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概要

2022-10-18 02:51:09 字數 5080 閱讀 5545

一.孔子以詩教為核心的文學觀

(1)文學批評的標準:「思無邪」。

三字原出《詩經·魯頌·駉》,指牧馬人放牧時專心致志的神態。孔子借它來概括全部《詩經》的特徵。《論語·為政》: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是句首語氣詞,無實意。

無邪就是「雅正」。「思無邪」意在提倡一種「中和」之美。孔子讚美《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

(2)文學的社會作用:興觀群怨。

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觀群,可觀怨。」(《論語·陽貨》)。

興指「感髮意志」,具有藝術感染力。觀是「考見得失」,指詩的認識作用。群是指詩的團結作用。

怨是批文學作品干預現實、批評社會的作用。

(3)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文質彬彬,文質並重。

《論語·衛靈公》:「子曰:辭達而已矣。

」形式的目的是體現內容,不必過於華麗。《論語·雍也》:「子曰: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質並重。

二、莊子的文學觀

(1)文藝創作主體的審美態度:「心齋」、「坐忘」。

莊子文論的哲學基礎是「道」。「心齋」、「坐忘」是文藝創作主體實現和完成「道」的兩種方式。創作主體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擺脫功功利影響的經驗觀照就是「心齋」、「坐忘」。

文藝創作主體的審美態度必須達到物我兩忘、虛靜空靈的精神境界。「莊周夢蝶」即是物我兩忘的藝術境界。

(2)文藝創作客體的兩種互有關聯的審美風格:「自然」、「素樸」。

莊子認為,文藝創作應該順應、恪守自然本性,尋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藝創作的手段是為了取得素樸的效果,素樸美超過任何一種美的型別。莊子實際上把「自然」、「素樸」視為文藝創作客體所具備的最高審美風格。提倡天籟,反對東施效颦。

(3)文藝創作客體的審美形象:「得意」、「忘言」。

在「言不盡意」的基礎上,莊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觀點。莊子認為:「言」是「意」的基礎,「意」是「言」的指向,領悟到「意」就是超越於「言」。

由言意問題可以引申到文藝創作的形神問題,「得意」與「忘言」是藝術形象審美特性的兩個質的規定,它要求藝術形象必須是具象與抽象、確證性與模糊性的統一。莊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審美創造,以期達到「荒唐之言」與無形之道妙契無痕、自然彌合的藝術境界。

三、《毛詩序》的詩歌理論。

(1)《毛詩序》是我國古代詩論的第一篇專論。相傳是漢人毛萇所撰《毛詩故訓傳》在首篇國風《關雎》題下的一篇序言,它不僅說明了《關雎》一篇的創作主旨,而且總論詩歌理論,提出了文學上的許多根本問題,故亦稱《詩大序》。

(2)指出詩的核心在於言志抒情。《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3)論述詩歌的社會作用。在理論上明確了詩歌創作為政治服務的兩種形式:「上以風化下」和「下以風刺上」。

《毛詩序》偏重「上以風化下」的教化作用,並把文藝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藝的根本目的。

(4)總結了詩歌的體裁和表現手法,提出「六義」說。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認為,風雅頌是詩歌的體裁,賦比興是詩歌的表現手法。此說對後世影響深遠。

賦比興手法,成為我國詩歌的基本表現手法,成為古代進行詩歌創作和批評的重要準則。朱熹認為,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四、司馬遷「發憤著書」說。

(1)此說是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發憤著書的意思是說:文學史上許多有生命力和審美價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寫強烈情感與深廣憂思的產物。

(3)此說實際上要求作家直面慘淡的人生,抒寫對現實的不平與憂憤,把著書立說、文學創作當作實現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現的重要途徑。體現了強烈的對現實的批判精神。

(4)此說以歷史經驗為基礎,本之於屈原,又加上了司馬遷本人的切身體驗,揭示了文學創作的一條重要規律。並對後世的文學理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五、《典論·**》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學理論?

