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

2022-10-18 15:42:07 字數 5072 閱讀 9475

1. 熟悉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物件: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區域研究的傳統);空間組織(空間分布的傳統);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人地關係的傳統)

2. 熟悉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

3. 了解人文地理需的發展:近代地理學的形成標誌是亞歷山卓馮洪堡《宇宙》他使近地理學成為近代一門獨立學科,和卡爾·李特爾《地理學通論》,他是近代人文地里的開山大師。

4. 了解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首推張相文(編寫我國第一批地理教科書、創「中國地學會」,是我國第乙個地理學術團體,創辦《地學雜誌》,是我國最早的地理雜誌;竺可楨引入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學新思想和研究方法。

5. 了解當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特徵:理論與哲學方法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研究內同和方向的社會化、應用化趨向

6. 了解人地關係的主要學術流派: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論、環境感知論、文化決定論、和諧論。

1) 環境決定論: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代表亞里斯多德、孟德斯鳩、黑格爾、拉采爾、普賽爾)

2) 可能論:認為自然環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機會,人類具有相當大的選擇自由

7. 了解其他學科對人地關係的**:湯因比的「挑戰與應戰」學說;馬克斯韋伯的宗教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年鑑學派中的地理觀

1) 湯因比:被認為「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對文明起源提出的原則:挑戰和應戰、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8. 了解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1) 程式: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畫—收集整理資料—調查研究與實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總結成果評審

2) 方**:經驗主義方**、實證主義方**、人本主義方**、結構主義方**

3) 主要研究方法:調查研究、空間模型、社會學研究、系統分析法

9. 掌握文化地理學的五個主題

文化區是指某種文化特徵或具有某種文化特徵的人的群體在空間上的分布,分為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鄉土文化區

文化的擴散,是指思想觀念、經驗技能和其他文化物質從乙個社會傳到另乙個社會,從一地轉到另一地的過程,分為擴充套件擴散(接觸或者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刺激擴散和遷移擴散。

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係,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統的組成、功能、空間特性和時間動態,系統要素之間與系統內部發生的各種過程以及相互作用的機制;系統的相互作用關係包括文化與文化之間、文化與環境之間、各種過程之間的相互關係。(文化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地理環境為文化環境之間提供了基礎條件;環境條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0加速或者延緩作用;環境差異性的影響;人類活動產生的文化,改變了自然面貌,形成了文化景觀)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調):在乙個文化系統內,各文化層次、各層次的文化特質在功能上形成協調,這就是文化系統形成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觀:文化現象綜合體,是居住於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的基礎上,疊加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產品。

10. 理解世界人口增長特點:總體趨勢是不斷增長的;在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兩個階段呈現大幅度增長的狀態;在農業革命以前,人口密度低,分布相對集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農業革命以後,死亡率呈現大幅度波動狀態;工業革命以後,發達地區的出生率、死亡率趨於下降,發展中地區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11. 掌握蘭迪和布萊克;

1) 法國:蘭迪—「三個序列」:原始階段、中間過渡階段、現代階段

2) 英國:布萊克—人口轉變五階段模式:高位靜止階段、早期擴張階段、後期擴張階段、低靜止階段、減退階段

12. 理解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載量,是指地球及其各部分在一空間時間內,一條件下所能容納和撫養的最多的人口數量。

13. 理解適度人口:乙個國家或者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實際上是一種理想的人口數量。

14. 理解世界人口分布及其一般規律

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分布呈現出明顯的趨向性,即趨向暖濕地區(中低緯指向);低於地區和岸邊(海岸和河岸)

15. 熟悉人口遷移、遷移空間規律、主要機制

人口遷移:通常人們處於某種目的,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改變其定居地的行為。

人口遷移的空間規律:

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離的遷移,長距離的移民一般傾向於遷移到大的工商業中心;

鄉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區的遷移具有階段性;

兩地間的淨遷移量在總遷移量中所佔比重不大;

鄉村居民比城鎮居民更富遷移性;

短距離的遷移以女性居多,在較富冒險性且距離遙遠的遷移中男性居多;

大部分移民是年輕人,由祖國攜家帶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見的。

遷移的主要方向是從農業地區遷移至工商業中心,遷移的主要動機以經濟為主。

人口遷移的動力機制:因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刺激因素個人動機變化產生的因素

16. 熟悉種族,地理人種及其分布:

種族:世界上有四大種群和12個種族

1)白色種族群: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的西部、從茅利塔尼亞到索馬利亞的北非以及西亞、南亞地區。分為北歐種族、 南歐種族、印度種族。 南歐種族、印度種族。

2)黃色種族群:分布於亞洲和美洲大陸。分為蒙古族、美洲印第安種族、愛斯基摩人。

3)黑色種族群: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等地。尼格羅種族、布須曼種族、

4)棕色種族群: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及太平洋上的島嶼上。分為澳大利亞種族,美拉尼西亞種族,玻里尼西亞種族和密克羅尼西亞種族。

地理人種:地理條件對體質、血型、免疫系統和遺傳基因上有一定影響,導致地理區範圍內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地理人種分為小人種和地域人種;

