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對待學前兒童告狀行為

2022-11-10 10:09:01 字數 6728 閱讀 8712

淄博師專學報

2010年第3期

第2l期

學前教育研究

正確認識和對待學前兒童告狀行為

李靜(淄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育科學系,山東淄博255130)

摘要:告狀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種表現。我們從分析學前兒童告狀行為的不同種類及對學前兒童

告狀行為的心理學解發布發,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學前兒童告狀行為的處理措施。此外,研究並理解學前兒童的告狀行為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學前兒童;告狀行為;行為糾正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告狀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種表從告狀行為的使用策略來分,告狀行為分為現。由於教師對學前兒童告狀行為的處理會影響以自我為導向的告狀(包括請求、撒嬌、耐心等待、

學前兒童之間以及學前兒童與教師之間的關係,

反覆告狀、炫耀)、以他人為導向的告狀(包括消極並會對學前兒童性格和品質的形成產生影響,因評價、嘲笑、訴苦)和以規則為導向的告狀(包括解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學前兒童的告狀行為,在學前釋說理、神態示意、抱怨、提示)。

兒童教育中顯得非常重要。本文擬從告狀行為的從告狀行為發生的動機來分,可以把告狀行性質、意義等方面**學前兒童的告狀行為的產

為分為求助型告狀(學前兒童受欺負後為尋求保

生和處理。

護而產生的告狀行為)、求賞型告狀行為(企圖利

用告狀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求罰型告狀(動機一、

學前兒童告狀行為的內涵

是報復或妒忌,希望借教師的力量達到報復的目

的)、試探型告狀(為了試探教師的態度)和陳述型學前兒童告狀行為是指:「學前兒童在幼兒園

告狀(為明辨是非或說明情況)。

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受到來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告狀行為的表現形式多樣,產生的原因也特犯,或者發現同伴的某種行為與幼兒園的集體規別複雜,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特別關注:一是,需

則、教師的某項要求不相符合時,向教師發起的一

要我們找出其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二

種互動行為。這種行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是,要有相當的耐心。只要我們能及時進行有針的行為。」

對性的教育,就會取得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

收稿日期:2olo—o3一l9

作者簡介:李靜(1981一),女,山東淄博人,淄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育科學系講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研究。22

方法,從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當然,對於每一

二、全面認識學前兒童告狀行為的意義位學前兒童,尤其是年齡稍大一些的學前兒童,已經有一定的道德觀念,但這些道德觀念是初步的,告狀是學前兒童中一種比較常見的行為,具

而且是在教師、父母的教育薰陶下逐漸形成的。

有頻發性和重複性的特點。頻繁的告狀行為使教在通過告狀解決問題的同時,學前兒童從**那師身心疲憊,造成時間的浪費,導致幼兒教師工作裡學會了判斷、處理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分辨是非

效率降低。同時,由於愛告狀幼兒在交往中常常

的能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對學前兒童間的告有告狀行為,導致與其他學前兒童關係處理不好,狀行為進行處理時,應該認真看待,並利用各種機常會受到別人的排擠,長此以往,將會影響學前兒

會對學前兒童進行正確地引導和啟發,把正確的

童身心健康發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正

是非觀念傳授給他們,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因為如此,人們一般都認為,對學前兒童的告狀行當然,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並不是鼓為應該有效地控制和制止。

勵孩子告狀,因為這樣做也會削弱學前兒童獨立但是從另外一種角度看,學前兒童告狀並不處理小糾紛的能力,甚至可能使一些學前兒童養完全是壞事。告狀是學前兒童親社會的一種表成時時窺視他人秘密、監視他人行為、檢舉揭發他現,它反映了學前兒童對行為規則的認識、掌握和人的不正常心態。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告狀也

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有協商等。

意義。.對於這一點,人們很少認識到。筆者認為,學前兒童告狀行為至少有以下兩點積極意義:

三、心理學對學前兒童告狀行為的解釋及應對

(一)求助型告狀行為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學前兒童為什麼會有告狀行為?不同流派的

求助型告狀是學前兒童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心理學家從各自的研究立場出發,對這一問題提

途徑,以求獲得大人的幫助,希望通過大人們的

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釋,其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干預」,達到自己的目的。它是幼兒保護自我不

(一)告狀行為與學前兒童道德認知發展水平

受侵犯的一種最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同時,也借

有關以宣洩緊張和不滿情緒,求得心理平衡。比如,告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告狀行為的發生受兒童

狀行為多的孩子,在不順心、煩悶壓抑的時候,敢

對是非、善惡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的影

於發洩內心的不滿情緒,這樣就可以避免不良情響。皮亞傑認為,學前兒童道德發展處於他律為緒長期滯留心中。這樣的孩子一般不會形成畏主要特徵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為規則是權

縮、壓抑、懦弱、逆來順受的不良個性。他們以告

威制定的,是絕對的,不可以改變,出現了無條件

狀來保持心理的平衡,這對其心理健康起到了一

服從規則的觀念。認為違反規則就一定會受到懲定的保護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採用告狀行動,罰,這是天意。

