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教育理念與當代大學教育

2022-10-29 07:15:03 字數 5236 閱讀 3729

胥梅(西北大學法學院陝西西安 )

教育理念是對「教育是什麼」的價值判斷和基本看法,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導向的特性,它以一種文化氛圍、一種精神力量、一種價值期望、一種理性目標的形式陶冶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它具有規範人、指導人的作用。它對學校的辦學目標和發展方向有著強化說明的作用,全體教職員工堅定地信奉這種價值觀,就會凝心聚力,形成組織的共識,分享組織共同的價值觀,形成一種對學校未來充滿信心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

一、中國古代教育理念的精華

(一)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尊師重教的風氣

孔子說:「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的本義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又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句話的意思或說為十五歲以上能夠自己「束髮修飾」的、或說為自己送上十條乾肉作學費的,孔子都願意給予教誨。

孔子的教育物件不分種類、貴賤、年齡、地域、個性差異,凡是願學習的都收為子弟。相傳孔子有三千**,七十二賢人。據《史記仲尼**列傳》及《孔子家語》《論語》的記載,有姓名可查的,有80人。

顏回是平民,「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路、子張、原憲、曾子、樊遲均為平民。公冶長,坐過牢。

顏涿聚是「梁父之在盜」。這些有罪之人,孔子也收了。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人性論。「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對於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意為國家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傅。 「古之學者必有師。

」 意為古來學習的人必須有老師教導。 「疾學在於尊師。」 意為要很快學得知識才幹,首先在於尊敬老師。

這些均體現了對老師的尊敬和尊重,尊敬師長的良好教學風氣。

(二)溫故知新,學思並重的學習方法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道:「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

」還說:「時時溫習,覺滋味深長,自有新得。」「須是溫故方能知新,若不溫故便要求知新,則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

」朱熹認為故是新的基礎,新是故的發展;而時習集中體現了二者相互之間的聯絡,並含有轉化的意思。「時習」能使其所學融會貫通,轉化為技能並應用無窮。溫故知新反映了這樣一條教學規律:

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只有反覆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才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由已知探求未知。這種既重視時習溫故,又不忽視探索新知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啟發意義。

在處理學習和思考的關係問題上,中國古代教育家多主張學思結合、學思並重。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他主張學思並重,但應以學習為基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他也強調必須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荀子繼承了孔子的這一思想。

他也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並要求在學習的基礎上「思索以通之」,即通過思維活動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

(三)教學相長、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

《禮記·學記》還明確地提出了教學相長的思想,「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這裡深刻地闡述了教與學之間的矛盾對立和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

教因學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對教師而言,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的過程,教也要學,教即是學,教與學互相促進,才能提高教的水平。對學生而言,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獲得知識,但仍需要自己努力學習,才能有所提高,不限於師云亦雲。

在教學方法上,中國古代教育家特別重視啟發誘導,去開發每個學生的智力潛能。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四書集注》注曰: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

發,謂達其辭。」孟子也有一句名言:「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意思是說,教師如同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姿勢,以啟發和誘導學生,激發學生有進無退的學習積極性。

二、當代大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大學教育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主要問題還是教育機制落後與官本位思想嚴重。到底大學主要任務是什麼,每年投入的錢到底有什麼社會效益,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教學放在第幾位,如何合理評價教授工作,和教學管理與服務,這些基本問題都搞不實,很難搞好高等教育。

首先是教育體制僵化,忽略了文化學術氛圍的培養;在大學校園裡人人皆忙,缺乏交流溝通,缺乏活力。大家都懷著一種功利的心態去做事情,看重的是結果,而非事情本身。這種心態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在初始階段,成功的捷徑和方法可以總結和效仿,再想獲取進一步的成就就相當困難了,很多人都會感到茫然,看不清方向。在這個層面上,沒有什麼成功捷徑可以複製,支援你走下去是依賴於在初始階段依靠興趣發掘出來的方法途徑。在這種缺乏自我興趣能力培養的狀態下必然無法進步,以至於只能安於現狀,臨淵羡魚。

由於沒有濃興趣、文化學術氛圍和交流平台,使學生喪失了本該在大學培養積極主動和創新的精神,進一步導致了人人皆為現實謀生計,最終所培養的學生是統一化、標準化的。

其次是官本位思想嚴重;丘成桐曾對中國大學教育現狀進行評價:中國的教育凝固了學生的靈性,禁絕了創造性的天才。目前高校大行其道的實用主義、與錢權攀親戚則讓人們擔心這方淨土有變成學店、黑店的危險。

由此出來的學生會把非官即商作為人生前途。「中國的學生,做學問達到乙個地步,足夠令他們找到乙份安定的工作便會停下來,他們追求的東西只此而已,對學問根本沒有熱誠」。由於受這種「學而優則仕」的理念的影響,純潔的象牙塔裡受到社會上官本位化的衝擊。

每乙個人讀書的目的似乎都是為了做官,小的時候大多數家長也是這樣教育我們的「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會有人在意我們的意願,甚至是我們自己。

再次是大學教育與社會現實脫節現象嚴重;在大學教育中,大學的課堂上並沒有對學生的發展前途做過規劃。目前的大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傳統的延續,死記硬背、考試為主、讀死書、死讀書、理論脫離實際、教學內容和方法陳舊落後等現象十分普遍。中國的大學教育,把學生關在自設的象牙塔裡,脫離實際疏離民眾,使學生有意無意地形成了高人一等的意識。

這也是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一方面原因。畢業意味著失業,很無奈的一種表達。這裡的乙個根本原因是教育與社會的生產相脫離,那麼在這個前提上,我們的國家的引導呢?