1)亞洲地理人種:主要分布在蒙古、**、中國華北、東南亞和愛斯基摩

2)歐洲地理人種:歐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

3)非洲地理人種:非洲、美洲、加勒比海群島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南北美洲

5)印度地理人種:印度次大陸

6)澳大利亞地理人種: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

此外還有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和玻里尼西亞地理人種

17. 理解民族的特徵、分布、遷移與集聚

特徵: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

分布:民族的分布可分出形式分布區和機能分布區兩種。民族形式分布區都是乙個集中的、並相連成片的地域。民族機能分布區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機制

民族的遷移與集聚(一)印第安人由亞洲向美洲的遷移(二)非洲黑人的被迫遷移(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遷移(四)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北美洲的集聚(五)美國城鄉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區

18. 了解民俗:即民間文化,是指乙個民族或乙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即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19. 熟悉傳統農業的基本型別以及分布

旱作農業:分布於溫帶大陸東岸以及副熱帶乾旱的山地高原,包括中國的東北、華北、西北、中南半島的山地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區,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亞的一些地區,衣索匹亞高原、俄羅斯泰加林南緣。作物:

以小麥為主,其次是穀子、高粱、玉公尺、大麥、大豆、甘薯、馬鈴薯。

水稻農業:分布於中國的南方、東南亞、南亞的河流兩岸平原與沿海地區。作物:水稻為主,其次為玉公尺。經濟作物:茶、甘蔗、蠶桑、黃麻。

地中海農業:分布於地中海氣侯區(夏乾熱、冬多雨)主要集中於地中海周圍地區以及美國的西海岸(加州)、智利中部,南非與澳大利亞南部沿海。作物:

小麥、大麥、玉公尺、水稻。經濟作物:葡萄、油橄欖。

遊牧業:乾旱地區的放養食草動物的自給自足農業型別。分布:副熱帶和溫帶及其乾旱的草原和荒漠。

20. 掌握現代農業的基本型別及其分布

種植園農業:主要分布:東南亞,美國東南部(佛羅里達),南美東北部(巴西、蓋亞那),中美洲,非洲(畿內亞灣為主)等地。

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歐洲地區和中國東北地區,面向市場的專業化生產穀物的農業。主要包括小麥、玉公尺、水稻。

牲畜育肥農業:分布在美國五大湖以南的大陸地區;西班牙北部經地中海沿岸及大西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中部向東延伸的地區和巴西東南部地區。主要作物:玉公尺、其次是大豆

乳品業:主要分布在美國東部,瑞士以及法國往北的大西洋沿岸,波羅的海南岸以及多數大城市的郊區。

大牧場: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1. 了解觀光農業

定義: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農業和旅遊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交叉型產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託的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農業。

觀光農業景觀的構成要素:產業設施、建築、道路、水系、公共空間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構成

觀光農業景觀的形態:物理形態—靜態景觀(有無生命的各類元素構成如溫室、建築);生態形態—動態景觀(由動態事件素材以及有生命的元素構成的如垂釣樂園);文化形態(由農村、人文歷史、農業文化、民族特色和地方風俗等因素構成)

(1)世界主要糧食作物及其分布:小麥(俄、美、加、澳、印、中);水稻(中、印、墨西哥灣);玉公尺(北美、歐洲)

(2)世界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棉花(**帶經濟作物,中、美、印巴等);醣類(巴、印、中、泰);甜菜(歐洲);飲料(茶:印、中…);可可、咖啡(非洲西南沿海等)

22. 熟悉世界工業地帶的分布情況

北美工業帶歐洲工業帶俄羅斯與烏克蘭工業帶日本工業帶其他國家的工業區(拉美工業區亞洲工業區非洲工業區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工業區)

23. 熟悉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

(1)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文 (2)能源條件 (3)資源條件 (4)市場條件

(5)勞動力條件 (6)工業發展的環境條件 (7)區域協作和全球一體化

24. 了解聚落的起源和發展

聚落:是指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又稱居民點,不僅是房屋的綜合體,還包括與居住地直接相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

25. 熟悉城市職能的分類

奧隆索城市職能分類

體系型別城市型別

行政城市首都、稅收城市

防禦城市要塞城市、駐軍城市、海軍城市

文化城市大學城市、教堂城市、藝術城市、朝聖城市、宗教城市

生產城市加工工業城市

交通運輸城市採集城市、運輸城市、**城市

娛樂城市療養城市、旅遊勝地、度假勝地

我國的城市職能分類:工業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區的中心城市、縣城、特殊職能城市

26.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城市化的動力機制:

城市化:是指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變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是乙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

城市化的機制: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第三產業是城市化的後續動力;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內生決定性力量;人口與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緩城市化程序。

人文地理學

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學科。形式文化 是指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絡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功能文化區 是該文化特徵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絡,從而確定其分布區範圍的文化區。鄉土文化區 ...

人文地理學

2003年人文地理學 一 名詞解釋 國民生產總值 gnp 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發優勢涓滴效應 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點 軸開發模式 二 填圖題 在日本地圖上填繪出日本八大地方 區 十三個經濟地域 區 要求劃出各地方 各經濟地域的大致界限並在相應位置寫出其名稱 並在相應位置填出東京 大阪 北九州 扎幌等四個城...

人文地理學複習

1 地理學概念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的結構 分布及其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地關係的學科。2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物件的科學,以人地關係為基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 擴充套件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地域結構形成的科學。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