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2章》教學設計

2022-11-02 02:39:04 字數 5396 閱讀 4458

《論語》十二章》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③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合作**概括每一章蘊含的思想內容。

②聯絡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②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開闊胸懷,加強思想修養。

③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加強思想修養;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三、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2.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法、分類歸納法。

5、教學工具

多**6、課時安排

三課時7、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激趣匯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讀感知

1.介紹孔子和《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集中精力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

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和再傳**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編纂的意思。

《論語》屬語錄體散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五經」)。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2.聽讀課文,注意正音和句讀。

3.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①多**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後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不亦說(yu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

曾(zēng)子吾(wú)

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

十有(yòu)**逾(yú)矩(jǔ)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一簞食(dān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曲肱(gōng博學而篤(dǔ)志

②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對句讀,通順流暢。

(3)研讀賞析

1.學習第一章

①齊讀第一章

②重點字詞解釋

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學而時習之:連詞,表順接。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複習。(時:按時。)

不亦說乎:不也是很愉快嗎?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問語氣。(乎:語氣詞。)

說:通假字,通「悅」,愉快。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從。

人不知:別人不了解自己。(知:了解)

人不知而不慍:連詞,表轉折。

慍:生氣,發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③整章譯文

明確:孔子說:「學習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不也是很愉快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共同學習、研討問題),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④小組討論:用自己的話概述這一章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一章包含了三層含義。

第一句表明了既要勤勉學習,還要按時溫習,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既講了學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度。

第二句表明了學須有友。《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遠千里而來,研究學問,析疑解惑,有利於學業進步,自然成為樂事。這一層講的是朋友間虛心互學的學習態度問題。

第三句直接表明了個人修養的問題,其實也表明了學習態度的問題。這一層含蓄地表明了學習要有不求人知、全在進德修業的正確態度。

⑤自由朗讀本章,梳理知識,加深印象。

2.學習第二章

①齊讀第二章

②重點字詞解釋

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西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人。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檢查、反省。)

吾身:我自己。

為:介詞,給、替。

謀:謀劃,考慮事情。

為人謀而不忠乎:連詞,表轉折。

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連詞,表轉折。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③整章譯文

明確: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過呢?」

④小組討論:用自己的話概述這一章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一章表明了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通過反省自身是否做到忠於人、信於友、習於傳,來發現自己言行上的缺漏,不斷地自我完善。

⑤自由朗讀本章,梳理知識,加深印象。

3.學習第三章

①齊讀第三章

②重點字詞解釋

有:通假字,通「又」,古人在兩位數的整數和零數之間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這裡可理解為獨立做事情。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的解釋是,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不覺得不順。

從:遵從。

逾:越過,超過。

矩:規矩,規範。

而:連詞,表順接。

③整章譯文

明確: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教師補充詳解:孔子說:「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問和處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

四十歲時學問上的問題都能清楚明白,立身處事有堅定的原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能夠分辨是非,聽到逆耳話能夠理解他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分辨取捨。

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為都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地,行隨心至,從不越過仁的規範。」

④小組討論:用自己的話概述這一章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一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乙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常用來指代年齡。成語「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⑤自由朗讀本章,梳理知識,加深印象。

(4)拓展延伸

通過這三章的學習,你獲得了什麼啟示?你準備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怎麼做?

(5)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孔子和《論語》;學習討論了前三章;在這簡短精煉的語言中獲得了豐富的人生啟示。

(6)布置作業

1.抄寫前三章並翻譯。

2.整理課堂上提到的重要文言知識。

3.背誦前三章,並自行默寫。

第二課時

(1)複習匯入

請同學齊背前三章。

(2)研讀賞析

1.學習第四章

①齊讀第四章

②重點字詞解釋

故:學過的知識。

而:連詞,表順接。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可:可以。

以:介詞,拿,憑藉,依據。

為:動詞,成為,做。(「為」在這裡可以獨立充當句子成分,屬實詞。)

矣:語氣助詞,用於句末,相當於「了」。

可以為師矣:可以憑藉(這點)做老師了。(省略句:可以之為師矣)

③整章譯文

明確: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藉這點做老師了。」

④小組討論:用自己的話概述這一章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一則表明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語言雖簡,含意卻很豐富。

這裡的「知新」,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體會,即認識的加深;第二是領悟到新的內容,即知識的擴大。這裡的「溫故」自然也不只是重複閱讀,而是在不斷複習的過程中,思考**,獲得新體會,掌握新知識。

這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

⑤自由朗讀本章,梳理知識,加深印象。

2.學習第五章

①齊讀第五章

②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表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疑惑。

③整章譯文

明確:孔子說:「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④小組討論:用自己的話概述這一章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一章討論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對所學的深入理解,二者不可偏廢。

12《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

這兩天開始引導學生學習 論語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薰陶道德修養。眾所周知,論語 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薰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

論語教學設計10 17課

活動園地 教學時間 2016 6 15 教案序號 17 課型 新授課 1 教學目標 1 通過背誦和朗讀的方式複習前兩個單元的課文。2 通過對關鍵詞意思的複述,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2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關鍵詞意思的複述,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三 教具 學具的使用 國學課本小黑板 教學過程 1 上節課我們...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

論語 十則 課堂教學設計 設計者楊玉娟 所在學校 霸州市第十九中學 位址郵編065700 聯絡 137 論語 十則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 論語 一書和孔子其人,熟練地朗讀並背誦課文。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理解每則的思想內容。3.積累成語 格言 警句等,並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