同時受認知能力的影響,兒童對是比強行壓抑內心的不滿,更有利於孩子心理的健非善惡的判斷表現為對**的依賴和服從。進入康。

幼兒園後,孩子們開始由對父母的服從轉向對教(二)以規則為導向的告狀行為,客觀上起著

師的服從。在學前兒童的心裡,教師是權威,以教引導學前兒童認識理解基本行為規則,學會自律

師的標準為自己的道德評價標準。當對一件事情

的作用自己無法做出判斷時,自然會尋求教師的幫助,想

學前兒童告狀的原因之一就是分辨是非能力

從教師那裡知道正確的判斷方法,這也就形成了差。他們不能獨立地判斷一件事的是非曲直,對學前兒童愛告狀的特點。從上述觀點出發,許多**的依賴性很強,需要**的幫助才能確認自

人認為,減少告狀行為的根本方法就是加深學前己或他人行為正確與否。以規則為導向的告狀行兒童對規則的理解。

為是學前兒童明辨是非的一種方式,它在客觀上在學前兒童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可以印

可以通過問題的解決,學會自己判斷、處理問題的

證上述原理的例子。比如,「妍妍把圖畫書撕破

23了」、「小小洗手的時候玩水,袖子打濕了」、「虎兒沒有把玩具收拾好」,可見孩子正在形成規則意

提出要求,使他們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為規範,道德

情感也逐漸發展起來。學前中期兒童已掌握了一

識。他們常常把爸爸媽媽或老師的話當成不可違

背的規則,而且對這些規矩特別敏感。一旦有別的孩子違背了這些他們熟悉的規矩,他們就會予以特別的關注——在孩子的心裡,規矩是大家都應該遵守的,違反必須受到懲罰,因而出現告狀行

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會因為自己在行動中遵守

了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感,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並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

兒童常向老師「告狀」,就是由道德情感而激發的

一種行為。他們看到小朋友違反行為規則,就會基於上述認識,我們在處理幼兒告狀時,首先

為。又如,在自由活動時間,有的孩子跑到其他班的活動區,有學前兒童會跟老師告狀:老師,你看

他們跑:nj'b面去了。如果得到老師的肯定,他也馬上出現類似行為——這是學前兒童不能確定是否違反規則,向老師求證。

根據上述原理,為了減少學前兒童的告狀行

產生極大地不滿。

應關注幼兒的道德情感體驗。對孩子的告狀,不

應採用簡單的不予理睬。因為不予理睬,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正義感,而且會使孩子產生壓抑感。同時注意避免一味鼓勵,如果一味鼓勵

孩子,時間久了他們會把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

為,我們可以運用以下方法:1.榜樣示範法。榜樣示範法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為兒童樹立一定的榜樣,使兒童有意無意間進行模仿,從而有效促進

兒童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如孩子告訴老師:「妍妍把圖書撕破了」。

遇到這樣的告狀,教師要及時肯定孩子的積極方面,以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我們可以表揚孩子說:「寶寶認真看書,不撕書,真是

老ntii ̄裡,便會逐漸形成遇事愛找茬,心胸狹窄等

不良心態。其次,還要注意調節幼兒的情感。在幼兒園或家裡要讓幼兒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感受,自由抒發情感,教師、父母要做有心人,去發現幼兒積極情感和行為的閃光點,善於抓苗頭,好的

及時表揚,使之鞏固,使幼兒的積極情感得到順利發展。發現不良行為,可以及時阻止、教育,並消滅在萌芽時期。這樣的做法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非

常有益。

(三)告狀行為與學前兒童的模仿和觀察學習

相聯絡個好孩子!」這是培養兒童的正確判斷力和克制力,同時也通過榜樣的作用,讓好的行為得到張

揚,遏止一些不良行為。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兒童在問題情境中,與他人交流觀點,了解他人的情感和動機,從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如在閱讀活動中,樂樂很氣憤地「告狀」:「老師,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可以通過模仿

《虹貓》是我先找出來的,子豪他不讓我看。」子豪也不甘示弱:「書是我先拿到的!」兩個人誰也不肯

讓誰。此時,教師可先安定他們的情緒,接著對子豪進行引導:「上次,你看《西遊記》時,寶寶硬是不給你看,你心裡感覺怎麼樣啊?

