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與反思的教學策略

2021-04-03 06:18:14 字數 4701 閱讀 2605

提問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反思是希望教師每天都做的。更希望教師教出的學生會提問題,教出的學生會反思。

教師提問的方向是為了把學生引向深入的思考。學生的提問是深入思考問題中發現的要不太理解的問題。

如果老師的提問和學生的提問有一些不同的話,我想主要是不是在下面的說法,就是老師提問的時候,他的目的是什麼,他的方向是為了把學生引向深入的思考。這時候比如說一堂課,一開始通過教師的問題把學生引入到數學課堂裡頭,先讓學生入課,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這時候,把學生引向深入的思考,去思考這些問題,思考關鍵問題,然後去解決問題,然後再課後的時候,讓學生有乙個概括提公升,有很多時候也是通過老師的提問而達到的。

從學生的提問來說,學生提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孩子對他思考的問題,發現有一些東西不理解,或者是說這裡頭學生覺得有一些重要的問題需要問出來,我們希望學生有乙個提問題的好習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裡頭,教師在提問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

( 1 )提問過於頻繁。 有的老師會在一節課上提問過於的頻繁,一堂課,一共才 40 分鐘,有的老師提問非常多,也是做過一些統計,有的老師一堂課上能問 100 多個問題。這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那肯定學生他都是回答問題的時候,都是蜻蜓點水,過一下就過去了,學生沒有很好的空間,沒有很好的機會來思考問題。

( 2 )問題過於空泛,指向不清晰。 提問的這個問題過於的空泛,指向不清晰,就是有時候問的這個問題太空了,孩子他就不明白,很多孩子不會回答,為什麼呀?因為他不知道老師問的到底是什麼,或者是說他不太容易一下就想起來怎麼回答,比如說老師經常問,為什麼?

有的老師一堂課可能會問很多個為什麼,這個地方為什麼,那個地方為什麼,咱們說關注為什麼,關注問題背後的道理是很重要的,可是我們說提問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得用簡簡單單的為什麼直接來提問。有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些材料,有的時候可以結合著孩子的問題,具體來問,所以問題的指向應該是很清晰的。

( 3 )提問只針對少量學生,多數學生冷場。 有的老師提問的時候只針對少量學生,多數學生冷場。有的老師有這種習慣,就是課堂上特別關注那幾個愛回答問題的學生,一堂課上總是那幾個孩子,很主動的,把手舉得很高很高,老師每堂課上基本都讓這幾個孩子回答問題,然而有的老師是怎麼樣,特別喜歡讓前三排的孩子回答問題,有的老師呢,特別喜歡讓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的孩子回答問題,然後還有的老師呢課堂上只關注那幾個好學生,也就是回答問題出來吧,他那個結果會非常好,能回答得挺好的,挺完美的,接近完美,接近於標準答案,這時候多數學生冷場,沒有回答問題的機會,當然了,有的老師呢非常關注學困生,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

我們說關注這些學生是很好的,可是有的老師就只讓那麼兩三名學習困難的學生回答問題,這其實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也是不太公平的。我們說課堂上還是應該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給更多的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我們也是通過問卷調查,專門做過這個方面的調研,就看到同樣是乙個班的孩子,這時候經常有機會回答問題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明顯的要高於不經常回答問題的孩子,而且我們是對全市幾千個樣本,有的時候是對幾萬個樣本做過調查,全市來說,經常回答問題的學生比不經常的學生,他的數學測試的得分率也是非常明顯的要高。所以呢還是老師要盡量給多一些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

( 4 )提問只求標準答案,對學生的想法一時不好處理。 有的老師提問的時候,只求標準答案,對學生的想法一時就不好處理了,咱們說他有時候,比如說關於圓的問題,老師到了這個結骨眼上,特別想讓孩子說出來什麼呀,一中同長,有的孩子他就不想說這個,他也不知道要說這個,他就說什麼,他就說圓裡頭就是什麼呀?圓心和半徑,其實我們說圓心和半徑不就是定點,定長嗎?

