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封建大一統時期秦漢

2022-10-18 07:33:18 字數 5176 閱讀 5000

●高考前瞻

1.命題趨勢

秦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乙個大一統時期,在中國古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秦是短暫而又建功立業較多的朝代;兩漢形成我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局面(如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這一時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之一,年年都有命題。

尤其是2023年文科綜合卷和廣東、河南歷史卷以及上海卷皆在此齣了大題。應引起注意的是過去複習用力較多的第二節「兩漢的統治」和第四節「兩漢時期的社會經濟」在新教學大綱中已將其列為閱讀內容。

2.複習策略

本單元在高考中的命題熱點,應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方面:秦漢時期**主義**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兩漢時期盛世局面的出現,東漢的外戚和宦官專權等。

(2)經濟方面:兩漢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等。

(3)民族關係和對外關係是本單元的熱點之一,特別是這一時期民族關係日漸融洽,對外交往積極,二者的相互滲透,形成秦漢時期民族關係的特色,尤其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4)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突出,特別是科技成就突出,居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應是高考命題的熱點。

(5)綜合性命題應是本單元的熱點,與其他單元和其他學科間的知識的綜合命題可能性極大。

●階段特徵

從西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步發展和首次出現大一統局面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有:

1.政治上:①封建**集權的政治體制確立並鞏固了下來,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郡縣制度不斷發展;②封建制度出現了一些問題:外戚和宦官問題、豪強地主問題;③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並不斷發展,國家的版圖大大開拓;④對外交往初步發展,是我國外交的開創時期。

「絲綢之路」開闢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東漢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來中國,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來。

2.經濟上:①基本特徵:封建經濟初步發展;②秦朝實現國家統一,統一度量衡、貨幣,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暴虐統治又破壞了生產力發展,兩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③經濟發展主要是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④對外**開始:

絲綢之路。

3.文化上:①秦漢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第乙個高峰,不僅對後世影響深遠,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了貢獻。②出現了許多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紙術的發明;③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

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④外來思想文化(佛教和與之相關的文學藝術)開始傳入中國;⑤與「君權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對,產生了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單元知識整合

一、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及統治政策的演變

1.國家制度和地方制度演變

從國家制度來看,秦始皇吸取周滅亡的經驗教訓,致力於加強**集權,強化皇權,從而建立了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統治制度——**主義**集權制度。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基礎上,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組成****,其中相權較重,可以轄制百官。到漢代,統治者雖然繼續採取**主義**集權制度,但開始有意削弱相權,加強皇帝的統治地位,與此同時,漢武帝時還實行比秦朝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雖然級別不同,但巡察時代表**,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這對維護**主義**集權起了重要的作用;再就是為適應**主義**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漢朝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察舉制。

從地方制度來看,秦吸收週亡的教訓,否定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而西漢初年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郡縣制,到西漢中期則從實踐中認識到分封制的弊端,實際上取消了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據則在刺史制度和察舉制推行後期變得十分嚴重。

2.統治政策的演變

秦主要以法家思想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強調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鎮壓,實行**。西漢初年,劉邦則推崇黃老思想,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文武兼用,安定了社會秩序,恢復了社會經濟。從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倡大一統,使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在尊儒的同時,漢武帝還崇尚法制,尊儒尚法成為他進行統治的指導思想。

秦漢時期在政治方面的乙個突出特點是統治階級在治理國家和鞏固統治方面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教訓,從而創立了我國封建社會以**主義**集權為主的一整套從**到地方的統治制度。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這些在當時無疑起到了統一國家,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作用。

二、秦漢時期封建經濟初步發展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貨幣,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鐵器和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方式開始傳到珠江流域,使全國形成了共同的經濟區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狀態,從而加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對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西漢建立者劉邦親歷秦末農民戰爭,面對漢初嚴重的社會問題,吸取秦亡教訓,採取「休養生息」政策,並被文帝、景帝繼承,使凋敝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漢武帝時,國力達到極盛。

東漢初期調整統治政策,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出現了「光武中興」。隨著豪強地主政治勢力的增長,出現了大地主田莊,豪強地主形成強大的經濟力量,地主割據勢力進一步得到發展,成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經濟基礎。

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初步發展的原因主要有:(1)國家的統一,包括各種制度的統一和實行(如秦統一度量衡、貨幣,推行編戶制度等)。(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政策,減輕剝削壓迫,與民休養。

(3)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的不斷革新和進步(如鐵器、牛耕的廣泛推廣、水利技術的發展、播種技術的提高),耕作、管理技術的進步(如代田法的推廣、水稻育秧移植技術的形成),農學研究的發展《範勝之書》、《四民月令》等農書的出現)。(4)統治階級重視農業生產,並注意採用和推廣先進生產技術。

(5)人民的辛勤勞作。(6)吸取前代的經驗教訓。

在總結歸納史實的基礎上,要弄清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發展的幾個特徵:(1)封建經濟初步發展,重心在黃河流域。(2)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得到新發展。

(3)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經濟交往日益密切。(4)開始出現以陸路「絲綢之路」為代表的對外**。

三、秦漢時期的民族關係和對外關係

1.民族關係

(1)與匈奴的關係:匈奴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興起蒙古高原一帶,過著游牧生活。戰國時期,匈奴逐漸強大起來,經常掠奪秦、趙、燕的人口和牲畜。

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統一了北方草原,占領河套地區,形成了強盛的奴隸制國家,我國北部第一次出現了農牧政權分立的局面,並時常發生兩種文明的碰撞。秦統一後,派蒙恬奪取河套,在那裡建城設縣,修築長城,保障了中原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西漢時隨著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變化,先後出現和親、兵戎相見(漢武帝時,對匈奴展開了長達十年的軍事**,其中,衛青、霍去病率兵與匈奴進行了三次大戰,匈奴受到重創,被迫遷徙漠北。