」「你不讓亮亮看書,他也一樣會很難過!你們兩個想想辦法,看看怎樣才能讓兩個人都開開心心地看書?」在活動中

榜樣和觀察習得。從這一理論看,告狀行為與其

他行為一樣是社會學習的產物。如一些家長過於保護幼兒,在孩子與他人發生糾紛時,不是教幼兒如何與同伴自行解決問題,而是教幼jl. ̄i:i何去求救老師,或者是教孩子以牙還牙,或者是親自出馬替孩子解圍。

這就給了幼兒一種錯誤的暗示,即

「有問題找大人」。再如,如果老師支援鼓勵告狀,其他孩子會爭相模仿。因此,減少幼兒告狀行為

的關鍵是減少告狀行為的資訊源。

據上述原理,為了減少學前兒童的告狀行為,

通過引導孩子反省,並換位思考,讓孩子知道理解別人的想法,考慮他人的行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

給孩子創設一些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啟發學前兒童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告狀行為與學前兒童道德情感發展水平有關

我們應該注意如下策略:第一,我們對個別為使自

己處於優勢地位而告狀的幼兒,應讓其知道這樣的告狀得不到支援。第二,我們要引導幼兒把握告狀的場合和時機。第三,淡化告狀意識,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鑑於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教給學前兒童一些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策略。如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謙讓,共同協商等。教師在日常

道德情感是由自己或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引起的情感。道德感的產生是個複雜的過程。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情感的萌芽,3歲

後,隨著兒童交往的發展,**不斷對兒童的行為

24教學活動中,可對學前兒童進行有目的的訓練,逐幼兒展示表現的機會,讓幼兒體會到教師的愛與關注。

總之,幼兒告狀行為的產生原因和形式是多

步提高學前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前

兒童的獨立性。如班裡的一些規則制度可以讓學前兒童自己嘗試擬定,提高學前兒童的自主性。還可以組織學前兒童**影視動畫、聽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導學前兒童評價其中人物的行為,從而

種多樣的,我們在糾正幼兒告狀行為時,教師應真

正走進孩子的心裡,注意深入了解其告狀行為產

豐富學前兒童是非觀念的感性經驗,提高他們的

辨別能力,進而減少學前兒童的不良行為。再者,

還可以組織學前兒童通過談話、討論等形式,講一

些學前兒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前兒童

來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學前兒童獨立處理問題

的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減少學前兒童的違紀

行為,進而減少學前兒童的告狀行為。

(四)告狀行為與學前兒童的心理需求有關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都有歸屬與愛的需要,包括被別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支援等。從人本主義理論來看,幼兒告狀行為的產生是為了滿足被人關注、受人承認的心理需求。

如:「老師,某某吃飯時說話,而我沒有說。」「老師,某某上課說話,我沒講。」這些都是孩子為了讓老

師注意自己,「我」吃飯時沒說話,「我」坐得好,希

望受到表揚或獎勵。因此,減少幼兒告狀行為的關鍵是給幼兒關注和愛。

根據上述原理,為減少幼兒告狀行為,首先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有生理需求,也有心

理需求。在教學中,教師應善於與孩子建立友好的朋友關係,善於分析孩子的心理需求,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內心需求。其次,尊重幼兒,並滿足合理需求,區別對待不同個性的孩子。

再者,教師對幼兒發出的資訊以接納的語言給予積極回應,給

生的內因和外因,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劉晶波.社會學視野下的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學前兒童

園裡看到了什麼[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eel但菲,劉彥華.嬰幼兒心理發展與教育[m3.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8.

e3]王振字.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e43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e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

e53楊翠美,劉晶波.5~7歲幼兒告狀行為策略分析ej].幼兒教

育(教育科學版

e63趙亞.學前兒童告狀行為的特點及原因探析[j].1臨滄師範高

等專科學校學報

e73鄭名,李春麗.4~5歲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

究e83姚懷蓮.**學前兒童的告狀行為ej3.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6).

c93楊燕燕.老師,請關注幼兒的心理需求ej].幼教園地,2006,

(4).

elo3王伶正確應對幼兒的「告狀」ej3.早期教育吳玲.理性面對幼兒的告狀行為ej].現代幼教

[12]李靈,劉偉偉.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

(責任編輯:胡安波)25

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應知應會

阿克蘇市第三中學 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 應知應會 1.宗教是從來就有的嗎?人類最初並沒有宗教觀念,宗教是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據古人類學研究,人類的出現至今已有約400萬年時間,大體經歷了猿人 古人 智人 新人和現代人這樣乙個極其漫長的發展歷程。宗教觀念的產生要求有比較複雜和高階的思維活動...

正確認識和杜絕三違

正確認識和杜絕 三違 有效地加強煤礦安全管理 煤礦 三違 是指違章指揮 違章作業 違反勞動紀律,它是安全工作的萬惡之源。由於煤礦生產環境的特殊性,其安全生產管理是乙個完全動態管理的過程,決定了 三違 行為是煤礦事故中最主要的因素。從客觀上說,煤礦生產是地下作業,環境惡劣,條件多變,水 火 頂板 瓦斯...

正確認識組織和個人的關係

我們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既指師生之間的平等 關愛,又指學生之間既和諧友愛又競爭挑戰的關係。五 六十個學生在一起生活 交往,每個人都有感情和個人意志。人與人需要輕鬆 平等,需要感情上的交流,體驗愛和友誼,還需要激發感情和發洩情緒。這裡的人際關係,多指一對一的,也不排除形成三五個人的小團夥。如我們班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