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複習

2023-01-04 15:21:05 字數 4893 閱讀 5797

第1章緒論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

第1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物件和特性

古代地理學地理思想萌發到十九世紀上半葉描述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

近代地理學設定大學地理講座到二次大戰學科內部不斷分化

現代地理學地理學革命時期(計量革命、理論革命、行為革命)

人文地理學研究物件(三大主題):人地關係、區域研究、空間分析

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社會性/統一性、區域性、綜合性

第2節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過程

洪堡的偉大功績在於使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李特爾是近代地理學的開山大師。

麥金德,政治地理學家、歷史地理學家,是英國地理學的代表人物。他創立了一項世界觀點。他以提出「大陸腹地說」的全球戰略觀念而聞名於世。

他把歐亞大陸和非洲合稱為「世界島」,把世界島最僻遠的地方稱為「腹地」。

地理學三原則:因果原則、綜合原則、範圍原則。

促使近代人文地理學產生的主要外在動力:地理大發現和探險活動、科學革命帶來的衝擊、其他學科的進步對的推動。

地理大發現是指15~17世紀(又稱大航海時代,即新航路的開闢),歐洲航海者開闢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它是地理學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環境學派拉采爾(人文地理學的創始人)(德國)

人地相關學派白蘭士(法國)、白呂納

區域學派赫特納(德國)、哈特向(美國)

景觀學派施呂特爾(德國)、索爾(美國)

美國近代人文地理思想源於德國。

西方人文地理學研究特徵:1、理論與哲學方**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斷革新:計量革命、行為革命、方法變革。

第3節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中國人文地理學圍繞文化區、文化整合、文化擴散、文化生態、文化景觀展開。

張相文編著我國第一批地理教科書,2023年發起創辦我國第乙個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創辦了最早的地理雜誌——《地學雜誌》。

第4節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任務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任務:1、人文地理學對科學認知的貢獻及其學科建設任務:人地關係地域關係的理論、區有開發的綜合研究;2、積極參與社會經濟實踐,提高其應用價值;3、文化教育功能——為普及人文地理知識服務。

第2章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與基本理論

第1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題

1、人文事象的空間表徵——文化區

文化區:是指某種文化特徵或具有文化特徵的人的群體在空間的分布。

1.1形式文化區:指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絡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地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核心區、外圍區、邊緣區)

1.2功能文化區:該文化特徵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絡從而確定其分布範圍的文化區。

1.3鄉土文化區:是居住於某一地區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種共同的區域自我意識。

2、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的擴散

2.1擴充套件擴散——接觸擴散或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刺激擴散。

2.2遷移擴散

3、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係

文化生態學:研究人類及動植物和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的科學。

文化生態關係的型別:直鏈型、網路型、社會體系、和諧文化。

文化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地理環境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條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加速或延緩作用、環境條件差異性的影響、人類活動產生的文化,改變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觀。

文化整合的前提是對對方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的肯定。

人文地理學的三大支柱:文化景觀、人地關係、區域研究。

第2節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1、人文地理學理論的多元化:區位論、行為論、文化景觀論、人地關係論。

2、人地關係論

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論、生態論、環境感知論、文化決定論、和諧論。

3、湯因比的「挑戰與應戰」學說

新教:在宗教革命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改革派,與舊的天主教相對立,稱為新教。

韋伯研究發現,當時資本主義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多是新教佔優勢的地區,以其財富而聞名遐邇的人物是新教。

加爾文派的命定論:必須在絕對的信仰中得到安慰。

年鑑學派代表——費弗爾、布羅代爾

4、文化:廣義:人類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和一種制度。

5、物質文化的特徵:實體性、基礎性、時代性。

6、制度文化特點:強制性和權威性、緩慢變遷性、相對獨立性。

第3章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1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式

經典模式:選擇課題——制定研究計畫——資料收集和整理——實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總結

科學抽象:指的是在科學研究中,人們運用思維能力排出非本質的次要因素,從現象中抽出其固有的本質特徵,以表達食實物的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方法。

約翰斯頓——英國地理學家——《哲學與人文地理學》。

第2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

1、經驗主義方**:歸納法為基礎。

2、實證主義方**:建立在實證原理上,要知道某事物為真,就要知道並且接受證實該事物為真的方法。 貢獻:

發展了人文地理學的理論;在空間科學的理論框架內更多地採用了演繹邏輯;加強了人文地理學的科學化。

3、人本主義方**:

4、結構方**:

第3節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區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較和歸納。

生態位:是指乙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有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係與作用。

第4章人口、人種和民族

第1節人口與發展

世界人口增長過程: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現代人。

1、農業革命之前的人口:極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分布;人口遷移。

2、農業社會人口特徵:嬰兒存活率低,階段性饑荒和低營養,對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平均壽命低。

3、工業革命人口特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先上公升後下降;