西漢在原匈奴聚居地河西走廊移民戍邊墾田,逐漸開發這一地區)與和睦相處(西元前33年,昭君出塞,密切了漢匈關係,40多年雙方和睦相處)的局面。東漢時匈奴**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歸附,北匈奴經常侵擾東漢。東漢**派竇固、竇憲先後大敗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對東漢北部邊境和西域的威脅。

秦漢時和匈奴之間時戰時和,是兄弟民族之間的內爭。他們與秦漢政權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

(2)與西域各族關係:西漢時,西域有馬孫、鄯善等36國,分布在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地區,被匈奴控制。兩漢時期,張騫和班超先後出使西域,溝通了西域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往來,密切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絡,促進了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和西域開發,豐富了西域和漢族人民的生活。

西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定西域都護,對西域實施有效管理,標誌西域開始正式歸屬**政權。

(3)與越族關係: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秦漢時,百越各部正式納入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體系中。

秦征服珠江流域後,在那裡設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並遷徙人口同越族雜居。中原的鐵器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越族地區,大大促進了當地生產的發展。漢武帝時,漢朝在南越設南海等九郡,進行有效的管轄。

(4)秦漢時期在蜀郡西南、西北廣大地區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和部落,總稱為西南夷。漢武帝時在西南夷地區設定了犍為等郡。東漢初,西南夷重新併入漢朝版圖。

秦漢時期的民族交往,特別是經濟文化交流有了重大發展,雖然時戰時和,但民族融合、民族友好始終是這一時期民族關係的主流。這一時期民族關係的形式主要有:戰爭、和親、大規模的遷徙、招撫、設定特別機構。

其主要特徵表現為:(1)南方地區得以開發並與中原地區融合加強;(2)西部的**和交流頻繁,這主要體現在兩漢與西域的關係上;(3)北方邊境戰爭不斷,主要發生在**政權與匈奴之間。

2.對外關係

兩漢時期、開展了積極對外交往,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圈開始走向世界遠及歐洲。漢朝與朝鮮、日本、越南交往頻繁,中國的鐵器、銅器等傳入朝鮮、日本、越南。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西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東漢甘英曾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者來東漢訪問,這是中國同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錄。「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係,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絡。

這一時期對外交往處於初始階段,主要同亞洲國家交往,同歐洲國家開始有直接交往,由於秦漢加中國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因此在中外交往中,中國主要是文化輸出。

四、秦漢時期的文化

秦漢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大發展時期。這種發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昇華,為後世封建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主要成就表現在:

1.突出的科學成就:天文曆法方面,東漢張衡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動儀。《周髀算經》最早引用了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九章算術》中許多重要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

出現了《傷寒雜病論》等大批醫著和張仲景、華倫等名揚千古的名醫。兩漢時,造紙術發明,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誌之一。

2.哲學與宗教發展:西漢時董仲舒的新儒學取得統治地位,東漢時唯物思想得以弘揚,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鬥爭尖銳。佛教傳入,中國土生的宗教道教產生,古代宗教的發展,基本形成新格局。

3.教育制度化:漢武帝時建立**太學和地方郡國學,確立了中國封建官學制度,私學普遍,出現了一批專門教材和教育家。

4.史學、文學、藝術的巨大成就:《史記》、《漢書》等是中國古代編寫史書的典範。賦和樂府詩成就突出。雕塑成就輝煌,繪畫藝術發達,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秦漢時期,我國封建文化大發展的原因有:國家的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發達,各民族間的聯絡加強,對外交往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思維拓展

1.從下列角度綜合教材知識:

①從多民族國家形成和初步發展,政治、經濟、民族關係、思想文化等方面把握秦漢時期歷史階段特點。②注意把握歷史現象間的內在聯絡和規律。例如秦**導致秦亡,西漢吸取秦亡教訓,西漢前期出現「文景之治」。

③將秦漢同有關朝代相比較,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及特點。

④注意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比較,以把握共性和個性,揭示規律。例如兩漢在民族關係方面處理的異同,揭示民族關係對政治統治產生的影響。

⑤秦漢文化現象豐富多彩,可以從不同的文化現象,說明共同的問題。

2.從下列角度拓展思維能力:

①運用哲學常識分析重要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運用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現象與本質評價秦亡漢興。

②通過政治理論觀點的運用,解釋經濟現象、民族關係和文化現象;

大一統的漢朝教學設計

設計學院 政史學院 班級 2012級歷史學班 姓名 朱慧 學號 201202110147 大一統的漢朝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一 教材內容 本課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章 統一國家的建立 中的第三課,該課向學生梳理了漢王朝興衰的基本脈絡。本課題由三目組成 第一目 文景之治 第二目 漢武帝...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導學案

例2 秦朝郡縣制度適應 集權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於 a郡縣官吏必須對上一級負責 b郡縣是地方行政管理機構 c郡縣官吏與皇帝是君與臣關係 d郡縣完全由 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襲 教師設問 主義 集權制度的特點是什麼?四 學生自測 1 秦朝建立的 制度的特點是 a 分權 b地主集權 c強化相權 d尊君抑...

垂直電商挑戰「大一統」模式

在網購市場的熱潮湧動下,越來越多的電子商務廠商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 一網統天下 京東 噹噹 凡客,莫不如此。然而,就在這些業界巨頭紛紛像 瘋狂的章魚 一樣把觸角伸向更多領域的同時,以母嬰產品起家 如今拓展到5大品類的紅孩子公司卻正在嘗試一條 自我裂變 的道路。2月底,紅孩子公司乙個全新的 將正式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