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考試大綱

2022-12-04 13:24:06 字數 5139 閱讀 4434

施益軍二○一○年三月

一、說明

(一)命題依據及原則

1、命題依據

本大綱依據的教材為普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由王恩湧,趙榮,張小林等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7 月出版(第二版)。

2、命題原則

(1)本課程的考核命題是在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範圍之內。

(2)考核命題突出課程的重點內容、基本知識和基本應用。

(3)兼顧各個能力層次,在乙份試卷中,各層次題目所佔分數比例建議為:識記20%、理解40%、應用40%。

(4)合理安排題目難易程度。題目的難易程度分為:易、較易、較難、難四個等級。

在乙份試卷中各個等級所佔分數比例為:易30%、較易40%、較難20%、難10%。試題的能力層次和難易程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各個能力層次中,都可以含有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

命題時兩者兼顧,在乙份試卷中保持合理結構。

(5)本大綱是用於《人文地理學》題庫試題的命題大綱,所以,在各型別試題比例和分值上在每套試卷上有10%左右的變化幅度。

(二)課程考核要求

本課程考試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發展過程、趨勢及有關理論,明晰人地系統從原始狀態到現代社會文化、文明的發展過程,掌握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特徵和各分支學科的研究內容,並對學科當前與未來的重大問題有正確的認識。

二、大綱內容

(一)課程考核內容及說明

第1章緒論

【考核目的】通過考核,了解人文地理學的在地理學科中的地位,掌握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物件、學科特徵及研究任務,認識人文地理學的應用及理論價值;了解人文地理學的產生、發展過程與趨勢,理解地理學的研究物件。

【考核知識點】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基本定義與概念;人文地理學各個發展階段出現的主要人物和理論流派的主要觀點;四個哲學方**的具體內容及相互間的聯絡。

【考核要求】

識記內容:

1、 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概念

2、 地理學「三分法」與「兩分法」

3、 狹義人文地理學與廣義人文地理學

4、 人文地理學發展歷史與關聯的四個哲學方**

理解內容:

1、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物件和學科特性

2、洪堡創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三個原則

3、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論思想

4、現代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

5、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及內容

第2章文化與人文地理學

【考核目的】通過考核,理解文化結構和文化的形成,學會從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比較看文化的特點;掌握人文的空間現象—文化區,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的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係,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調。

【考核知識點】文化和文化結構的基本概念和定義;明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人文的時間現象、文化的空間現象、文化生態學、文化整合、文化景觀)及其它學科對人地關係的探索。

【考核要求】

基本概念:

識記內容:

文化,文化結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文化區,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鄉土文化區,文化整合,文化景觀

基本理論:

識記內容:

了解不同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泰勒,克魯伯、克魯克洪),明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物件。

基本理論:

理解內容:

1、人類的出現及對環境的適應,從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比較看文化的特點

2、明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人文的時間現象、文化的空間現象、文化生態學、文化整合、文化景觀)

3、湯因比的「挑戰與應戰」學說;馬克思.韋伯的宗教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年鑑學派中的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的人地關係圖式。

第3章人口分布與遷移

【考核目的】通過考核,使學生掌握世界和中國人口分布的特徵與一般規律,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人類大陸圖」。掌握影響人口分布和人口遷移的因素。

【考核知識點】人口分布的概念與分布特徵,人口移動的概念與人口遷移的形式,人口遷移的機制。

【考核要求】

基本概念:識記內容: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生理密度,人口構成,適度人口,人口遷移,人口移動,人口流動

基本概念:

理解內容:

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人口遷移的主要空間取向 ,人口遷移的時間形式 ,人口遷移的機制。

基本理論:

理解內容:

1、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徵

2、中國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徵

3、分析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以江蘇的人口分布總結基本特徵

第4章人口與發展

【考核目的】通過考核,使學生了解人口增長過程中,農業革命之前的人口和農業革命與人口增長的異同點,掌握工業革命對人口增長的影響;掌握和了解人口轉變過程中主要的理論和模式;同時,掌握人口構成的幾個重要概念。

【考核知識點】人口增長過程,人口轉變模式,人口增長的動力機制,人口與發展等知識點。

【考核要求】

基本概念:

識記內容:

人口轉變人口構**口自然構**口社會構成

基本概念:

理解內容:

農業革命前的人口增長,農業革命與人口增長,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自然環境與人口增長,人口構成與人口增長,人口政策與人口增長。

基本理論:

理解內容:

1、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模式(蘭迪「三序列」理論與諾特斯坦的「人口轉變」理論。

2、布萊克的「五階段」模式,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模式。

3、人口的兩重性。人口增長對發展的影響。適度人口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意義。

4、總結中國人口轉變模式的特點及成因分析。

第5章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考核目的】通過考核,使學生了解農業起源的理論:人口壓力說,宴享說;農業起源的地點:索爾的推論,考古學目前資料的證據,世界動植物的馴化;掌握農業的形成,農業發展對社會帶來的變化;農業的發展與型別:

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

【考核知識點】、農業的起源,農業的發展與型別,世界農業生產布局,我國現代農業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等知識點。