(1)《典論·**》被稱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論專篇。

(2)**學的價值和作用。指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強調「立言」的重要性。

(3)論作家氣質、個性與風格的關係。提出「文氣說」,認為「文以氣為主」。「氣」既作家的氣質,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風格。由於作家的氣質和才性不同,從而構成了不同的作品風格。

(3)文體論和文學批評論。提出文章「本同而末異」的觀點。把文體分為四科八體,認為不同文體各有其不同風格。

提出了「詩賦欲麗」的主張,體現了對文學特點的認識的提高,也是魏晉文學觀念的時代特點的反映。

(4)曹丕把品人與評文結合起來,批評了「文人相輕」的不良傾向,對建安七子進行了客觀評價。

六、陸機《文賦》的主要內容。

(1)陸機《文賦》是我國第一篇討**學創作全過程的專論。

(2)《文賦》論述了文學創作各個方面的問題,論述的中心是:意與物的關係;藝術想象的重要性;強調創作靈感在藝術構思中的作用;從理論上提出創新,反對抄襲;論述了文學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論述了自然景物之多變與文體多樣性的關係;分析了文學創作中應注意的問題和常犯的幾種毛病。

(3)陸機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詩緣情」是從詩歌內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強調詩歌的抒情性。「綺靡」則是從詩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說明他既重視文學的內容,也重視文學的形式。陸機強調文學的情感特徵,這比「詩言志」更符合詩歌的本質特點。

七、《文心雕龍》「文之樞紐」包含哪五篇?其間的關係怎樣?

(1)「樞紐」即理論總綱的意思,是劉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五篇。

(2)《原道》是理論體系的構建從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發;《徵聖》是因為聖人體道並因道垂文;《宗經》以儒家經典作為作文之法則;《正緯》是斟酌參考緯書中有益於文章的部分;《辨騷》是以楚辭作為新變的榜樣。這五篇的實質是對文學的本原和發展的歸結和概括。

(3)「樞紐」五篇是乙個整體,有其內在的聯絡。它從原道出發,經徵聖、宗經而繼續發展。一方面,文學從遠古的質樸到商周時期出現五經,標誌著文學從體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備,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另一方面,文學的發展是不會停息的,而且會出現一些弊端,所以從理論上說,應該做到「執正馭奇」,從不合經典的有關著作中吸取有利於文學創作的東西。

(4)劉勰「樞紐」中表現出來的文學思想是以儒家為主,但也相當重視文學藝術美的自身屬性。

八、簡述劉勰文體論的主要內容。

(1)《文心雕龍》有20篇專**體,涉及文體34種,把當時出現的文體都論及了。

(2)劉勰把所有文體分為「文」與「筆」兩類。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學性較強的文體;筆是指學術性較強而又不重音韻文采的作品。體現了當時對文字作品文學性和非文學性的區分。

(3)文體論部分的具體寫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釋名以彰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的體例進行。具體地說,即敘述文體的源流演變,解釋文體名稱的內涵,選出某一文體的代表性作品,總結某一文體的寫作要求。四者結合,形成了文體論史、論、評三者合一的寫作特色。

(4)劉勰的文體論全面總結了歷代各種文體的寫作經驗,是劉勰全部文學理論的基石。

九、劉勰創作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以「情」與「採」(即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為主線,論及藝術構思、風格的形成、風骨的鑄造、作品的篇章結構、熔意裁辭以及表現手法與技巧、繼承與革新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1)「情」與「採」的關係即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這是貫穿整個《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紅線。劉勰並專列《情采》一篇來作集中論述。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內容,採主要作品的藝術形式,情與採有時也用「文」與「質」的概念來代表。

情與採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形式離不開內容,另一方面內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現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廢。基於這樣的認識,劉勰要求寫作文章要以「述志為本」,應該「為情而造文」,而反對「為文而造情」。劉勰批評齊梁文風的浮豔,也是從這一理論出發的。

(2)劉勰藝術想象論的主要內容。劉勰的《神思》篇位列創作論之首,是論藝術想象的專篇。本篇集中論述了心與物、情與景、意與辭,即物、情、辭三者的關係。

這三者關係貫穿整個創作過程,是劉勰創作論的核心,故也是其創作論的總綱。劉勰認為藝術想象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始終不離感性的特點,它受到感情和語言的制約。想象力的培養既虛靜的精神境界,也需要通過積累學問、增長才幹、深入觀察事物、增強駕馭語言的能力,來提高想象力。

