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複習

2021-04-12 06:38:43 字數 4956 閱讀 3012

1、 地理學概念: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的結構、分布及其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地關係的學科。

2、 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物件的科學,以人地關係為基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充套件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地域結構形成的科學。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狹義的則不包括。

3、 三分法:自然地理學——研究自然環境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科學。人文地理學——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物件的科學,以人地關係為基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充套件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地域結構形成的科學。

經濟地理學——以有關經濟理論為基礎來闡述人類經濟活動各現象的空間結構的科學。

4、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三大主題:一是人地關係系統;二是區域研究系統;三是空間分析系統。

5、 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

6、 古希臘著名學者埃拉託色尼首創了「地理學」這一名詞。 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卓·馮·洪堡和卡爾·李特爾被尊為近代地理學的開山大師。希臘學者把荷馬推崇為地理學的祖師。

7、 下列提出人地關係論的是拉采爾,被稱為是人文地理學的創始人。德國地理學家有亞歷山卓·馮·洪堡、卡爾·李特爾、拉采爾、赫特納、施呂特爾、杜能、韋伯、克里斯泰勒、廖什等。

8、 人文地理研究五大方面(tery g. 喬丹):人文地理學的空間表徵——文化區;文化時間現象——文化擴散;文化與環境的關係——文化生態學;文化與各特質之間的協調——文化整合;各主題之間的有機聯絡——文化景觀。

9、 文化區概念:文化區是指某種文化特徵或具有文化特徵的人的群體在空間上的分布。

10、 文化的時間現象(舉例說明擴散):分為擴充套件擴散(接觸擴散或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刺激擴散)和遷移擴散。p26

擴充套件擴散:是指某文化現象出現後,通過其居民,從該地向四周不斷地傳遞,其所佔據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大。這種擴散的特點是空間上的連續性。

遷移擴散:某種文化現象伴隨擁有這種文化現象的人或集團的遷移,而將此文化傳播到該地。

11、 文化生態:文化生態是應用生態學的觀點研究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在人類活動的地域中,文化是人地關係的具體形態,「人—文化系統—環境」共同構成地域文化系統。

在人地關係中,「人」處於主動地位,是主體,「地」處於被動地位,是客體。

12、 文化整合:在乙個文化系統內,各文化層次,各層次的文化特質在功能上形成協調,這就是該文化系統的文化整合。

13、 文化景觀概念:亦稱人文景觀,是居住於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上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產品。

14、 人口轉變概念:人口轉變是指由傳統人口再生產型別(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向現代人口再生產型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過渡。人口轉變模式旨在揭示不同型別的國家或地區人口轉變過程與經濟再生產型別之間的相關規律。

理論模式:蘭迪的「三個序列」;諾特斯坦將第三序列劃分為三個階段;寇爾進一步深化了人口轉變理論,對五個階段進行了重新命名並提出了各階段的數量界限;布萊克提出的人口轉變五階段模式,融合了上述觀點。

15、 人口分布概念: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人口在一定地區範圍的空間分布狀況。它是人口過程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

人口分布的測度指標主要有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通常用每平方千公尺常住的平均居民數量來表示,稱為人口算術密度。為了更真實地反映人口分布與自然、資源、經濟分布的空間關係,又有農業人口密度、營養密度、比較密度等。

16、 人口分布的特徵(和影響因素【能舉例闡述】):世界人口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即趨向暖濕地區、低平地區和岸邊(海、河岸),即中低緯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影響因素有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

p8617、 杜能《孤立國》提出農業區位的理論模式。第一帶自由農作帶;第二帶林業帶;第三帶作物輪作帶;第四帶穀草農作帶;第五帶三圃農作帶;第六帶畜牧帶。【最接近城市的活動有哪些】)p153

18、 工業革命產生的前提與基礎: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的發展,要求建造更大更快速的船隻,海上航行要求有準確的定方向、定位置的儀器和適合航海需要的地圖。**的發展,產品的交流,就要求在各種產品的生產技術上有所改進,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

這種社會上的需求都要求在生產技術上有所突破。正是這種前提和基礎條件,促使在英國出現我工業革命。 p156

19、 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的條件 (為什麼最早出現在英國):①政治前提:較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

②資本:海外**、殖民掠奪和圈地運動積累了雄厚的資本。③技術: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生產技術知識。④勞動力:圈地運動增加了僱傭勞動力。

⑤市場:圈地運動拓展了國內市場;殖民掠奪拓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廉價原料產地。

英國於18世紀的後半期出現工業革命。當時,英國在海外**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義者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壓倒了曾在17世紀壟斷當時歐洲海外航運業與商業的荷蘭,走上了歐洲對外**的霸主地位。經過「光榮革命」(1689),英國擺脫了**王權,走上君主立憲制,議會成為主權機構,逐步演變為由議會中多數執政,組織責任內閣。

這對英國政局穩定、經濟發展,促進工業革命起著重要作用。

20、 工業產生的先後順序及原因:首先出現的是紡織業,然後是鋼鐵工業,採煤工業,運輸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食品工業。

21、 城市化的機制:人口增長的壓力帶來的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是推動城市化的根本力量;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基礎;科學技術是城市化得以延續的內在動力。(一)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動力;(二)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三)第三產業是城市化的後續動力;(四)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內在決定性力量;(五)人口與城市政策可以加速和延緩城市化程序。