【考核要求】

基本概念:

識記內容:

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

基本理論:

理解內容:

1、關於農業的起源(人口壓力說,宴享說)

2、關於農業起源的地點

3、農業的形成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4、中西方傳統農業的形成

5、傳統農業的型別

6、現代農業的特點及其型別

第6章工業的出現與發展

【考核目的】通過考核,使學生了解在英國出現工業革命的條件,工業革命的產生與初期發展;掌握工業生產的擴散和繼續發展;產業型別,世界主要工業區的分布;熟悉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掌握工業分布的新條件;了解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工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考核知識點】、工業的出現和初期發展,工業生產的擴散和繼續發展,產業型別和工業區,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等知識點。

【考核要求】

基本概念:

理解內容:

工業出現的科學前提與基礎;在英國出現工業革命的基礎;工業革命的產生與初期發展;工業生產的擴散;工業生產的繼續發展。

基本理論:

理解內容:

1、第一產業的工業型別及分布,第二產業及分布,其他產業及其與工業的關係

2、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自然條件、資源條件、能源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環境條件)

3、工業分布的新變化(紡織業、汽車製造業、微電子工業)

4、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需求不旺和生產能力過剩),工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第7章種族民族民俗

【考核目的】通過考核,使學生了解種族的起源理論:一源論和多源論,掌握種族劃分標準;了解民族的形成與特徵,掌握世界目前主要的民族分布;了解民族的變化和整合,了解民俗與文化的特點及地理環境對其的影響。

【考核知識點】、種族與地理人種,民族與民族的遷移,民俗與文化,地理環境對種族、民族和民俗的影響等知識點。

【考核要求】

基本概念:

識記內容:

種族地理人種民族民俗

基本概念:

理解內容:

種族的劃分標準;民族的形成、特徵;世界民族的分布;世界民族的遷移與集聚;民族的變化與整合。

基本理論:

理解內容:

1、民俗的形成與特點

2、民俗形成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3、種族的起源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3、種族主義與種族衝突

第8章語言地理

【考核目的】通過考核,使學生了解語言的起源與發展、語言景觀;理解語言的本質特性和社會功能;掌握語言的概念、世界語言分類與分布、語言的擴散與影響。

【考核知識點】語言的起源與發展,世界語言分類與分布,語言的傳播與影響,語言景觀等知識點。

【考核要求】

基本概念:

識記內容:

語系語族語支語種

基本概念:

理解內容:

語言的本質特徵,語言的發展,語言傳播的特性,世界的文字及其特點,地名景觀。

基本理論:

理解內容:

1、語言傳播與環境的關係

2、語言擴散的特點與結果

3、語言的產生的特點

4、我國的7大方言的分布和特點

第9章宗教與宗教地理

【考核目的】通過考核,使學生掌握宗教的定義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的起源與原始宗教,民族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掌握導致宗教傳播的因素與主要宗教的傳播特點,宗教與國家政治、民族關係,主要宗教的分布區;了解宗教禮儀、習俗與地理環境;宗教景觀的特點。

【考核知識點】宗教的產生與世界主要宗教,宗教的傳播與分布,宗教儀禮、習俗與地理環境,宗教景觀等知識點。

【考核要求】

基本概念:

識記內容:

宗教民族宗教宗教風俗、宗教文化,宗教儀式

基本概念:

理解內容:

導致宗教傳播的因素(移民、傳播、領土競爭、宗教在空間上的相互影響)與主要宗教的傳播;宗教與國家政治、民族關係;宗教組織與主要宗教的分布區;禁忌與地理環境。

基本理論:

理解內容:

1、宗教的產生與世界主要宗教

2、**教堂的建築風格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3、地理環境對伊斯蘭清真寺與佛教寺廟建築風格的影響

第10章聚落地理

【考核目的】通過考核,使學生了解聚落的起源和發展、城市景觀與感知;理解城鎮標準、城市內部地域結構模型、集鎮與農村;掌握聚落的定義,城市化的概念、程序、型別及其動力機制,城市區位與環境的關係、城市與自然環境、城市地域結構發展動力。

【考核知識點】聚落的起源與發展,城市化及其動力機制,城市與城市地域結構,城市體系與城市景觀等知識點。

人文地理學

1.熟悉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物件 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 區域研究的傳統 空間組織 空間分布的傳統 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人地關係的傳統 2.熟悉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社會性 區域性 綜合性 3.了解人文地理需的發展 近代地理學的形成標誌是亞歷山卓馮洪堡 宇宙 他使近地理學成為近代一門獨立學科,和卡...

人文地理學

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學科。形式文化 是指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絡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功能文化區 是該文化特徵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絡,從而確定其分布區範圍的文化區。鄉土文化區 ...

人文地理學

2003年人文地理學 一 名詞解釋 國民生產總值 gnp 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發優勢涓滴效應 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點 軸開發模式 二 填圖題 在日本地圖上填繪出日本八大地方 區 十三個經濟地域 區 要求劃出各地方 各經濟地域的大致界限並在相應位置寫出其名稱 並在相應位置填出東京 大阪 北九州 扎幌等四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