想象活動處於高潮的特點有三:突發性,興奮性,暫時性。想象活動遵循思——意——辭的規律進行。

劉勰也論述了想象力的遲速及其能動作用問題,這與作者稟賦的各不相同有關,但都可以寫出佳作。

(3)劉勰風格論的專篇是《體性》篇,專論風格形成的主觀因素。體指體貌、風格,性指作家的才性。劉勰認為文學作品是作家才性的表現,因此必然顯示作家的個性。

作家的才性包含才、氣、學、習四個方面,四者的不同決定了作家創作個性的不同。其中才、氣是先天的稟賦,學、習是後天的努力。可見劉勰認為風格的形成是先天稟賦和後天努力的結合所致。

劉勰認為風格千差萬別,但可以歸納為八種型別: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輕靡、新奇。八類又可分為互相對應的四組:

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包含了一定的辯證法因素。文學的基本風格雖只有這八類,但作家可以根據個人的特點吸收、融匯諸家之長,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劉勰另有《定勢》篇,是著重論述風格形成的客觀因素,《時序》篇則論述了時代風格,文體論各篇也論述了各種文體的特殊風格。綜合來說,劉勰《文心雕龍》建立了相當完備而豐富的風格學理論。

(4)風骨論。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論特有的範疇,劉勰《文心雕龍》設有《風骨》專篇。)風骨一詞原用於品鑑人物,後移於畫論和文論。

關於劉勰所說風骨的含義,歷來說法不一,但主要有兩說:一是黃侃的「風即文意,骨即文辭」說,一是劉永濟的風即情志,骨即事義之說。而現在一般認為,風即情志,骨則是指事義充實、條理連貫、文辭精煉三者結合後形成的一種有力的氣勢和邏輯力量。

劉勰風骨論的實質是強調風骨與辭采並重,提倡「文明以健」、「風清骨峻」即剛健有力的文風。他的目的是反對齊梁的浮靡文風,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劉勰風骨論既是對建安文學特點的理論概括和總結,也對後代文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通變論。通變說是《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支柱之一。通指會通,變指適變。

通變說**的是文學發展中繼承與革新問題。劉勰有《通變》篇專門**這一問題。劉勰認為文體的名稱和寫作原則是相對穩定的,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繼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體對文辭運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學的會通也是永無止境的。

文學也正是在這種會通中具有了永恆的生命力。《通變》篇總結了從遠古到劉宋的文學演變趨勢,認為從「質」到「麗」到「訛」,偏離了正確的文學傳統。他要求文學創作在「宗經」的基礎上回到文質相稱、銜華佩實的正道上來。

劉勰的通變說既非簡單地追求新變,也非盲目地追求復古,而是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它對於糾正齊梁文風,指明文學正確的發展方向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名詞解釋

博用能通 王充認為不能以讀書多少為標準評價作者高下,而應該看他是否 博用能過 獨依詩人之義而作 離騷 王逸論屈原作品產生,是獨依詩人之義而作。文以氣為主 曹丕文學理論的核心。氣 在他的額 典論.中主要指的是作家的個性素質,本性。曹丕認為由於作家主觀個性素質不同,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這種風格是不容...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綜合練習題

回答出是什麼人在什麼書裡提出的,內涵是什麼,影響有什麼等等,如果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就可以不寫。至於問答題,我提供的僅僅是提示,真正答題還要靠大家自己去發揮 聯絡 拓展 深入。第一講先秦 一 填空題 1 孔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文藝觀主要見諸於由他的 及再傳 關於記錄他言行的著作 論語 2 ...

漫談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的學習方法

電大文法部韓傳達 2004年09月21日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 是一門理論課,不是一門知識課,要求掌握的不是文論作品的文字 詞彙知識,也不是要求掌握選讀作品語言 寫作技巧和修辭方式,而是對作品本身所宣揚 主張,甚至所蘊涵 暗示的文學批評理論的領會和領悟。這門課程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它的不同的學習方法。總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