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調查報告

2022-11-17 20:30:05 字數 4954 閱讀 3265

調查報告

盧龍縣蛤泊鎮中坨小學李國富

根據新課程觀念,教師的教學策略將發生改變,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經過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大家的教學感受,我們初步構建了以下幾點小學高效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活動教學的策略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有效課堂教學。

1、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要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於形式,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乙個操作活動。其次,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採取邊說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並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的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

2、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形式走向實質。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認識意義上的重演。讓學生踏著前人的足跡部分地重新發現他們學習的內容,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是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索,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係。

對於那些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探索求得解決的問題,應大膽地放,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要真正實現學生之間的合作,首先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這是進行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學生合作的技能包括:學會傾聽;願意並能恰當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又能夠適度寬容別人的不足等。

合作學習的技能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長期培養,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善於傾聽是一項重要的合作技能,從一年級起,就應把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能力作為一項特殊的教學內容常抓不懈。

具備了合作學習的技能,就可以進行小組學習了。首先將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 的原則進行分組,為了在小組學習中避免「學優生一言堂」的組內成員間的不平衡現象,首先明確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成員的職責,進行一定的分工,這種組內分工還必須進行角色輪流交換,一定時期內互換一次角色,使每個人都能從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體驗,得到鍛鍊和提高,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的策略

數學知識**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應該學習他們「自己的數學」。《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

「學生要能夠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所以我們要認真開展數學生活化學習,構建更開放的數學學習平台,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感受數學的作用,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1、捕捉生活現象,引入數學問題

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我們就從他們的生活中提取數學知識、法則、概念等,使他們感受到今天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正是來自於生活之中,從而使進入學習的一開始就感到數學的價值,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計算」,一位教師課前安排學生到附近超市幫助家長購物活動,並讓同學們把購物小票帶到課堂,向同伴介紹購買的商品,同時提出問題請大家合作解決。

如「一枝鋼筆和乙個筆記本共用多少錢?」,「一支牙膏比一塊香皂少多少錢?」 還有的同學提出請同學們幫忙驗證一下售貨員阿姨所找的錢數是否正確。

這些問題來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法則。購物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學習材料產生了興趣,數學法則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數學知識就在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身邊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孩子們在親身經歷的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2、貼近學生實際,探索數學問題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學會學習數學,我們要把數學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地基礎上,寓數學知識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當中去。例如:學習「按比例分配」時,課前我讓學生去調查生活中某些物體各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讓每個同學都去茶館調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

課始,當學生匯報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後,我先讓學生說一說「從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麼資訊」。

接著,我向學生提出了乙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同學們喜歡喝奶茶嗎?」、「今天老師特意帶來了一杯紅茶、一杯牛奶。

假定我們要配製220毫公升的奶茶,請大家幫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公升?茶取多少毫公升?」同學們聽說要配製奶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不一會兒,令人驚喜的不同答案出現在老師面前,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探索成功的喜悅,最後,我還請兩名學生當場配製奶茶,師生共同品嚐了奶茶。

從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實生活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學數學、用數學,在探索問題的解決中發揮了聰明才智,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3、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乙個基本原則。《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因此,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創設了這樣乙個情境:有一間長5公尺,寬4公尺的客廳,媽媽準備花800元鋪地磚。

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選材料。其中有3種規格的地磚:

甲種:邊長為50厘公尺的正方形地磚,每塊9元

乙種:邊長為50厘公尺的正方形地磚,每塊7元

丙種:邊長為40厘公尺的正方形地磚,每塊8元

你能為你父母做參謀,買到適合你家的地磚嗎?

買地磚,關鍵是要搞清楚所買的地磚應符合下列條件:(1)**適中,總價在800元以內。(2)質量較好。

那麼,究竟哪一種地磚符合條件呢?只有盡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裡鋪甲、乙、丙三種地磚分別需要幾塊:

用房間面積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磚面積。再分別算出鋪三種地磚各需的費用,分別為720元、560元、1000元。最後通過比較知道,丙種價值太貴,甲、乙規格相同,**均在800元以內,但乙的價錢太便宜,可能質量不夠好,所以選擇甲種地磚最合適。

上述例子,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同時也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數學問題。

(三)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 、「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我在執教五年級數學第十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絡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

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絡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

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

「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乙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乙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鬆的,也有學得困難的。

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高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實踐研究

作者 林光梅 中學時代 2013年第08期 摘要 高效課堂 教學策略是新課程改革和 減負萬里行 背景下研究的熱點。本研究透析了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特徵,針對當前課堂問題及高效課堂特徵提出了高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旨在為有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鑑和參考。關鍵詞 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活動有效提問教學機智新課程...

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開題報告 梅州市蕉嶺縣實驗小學林令娜 第一部分研究的問題與選題的由來 一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假設 一 問題的提出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轟轟烈烈開展起來,語文教學由過去 思想內容分析課 到現在著力追求 自主 合作 課 的發展變化過程。這一過程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操作層面,都體現了語文教學的進步,給人...

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開題論證書

昆明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開題論證書 立項編號mz11009 課題名稱 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課題類別重點課題 所屬學科 f.普通高中教育 課題負責人孫青 負責人所在單位 昆明市第十中學 填表日期 2011年6月27日 開題形式 專家指導自我論證 昆明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1年5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