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 高考古典詩歌鑑賞學習的方法與策略

2022-11-18 21:33:03 字數 5380 閱讀 1976

高考古典詩歌鑑賞學習的方法與策略

古代詩詞鑑賞始終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自從進入高考考查範圍以後,它一直成為學生難以邁過的坎。究其原因,大體上三方面:

其一,閱讀量過少,體悟不夠;其二,命題者命題概念上的混亂;其三,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鑑賞的方法。前兩點暫不作討論,本文單**鑑賞方法。鑑賞解讀大體上可分四個部分:

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和語言玩味。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讀題,識人,辨文,看注釋。

1.讀題

凡讀詩,必須讀全詩,即從題目入手,直到最後乙個字,凡有注釋的,包括注釋在內。事實上,許多讀者,特別是中學生,尤其是面對考題上的詩,往往只記住詩句,而忘了題目。殊不知,有些題目也是詩整體意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丟了題目,等於給自己的理解設定了障礙,拋棄了對詩內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為題目往往含有可資我們理解詩的資訊。例如,王維《過香積寺》,寺,特殊的地點,題目點明了地點,事情(過)。杜甫的《春夜喜雨》,題目既交待了季節、時間、物件,又表達了心情(喜)。

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題目不僅交代了人物間的關係,同時,又敘述了情節(見——別),更重要的是描寫了情感的不同特徵(喜悅與哀愁)。面對這樣的題目,縱然不讀詩,也可以引發豐富的聯想。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懷古》,題目既明確了地點,乙個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地點,又交待內容,同時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讀題目,可以幫助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所抒情感的把握。

2.識人

這裡的人,指詩人、敘述者和被敘述者(詩詞中的主體物件)三者。

凡詩文皆有敘述者,相對於文而言,對詩的敘述者的辨識,對理解詩的情感內容更加直接。

詩的敘述者有兩種形式:一處於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以旁觀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現;一是置身於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

處於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為局外人,與詩歌詠的主體物件是分離的。例如,盧照鄰的《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這首詠物詩,敘述者和歌詠的主體物件是分離的。敘述者是詩人,主體物件是池荷。

詩句是圍繞主體物件展開的,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體物件允許的範圍內的。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讀主體物件。該詩寫荷花的香豔,也寫荷花擔憂因秋風而過早的飄零。

只有解讀了荷花的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詩人在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蹉跎歲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詩人與詩中的主體物件思婦也是分離的。詩句都是扣緊思婦寫,詩人渴望和平的願望,是通過思婦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表現出來的。

置身於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敘述者往往和主體物件合二為一。例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登高》、陸游《書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等。

這些詩詞,都直接表露了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讀詩,就是與詩人的直接對話。

讀詩,不應忽略敘述者的立場,這對鑑賞詩不無幫助。

另乙個識人的含義,指對的認識。對的認識途徑有二:一是調動文學常識記憶庫中的知識儲備,二是借助現場的材料——詩詞後面的注釋。

了解,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他的詩,因為有些詩,抒發的情感往往與他的背景有關。

3.辨文

所謂辨文,指從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詩描述的內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園的、邊塞羈旅的、宮廷閨怨的、送別酬答的、詠物寫景的、寄興詠懷的,不一而足。

通過對詩歌內容的辨認,有助於對詩歌情節的把握和情感的領悟。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當我們得知這是一首詠史感懷詩,那麼,我們就可以較容易地明了所寫的史實內容:越王破吳凱旋,戰士盡衣錦榮歸,如花般的宮女擠滿華麗的宮殿,真是榮極盛極一時。

掌握了這一敘述情節,再與只今一句所寫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就較容易把握詩人對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鈴》,當我們獲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之後,我們同樣可以比較輕鬆地掌握它的情節:一對戀人長亭惜別,他們纏綿留戀,無奈船伕催發,他們哽咽著離別,女主人公想象著情人的去處和途中的景況,並且設想自己日後生活的寂寞孤悽。

明白了詞的情節,就能進一步體會它所表達的情感。又如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傷。

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這是一首詠物詩,它的主體物件是病牛。當我們辨清了文之後,它的情節就很清楚了:

病牛為人耕種,結果,他們收穫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卻筋疲力盡,無人為他的老病衰弱而傷感;然而,只要眾生能夠溫飽,他甘心情願讓病弱的身軀倒臥在殘陽裡。了解了情節之後,詩人的為民奉獻的情懷也就從詩句中透露出來了。

辨文,對我們進一步賞讀詩歌有一定的幫助。

4.看注

賞讀詩歌,離不開注釋。注釋往往能幫助我們了解、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情況,有些注釋還能替我們解釋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典故的出處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現的鑑賞古詩詞考題,它的注釋更具實用性。它除了幫**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外,還往往暗示詩的內容,或意境或其寫作風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擬題是閱讀兩首詩,一首是朱餘慶的《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另一首是張籍的《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考試的第一題是:

從兩詩的內容上看,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張詩對此表明了什麼看法?在這兩詩後試題之前,命題者給出乙個注:

朱慶餘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徵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兩首詩都用了比這種寫法,如果沒有這個注釋,許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詩的內容,更談不上回答準確了。有了這個注釋,就大大降低了答題的難度。