不就是一中同長嗎,那麼那麼多的表述的方法,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所以呢,我們有的老師看到,在課堂裡頭,就是他的標準答案的孩子特別鼓勵他,只要是答案不一樣,就是不理了,讓他坐下了,然後這時候很多孩子都坐下了,其實我們老師更好的做法可以怎麼樣?可以鼓勵孩子,讓孩子的問題更好的對接到標準答案。這時候,咱們說,這些孩子他就得到更好的發展,他起碼覺得,這個答案是我們自己探索出來的,我們說的,我們這麼多人,都能回答的正確,當然咱們現在也有很多老師很關注學生的個性的發展。

( 5 )跳轉問題很快,不能跟隨或有效引領學生的思路。 有的老師跳轉問題很快,老師問的這乙個問題,學生在思考呢,思考完了有乙個學生回答了,回答之後那麼多孩子還沒明白呢,這個孩子答得太好了,沒明白那些孩子還是不明白呢,這時候老師很快把問題轉向了下乙個步驟,然後很快的轉走了,這時候我們說那麼多孩子還沒明白呢,老師有時候需要一些重複,在老師重複的時候,很多孩子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把孩子有乙個很好的引領,問題不要跳轉的太快,有的時候跳得太快了,學生站起來回答了,比如說明明是,老師說 1+1=2 的事了,下乙個就 2+3=5 了,那孩子可能站起來就回答 2+3=2 ,為什麼呀?就是因為他還停留在對上乙個問題的思考。

( 6 )提問沒有精心設計。 有的教師的提問沒有精心的設計,隨便的,很隨意的就把乙個問題丟擲來了,這時候有的孩子他就不太明白了,這個問題答出來之後,學生對關鍵的問題,他可能就失去的了乙個機會,他就沒有辦法去回答那個關鍵問題了,比如說長方形的事,長方形咱們說,比如說缺乙個角,然後這時候外邊多一塊,這時候通過平移可以把這個圖形轉化成長方形,老師提問沒有精心設計,直接就說了,這個圖形能不能轉化成長方形,學生馬上就說,能轉化,很多學生都能知道它能轉化,可是如果我們問題精心設計,不這麼快的把這個問題丟擲來,而是讓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去回答問題,我們說這時候孩子他的發展的機會是更大的。

數學課堂基本上都是有數學活動的,課堂上首先就是活動之前的提問,然後就會和大家交流活動之中的提問,還會有活動快要結束時候的提問。

( 1 )為了解學生而問。 活動之前的提問要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比如說曾經有這樣的一堂課,就是吳正憲老師教學估算的時候,不是要教學估算嗎?

這時候一方面要讓學生入課,還有乙個方面呢,是要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因為對那個班的學生不是非常熟悉,這時候問學生對於估算你們都想了解些什麼呀?學生在那就說了,我特別想知道估算到底有什麼用?

然後估算什麼要估?什麼時候要算?估算這個名怎麼出來的?

學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丟擲來,然後老師在這時候就是也抓住了學生的情況,也調研了學生,而且讓學生很好的入課。

( 2 )將學生的興致引入課堂。 還有的老師就是把學生的性質引入課堂的時候,活動之前提問的時候,就結合著孩子很熟悉的很多事件,事物,比如說像劉德吳老師,厘公尺的認識,這樣一節課,入課的時候說什麼?說學生很熟悉鉛筆盒吧,鉛筆盒裡面都有什麼?

這時候會有學生出來他說,鉛筆盒裡頭有鉛筆,有橡皮,有尺子,這時候就引入到尺子這裡頭來了,尺子其實不就是學習厘公尺的乙個很好的工具嗎?這時候就引入進來了,咱們說學生剛剛入課,課間十分鐘的時候學生興致勃勃的,幹這個事,幹那個事,活動非常充分,在剛剛入課的時候,怎麼樣把學生的興致引入進來,這時候可能會通過提問的方式,老師問了一些學生身邊的事,鉛筆盒裡頭都有什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很熟悉的問題,引入的了這堂課。

活動已經開始了,這時候老師提問有很多學問在裡頭。

( 1 )問題具體些,結合學生的做法走向重要之處。 老師提問要具體一些,而且要結合著學生的做法,走向重要之處。

案例 1 : 比如說像吳正憲老師,她講平均數這一課的時候,教學程序已經進入到這個時候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已經掌握了計算平均數的方法,孩子已經算出來了,這幾個數,比如說 13 、 14 、 8 ,幾,然後這幾個數出現了,孩子可以算出來,甲隊拍球的平均數是 14 個,乙隊拍球的平均數是 12 個,這個時候算出來之後,怎麼提問?問什麼樣的問題?