學校培養的責任呢?大學教育脫離實際,當然所培養的人才就很難找到工作啊!其實,尤其是大學,更應該順應市場規律,緊密聯絡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符合實際需要的人才!

三、我們的舉措

愛因斯坦說過,學校是培養具有獨立思想和獨立行為的人,而不是培養一批具有勞動技能的機器。我們現在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已不再是各式各樣的人才,是類似於標準化的產品。如何實現思想獨立,學術自由,創造精神的大學教育的靈魂值得我們去反思。

中國古代的教育理念有不少合理的、有價值的部分,是值得我們今天重視和吸取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把大學傳統和現代精神融會起來,既不失大學神聖的使命,又要保證自己的生存和壯大。

(一)正確把握大學教育的功利性追求

近代以來,由於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和其所產生的史無前例的巨大影響,及國家民族的積貧積弱,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在斷裂與迷茫之中失卻了傳統教育理念之根,無可奈何地滑人了極端功利主義的泥潭。從此,功利主義就不斷困擾著我們的教育理念,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整個教育理念又被簡化為為經濟建設服務,甚至主張向產業一樣來管理。

無可否認,教育是具有功利性的,不論是經濟功利性還是政治功利性,都屬於教育的基本功能或任務內容。因而,大學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這種觀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我們還應認識到,教育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雖不能完全排斥功利性但也不能簡單追求功利性。正確的把握和理解功利性追求,使當代教育通過培養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教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來服務於國家、民族、人類的長遠的利益。

(二)致力於大學教育目標,造就健全國民

人類教育活動的基礎是教育理念,特定的教育理念決定著特定的教育活動及其本質特徵。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目標,它決定著教育理念的本質,因而也就決定著教育活動的本質。所以,培養什麼人的問題一直是教育的根本問題。

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出大批有個性,有創造精神,有判斷力與道德人格,有不斷學習、終身受教育與自我完善之能力的個體,從而實現其服務社會、培植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的辦學目標。

1.建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理念

素質教育應鼓勵和指導學生有計畫地發展個人潛能,找到自身發展與社會需要的結合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激烈的競爭對學生的技能要求有了明顯提高,學生們往往學習的功利性較強,把掌握知識技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每天把大部分時間用在紛繁複雜的證書證件考試的奔波上,而忽視對個人人格素質、心理承受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情趣愛好的培養。

最終的結果就是畢業後難以適應複雜的社會競爭,給個人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和物質損失。

大學教育,應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乙個靈魂喚醒另乙個靈魂。大學培養的學生不但要能掌握生存本領的責任,還要承擔傳承民族傳統和文化的重任;不但要有堅實的專業知識,還應該是有高度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思想開放,行為合理;獨立思考能力強,能評估他人,且對自己有正確估價,又能掌握明了現實情況。

擁有獨立果斷的判斷力,對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負責。有強烈的求索、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心理承受力強,能正確的對待挫折。

培養這樣的同學公民,應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進行綜合素質教育的方向。這樣的人才,才是新時代需要的人才。

2.注重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錢學森:「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乙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中國傳統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偏重於記憶和積累前人留下的知識遺產,而忽視和淡化創新能力的培養,「舊的辦學體制不是讓學生有創造性,只培養模仿力、接受力,沒有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學教育要改變對知識的複製和模仿,重視並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應當成為當今教育思想的變革之一。

在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大學教育更應培養一批有創造性而不是有模仿性的人才。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有創新的教育思想。這一方面需要學校的指引、老師的教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思想與想法。

只有我們學生自己看懂了,再加之學校的引導,才能使創新的思想在大學的校園裡傳播發展。

3.順應市場化需要,與社會實際相結合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各類大學迎來了乙個加速膨脹發展階段。在現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高等學校要主動適應市場。大學要靠自身的條件吸引學生,兩個關鍵點:

一是加強自身的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和學校知名度;二是做到以學生為本,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需。通過滿足學生的需要而滿足市場的需求,使學生能夠通過幾年的學習適應社會的競爭,在完善自身的同時服務於社會。

中國古代教育史感悟

經過了近十節課的學習,對中國古代教育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各個時期及階段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思想有了基本的掌握。在課程中,不僅看到了過去,也在現階段的教育理論和思想中看到了中國古代教育的影子。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中,我對夏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尤其感興趣。從古代學校教育的初步建立到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建立,從其開展...

中國古代建立監察制度的思想理念

作者 楊婕 經濟研究導刊 2011年第11期 摘要 封建社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行政權力的膨脹,這將在某種程度上削弱皇權,進而影響封建 制度的根基。中國古代建立監察制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監督和制約膨脹的行政權力,剔除不利於封建皇權統治的因素,避免國家政令實施中遇到障礙,改善官僚體系運轉模式,維護封...

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指導 中國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錦

莊子繼承了老子 道法自然 的思想,但莊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煉,也就是說更多的是讓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讓他人來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是自然規律的體現,倡導人類順應自然。4.墨子 墨子是我國戰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 科學家 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墨子以 兼愛 和 非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