停滯」之間做選擇的人,也是有參考價值的。這是乙個尋找發展正確途徑的問題,在唯物論的漫不經心及傳統論的靜如止水之間,找出中道,簡言之,即追尋「正命」。

論經濟增長 制度經濟學的視角

論經濟增長 乙個制度經濟學的視角 作者 商建初 經營者 2015年第12期 摘要經濟增長是各國 非常關心的問題,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制度,制度創新先於技術創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也是制度方面的差距。關鍵詞經濟增長創新制度 一 前言 經濟增長是全世界都關注的問題,經濟發...

論管理經濟學的理論支柱

亞當 斯密理論 考號 130811290010姓名 戴銀明 內容提要 管理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乙個分支,管理經濟學為經營決策提供了一種系統而又有邏輯的分析方法。這些經營決策關注於既影響日常決策,也影響長期計畫決策的經濟力,是微觀經濟學在管理實踐中的應用,是溝通經濟學理論與企業管理決策的橋梁,它為企業...

西方經濟學網考題 效用理論

第三章效用理論 一 單項選擇題 1 某消費者偏好a商品甚於b商品,原因是 a 商品a的 最低 b 商品a緊俏 c 商品a有多種用途 d 對其而言,商品a的效用最大 2 下列對物品邊際效用的不正確理解是 a 每增加 減少 乙個單位的對物品的消費所引起的總效用的增 減 量 b 最後增加的那個單位的消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