22、 人口的數量、質量、發展的政策的影響:人口政策的相對寬鬆必然會促進人口向城市流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漸提高;相反,城市對外來人口的限制必然會阻滯城市化程序,是城市化程序呈現出城市人口比重與人均收入水平低相關的非正常狀態。

23、 城市化概念: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是乙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

24、 城市體系概念: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地區之間實質上存在著固定聯絡與等級結構。也就是說,一定地區內,性質不同、規模不同的城市是互相聯絡、互相依賴、互相補充的,進而形成乙個統一的城市地域系統。

在體系內部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人員、資訊的交換。這種不同地區,不同等級的城市結合為固定關係和作用的有機整體,就是城市系統,又稱城市體系。

25、 等級規模法則:2023年奧爾巴哈(f.auerbach)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規模塊合呈一定規則。

通常人口規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類推。這種人口規模規律,稱為等級規模法則(rank-size rule)。2023年濟普夫(g.

k.zipf)更加明確了這一規律,因此稱之為奧爾巴哈-濟普夫法則。[, , , , , , , ]。

發達國家城市中此法則比較明顯,個別發展中國家也有符合這一法則者,但發達國家也有不適用者。

26、 首位城市法則:傑弗遜2023年提出他觀察到一些國家的首都比全國城市系統中的重要城市大許多倍。認為乙個國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眾多中小城市系統。

後又經人修改,認為有些國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因此,法則修改為不一定國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區中心也可以成為首位城市;一國可有兩個首位城市;發展中國家首位城市法則作用明顯。

27、 七大方言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和閩方言。2北方方言:

他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使用人口佔漢族總人口的70%。北方方言又分為華北、東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等四個次方言。吳方言:

分布在上海、江蘇東南部,鎮江以東和浙江大部分地區,以蘇州話,上海話為代表。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區,以長沙話為代表。

贛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區,以南昌話為代表。客家方言:

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東南部和廣西南部,以廣東省梅縣話為代表。粵方言: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珠三角地區、中部、西南部、北部,廣西的東部、南部,以及港澳地區,以廣州話為代表。

閩方言: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區,廣東省東部和浙江省南部部分地區以及台灣省大部分漢人居住區。

28、 原始宗教需要強調兩點:第一,原始宗教的存在並沒有特定的時段,具有這一型別特徵的宗教可以出現在數千年以前,也可以存在於今天世界上的某些部落中。第二,原始宗教無需**「搖籃」或源地問題,一般認為各地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大多都是自生的,基本不存在一種信仰最初在一群人中產生,然後通過思想輸出傳播到其他人群中這樣的現象。

29、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教、伊斯蘭教。在各類宗教中天主教的宗教組織可稱是最嚴密的。

30、 宗教與國家政治:政治組織和政治勢力是影響文化現象空間變化的乙個重要因素,政治勢力的擴張與衰退往往決定著文化地理界線的進退,在各類文化現象之中,宗教對於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響造成的空間變化特徵也更明顯。宗教與文化:

由宗教而產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除在在視覺、聽覺上可以感到的文化型別外,觀念與特定崇拜物也會造成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環境下有差異:宗教與其它文化現象一樣,其產生、發展都與地理環境有豐密切的關係,地理環境不但影響到宗教習俗、宗教禁忌、宗教思想,甚至對一種宗教的起源直接發生作用。

任何宗教無論其中含有多少虛幻的內容,但本質的東西仍要在人們生存的環境中提取,特定的地理環境既構成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基礎,也決定了人們的行為規範與宗教範圍。宗教景觀: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形成文化內涵與地理環境有著直接關係,反過來宗教一旦形成,又會營造出獨特的人文景觀。

31、 p281圖有映像

32、 客源地是產生旅遊者的地域,即遊客的**地。目的地是旅遊吸引物經較集中,有旅遊接待服務設施,具備旅遊功能的區域,它是旅遊流指向的目的區域。交通是聯絡客源地和旅遊區的橋梁。

客源地和目的地的關係:(一)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這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同時旅遊業也相應發達的國家。

(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對應。地中海、加勒比海、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地理位置優越,旅遊資源豐富獨特,又與主要客源國相毗鄰,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對應的關係,如西歐對地中海,北美對加勒比海,東北亞對東南亞等。(三)客源地與目的地的分散與集中。

人文地理學複習

第1章緒論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第1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物件和特性 古代地理學地理思想萌發到十九世紀上半葉描述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 近代地理學設定大學地理講座到二次大戰學科內部不斷分化 現代地理學地理學革命時期 計量革命 理論革命 行為革命 ...

人文地理學

1.熟悉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物件 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 區域研究的傳統 空間組織 空間分布的傳統 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人地關係的傳統 2.熟悉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社會性 區域性 綜合性 3.了解人文地理需的發展 近代地理學的形成標誌是亞歷山卓馮洪堡 宇宙 他使近地理學成為近代一門獨立學科,和卡...

人文地理學

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學科。形式文化 是指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絡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功能文化區 是該文化特徵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絡,從而確定其分布區範圍的文化區。鄉土文化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