比如說設想一下:

a 老師:哪個隊拍球的水平高?

b 老師:你們已經算完了,乙個 12 ,乙個是 14 ,從結果裡頭你們看出了什麼?

這兩位老師也是給出了很好的問題,咱們看上去很好個問題,也有很多老師會有類似於 a 老師和 b 老師這樣的問法,然後我們去看吳老師在課裡頭是怎麼問的。 12 和 14 出現之後, 吳老師給出了問題。

吳老師: 12 表示什麼?你怎麼認識 12 這個數?

咱們看a 老師、 b 老師和吳老師,這裡面有什麼差別,這裡的差別就是吳老師的提問是很具體的,她的提問是結合著學生的做法的。

不同的提問,效果會有千差萬別。比如說咱們沿著這三種提問的方式往下去分析,不同的提問,學生會有怎樣的回答?

比如說 a 老師說了,哪個隊拍球的水平高?學生就說了,甲隊水平高,老師問為什麼呀?學生就說了,因為甲隊的平均數大。

這時候這堂課顯得也挺好的,可是這時候已經進行到什麼了,進行到後邊的環節了。其實在這中間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呢,這個中間過程要拉長。平均數的意義怎麼樣?

還有很多的空間。

這時候再看 b 老師就這樣問:從結果中,你看出了什麼?學生回答 b 老師說,甲隊拍球的平均數比乙隊大。

然後 b 老師就說了,這說明了什麼,學生回答 b 老師說,說明甲隊拍得好。得到了乙個結果,甲隊拍得好,咱們說很多老師都會這樣問問題。

然後咱們再看吳老師,她的這種提問方式之下,學生回答了什麼。 吳老師問了這樣的問題, 12 表示什麼?學生說表示乙隊拍球的平均數。

12 表示什麼?我們看到, 吳老師的這個問題就是就著學生的結果而出的。你不是乙個隊平均數是 12 ,另乙個隊平均數是 14 嗎?

然後我就問你, 12 表示什麼。你求完了,解決問題之後有乙個結果,你得說說這個結果的意義是什麼,孩子就說了,表示乙隊拍球的平均數。然後吳老師繼續問,你怎麼認識 12 這個數?

仍然是很具體的乙個問題,咱們看第乙個學生說什麼,說我拍了 13 個,把多的乙個給其他隊員了,就是那個孩子,他是乙隊的,他拍了 13 個, 13 比 12 多乙個,我把多的這乙個給了其他隊員了;第二個孩子回答說,我拍了 14 個,把多的兩個給了拍 8 個的同學,就是那拍 8 個的,拍的少了,他少好幾個,我把我多的這倆給他了;然後第三個學生說什麼,說我很高興,本來我拍了 8 個,他們又給我增加了 4 個。第三個孩子本來才拍 8 個,其他人又給他增加了 4 個,所以他挺高興的。

所以咱們就看,簡簡單單的一句問話, 12 表示什麼?學生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回答呢?學生就看出了移多補少, 13 個的給別人 1 個, 14 個的給別人兩個, 8 個的別人給他 4 個,移多補少的過程,學生自主地就呈現出來了。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與反思的教學策略

1 入課時的提問。1 為了解學生而問。活動之前的提問要加深對學生的了解。2 將學生的興致引入課堂。還有的老師就是把學生的性質引入課堂的時候,活動之前提問的時候,就結合著孩子很熟悉的很多事件,學生很熟悉的問題,引入的了這堂課。2 數學活動之中的提問。活動已經開始了,這時候老師提問有很多學問在裡頭。1 ...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與反思的教學策略

提問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反思是希望教師每天都做的。更希望教師教出的學生會提問題,教出的學生會反思。教師提問的方向是為了把學生引向深入的思考。學生的提問是深入思考問題中發現的要不太理解的問題。如果老師的提問和學生的提問有一些不同的話,我想主要是不是在下面的說法,就是老師提問的時候,他的目的是什麼,他的...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與反思的教學策略

提問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反思是希望教師每天都做的。更希望教師教出的學生會提問題,教出的學生會反思。一 提問 一 提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教學生提問題,教師要先會提問題。教師提問的方向是為了把學生引向深入的思考。學生的提問是深入思考問題中發現的要不太理解的問題。如果老師的提問和學生的提問有一些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