人口轉變:是指由傳統人口再生產型別向現代人口再生產型別的過渡。

人口轉變理論:2023年,法國人口學家蘭迪在《人口革命》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產型別隨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階段而轉變的觀點。

英國人口學家布萊克人口轉變五階段模式:高位靜止階段、早期擴張階段、後期擴張階段、低位靜止階段、減退階段。

布萊克提出人口轉變五階段模式: ①高位靜止階段:出生率與死亡率均高,並達到均衡,人口增長處於靜止階段。

②早期擴張階段:死亡率先於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長加快。 ③後期擴張階段:

死亡率繼續下降並達到低水平,出生率也開始下降,人口增長擴張至最快,爾後減速。 ④低位靜止階段:死亡率與出生率先後降至低水平並重新達到均衡,人口增長再次處於靜止階段。

⑤減退階段:出生率繼續下降並開始低於死亡率,人口呈現負增長狀態

2. 人口轉變模式:

1. 西北歐模式——代表大部分發達國家

這些國家最早實行並完成工業化,人口轉變模式伴隨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發性過程,即經濟增長促使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經濟結構及其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導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穩、緩慢地下降。整個人口轉變過程歷時長達乙個多世紀。

促使人口轉變的因素,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其引發的生活方式、生育觀念和婦女地位等的進步和提高。

2. 日本模式——代表新興工業化國家

日本產業革命起步較晚。在整個19世紀基本處於高位靜止階段,19世紀末至第二戰前夕屬於早期擴張階段,20世紀50-70年代是後期擴張階段,80年代以來進入低位靜止階段,預計2023年前後進入絕對衰減階段。

日本模式的特點,是人口轉變發生在經濟「起飛」之前,主要是由於**採取了強有力的人為干預生育行為的措施,因此人口轉變速度快,幾十年內即完成西北歐國家一兩百年的歷程。

3. 印度模式——代表發展中國家

印度以2023年為界,之前屬於高位靜止階段,之後進入早期擴張階段,自然增長率一直維持較高水平,直至20世紀90年代仍未出現明顯下降趨勢。目前印度的人口已逼近12億,預計20~30年之內就可能超過中國。

印度模式在發展中國家具有代表性,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文化傳統和特定的國情,人為控制生育較弱。

4. 中國的人口轉變模式

舊中國的人口再生產屬於高位靜止的原始型。

建國以來我國的人口轉變模式可分為6個階段:

(1)加速增長階段(1950~1959),死亡率由較高持續下降至很低水平(10‰左右)出生率維持在高水平上(30‰以上),人口增長加速。

(2)負增長階段(1959~1961),出生率(2023年為18.02‰左右)猛跌,死亡率則猛公升到(2023年為25.43‰左右),人口出現負增長狀態。

(3)高速增長狀態(1961~1971),出生率始終高於30‰,死亡率則下降到7-8‰左右,人口出現高速增長狀態。

(4)減速增長階段(1971~1980),死亡率維持低水平狀態,出生率開始下降(2023年下降到20‰以下),人口出現減速增長狀態。

(5)波動增長階段(1980~1992),死亡率維持低水平,出生率出現2次波動(第一次頂峰在1982,第2次在2023年),人口增長出現波動狀態。

(6)持續增長階段(1992以來)死亡率維持低水平,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持續下降,人口保持持續增長狀態。

以上第一至第三階段大體屬於早期擴張階段,第六階段則進入後期擴張階段。預計2023年前後,我國將進入低位靜止階段,2023年後進入絕對衰減階段。

我國人口模式的特點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強;內部差異大,多種人口轉變階段同時並存。

第2節人口分布與遷移

1、人類大陸圖——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區

著名學者邦奇利用「人類大陸圖」來直觀地反映世界人口的分布狀況。

世界人口集中在四個人類大陸:(1)東亞和東南亞;(2)南亞;(3)歐洲;(4)北美洲東部。這4個人類大陸面積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4%,但卻集中了世界人口的2/3以上。

2、人口遷移的空間規律

英國拉文斯坦 7條遷移法則

(1)大部分的移民是短距離遷移,長距離的移民一般傾向於遷移到大的工商業中心。

(2)鄉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區的遷移具有階段性。

(3)兩地間的淨遷移量在總遷移量中所佔比重不大。

人文地理學複習

1 地理學概念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的結構 分布及其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地關係的學科。2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物件的科學,以人地關係為基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 擴充套件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地域結構形成的科學。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狹義...

人文地理學

1.熟悉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物件 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 區域研究的傳統 空間組織 空間分布的傳統 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人地關係的傳統 2.熟悉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社會性 區域性 綜合性 3.了解人文地理需的發展 近代地理學的形成標誌是亞歷山卓馮洪堡 宇宙 他使近地理學成為近代一門獨立學科,和卡...

人文地理學

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學科。形式文化 是指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絡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功能文化區 是該文化特徵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絡,從而確定其分布區範圍的文化區。鄉土文化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