又如2023年福建省的高考詩歌鑑賞題選的是宋朝謝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有一道題是: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同樣,命題者對原詩給出了兩個注釋:

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有了這兩個注釋,詩人所抒發的國破家亡之恨和決心學習梅花淩寒獨開的不屈的鬥爭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二、象、境體悟

象境體悟,這是讀懂詩歌無法迴避的,也是鑑賞詩歌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品讀意象和體味意境兩個方面。

1.品意象

所謂意象,指含有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世間物象無數,詩人選此舍彼,或捨此選彼,完全是根據創作時內心情感和表達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導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會選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

例如,同是詠蟬,虞世南寫:垂綏飲清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卻說: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位詩人都選取了露水和聲響兩個客觀物象,但因為當時詩人的處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區別。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風雅自許,自負才華;駱賓王無辜遭誣身陷囹圄,含冤莫白。

所以在詩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聲遠;一是露重響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詩人筆下的意象也不同。

王維說明月松澗照,劉禹錫感慨淮水東邊舊時月,柳永卻道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裡明月、舊時月、殘月、月滿 ,都是根據詩人當時的心境選取的不同意象,傳達的是詩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還有著傳統的文化象徵意義,它們的意義較為固定。例如,梅花象徵不屈和高潔,鴻雁象徵相思和信使,浮雲象徵遊子或小人,梧桐象徵淒涼和悲傷,菊花象徵清高和堅強等等。如果,我們懂得這些意象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對我們理解詩歌有較大的助益。

就考試答題來說,幫助更大。例如2023年全國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楊柳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那麼,解題就變得容易了。

意象,承載著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一。我們要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細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義。

2.味意境

意境,是擇取的意象與灌注詩人情感的氛圍共同營造的境界。營造意境是詩人表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讀意境,就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

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前三聯選取十二個意象:

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後、明月、松間、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蓮動、漁舟。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乙個和平、寧靜、純樸的生活環境,表現詩人樂於歸隱田園生活的意趣,同時也從反面表達了詩人對汙濁官場生活的放棄。杜甫《登高》前兩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聯八個意象,展現了一幅深遠空曠的深秋圖景,與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共同營造了沉鬱、蒼涼、悲壯的意境,抒發了詩人那種憂時傷世,感懷自身飄零的深廣無極的情懷。

意境,離不開情與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解讀意境要從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漢》的頷聯和頸聯: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我們從片雲和孤月入手,可以從它的無依孤獨中把握詩的淒涼意境,悟得詩人孤苦無助的蒼涼心境。

從落日秋風中,可以體驗到景物的壯闊境界,從而感受到詩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

意境的營造,是心與物的融合。解讀意境,就能解讀抒情主人公的藝術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在這裡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淒涼孤獨、愁怨難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賞

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法、修辭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渲染襯托、正側面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諸覺結合、虛實結合等。

鑑賞詩歌,懂得它的表現手法,對我們深入解讀它不無幫助。例如,《關睢》、《蒹葭》兩詩的開頭,《孔雀東南飛》起首兩句,都是用的起興手法。《碩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貪婪的統治者比作碩鼠。

但是,詩中最突出的莫過於用賦的手法。賦,按朱熹的說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於描寫(由於後面有關手法,都離不開賦,故此此處略去)

渲染,本是畫畫的一種手法,指在畫面的某乙個地方,畫家用濃墨重彩來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詩歌來說,本來一兩句就寫完的,詩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蘭詩》寫木蘭從軍臨行之前的東西南北市買裝備就屬於渲染;寫木蘭出征十年後回家時,爺娘姊弟的動靜,也屬於渲染。

渲染屬於正面描寫,襯托屬於側面描寫。例如《陌上桑》第一節描寫羅敷,先從正面描寫她的美,接著從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動作反應側面襯托羅敷的美,並且比正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襯托可分兩種:正襯和反襯。正襯,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襯托。

諸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醜襯醜之類。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詩以六宮粉黛黯然失色襯托楊貴妃的千嬌百媚。這裡用的正是以美襯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鳥跡人蹤滅絕,襯托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而這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

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都是用以動襯靜的方法。

高考古典詩歌鑑賞解讀教案

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 一 整體解讀 詩歌作品的形象就是指詩歌作品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 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高考考查鑑賞詩歌形象一般有兩大類別 是鑑賞人物形象 是鑑賞自然景物形象,既包括多種景物綜合描繪,即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 情景交融的一類,也包括單 景物的刻畫,即以物喻人 托物言志...

歷年高考古典詩歌鑑賞試題選

1 對下面這首宋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000年,全國卷 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a.前兩句寫出了時令特色和地方氣息,從側面透露出詩人在靜候友人來訪時的感受。b.第三句點題,以 夜半 說明詩人在久久等待,但約客未至,卻只聽到陣陣的雨聲 蛙聲。...

高考古典詩歌鑑賞分點訓練四十題

詩歌的形象 1 2011 青島調研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塞下曲 其六 戎昱北風凋白草,胡馬日駸駸。夜後戍樓月,秋來邊將心。鐵衣霜露重,戰馬歲年深。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至今。注 駸駸 qn qn 形容馬跑得很快的樣子。盧龍塞 古地名。這首詩刻畫了怎樣的邊將形象?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