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綜合練習題

2023-02-05 01:33:02 字數 4522 閱讀 4958

回答出是什麼人在什麼書裡提出的,內涵是什麼,影響有什麼等等,如果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就可以不寫。至於問答題,我提供的僅僅是提示,真正答題還要靠大家自己去發揮、聯絡、拓展、深入。

第一講先秦

一、填空題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文藝觀主要見諸於由他的**及再傳**關於記錄他言行的著作《 論語 》。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藝觀,大體上表現在以「詩教」為核心的文藝觀及其對《詩經》的批評。

3、《論語·為政》篇記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 。」這就確立了儒家文藝批評的標準。

4、《論語·陽貨》篇記孔子說:「《詩》可以興 ,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關於「文」和「質」的論述,後來被運用到文學創作中,成為要求文學作品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基本理論,並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發展中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

6、教材認為:孟子對儒家文藝思想發展的突出貢獻在於:其"與民同樂"的文藝美學思想,以及「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的文學批評方**。

7.教材指出:孟子認為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養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質,然後才可能寫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對後世文學批評影響較大的「知言養氣」說。

8.孟子在《公孫丑上》中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9.孟子的「知言養氣」說被後人在文論中廣泛運用,形成了中國文論史上以氣**的悠久傳統。

10.孟子在《萬章上》中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 ,是為得之。」

11.孟子在《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莊子》祟尚自然 、反對人為 ,是其文藝美學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藝術創造上達到理想的境界,《莊子》認為創作主體必須進入「 虛靜 」的精神狀態。

14.《莊子·外物》篇中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說,恰恰道出了文學創作中言、意關係的奧秘,此對後代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產生了巨大影響。

15.《莊子》的「得意忘言」說,對後代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魏晉以後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傳統,並且為意境說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名詞解釋題

1.(孔子的)「思無邪」說

《論語·為政》篇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提出了"思無邪"說。"思無邪"的批評標準從藝術上說,就是提倡一種"中和"之美。《詩》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僅關涉內容(歌詞),而且與**有緊密的關係。

因此,從**上講,"思無邪"就是提倡**的樂曲,要中正平和,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從文學作品上講,則要求作品從思想內容到語言,都不要過分激烈,應當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過於直露。

2.(孔子的)「興觀群怨」說

"興、觀、群、怨"說是孔子在《論語·陽貨》裡裡提出來的,文中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用現代的話簡單地說。

興,就是說詩歌有感髮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聯想;觀,就是說詩歌可以起到觀察社會現實的作用,能看到世風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說詩歌可以使人們交流感情,達到和諧,起到團結人的作用;怨,就是說詩歌可以干預現實,批判黑暗的社會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後世文學批評的乙個標準,影響了我國文學中現實主義傳統的形成。

3.(孔子的)「辭達」說與「文質」說

孔子說的「辭達而已矣」,從字面上說,當是說,寫文章只要文辭能表達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離開內容去追求形式的華麗。但並不是說文學作品不要文飾,孔子還說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可以說明孔子認為一定的文飾還是必要的,其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內容,並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主張文采和內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問題,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問題之一,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說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都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孟子在《孟子·萬章上》中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說。所謂"以意逆志",就是說說詩者(即讀者)要根據自己的歷練、思想意志,去體驗、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於詞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這種方法解說《詩》中的一些作品,比較接近於還了它們作為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比較客觀實在的批評原則。

後世大量的詩話詞話大抵是在此原則下展開文學批評和記錄讀後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論世」說

"知人論世"說是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提出來的說法:"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說,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應該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與作者為友,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知人論世"說 "以意逆志"說都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

孟子以這種方法解說《詩》中的一些作品,比較接近於還了它們作為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比較客觀實在的批評原則。後世大量的詩話詞話大抵是在此原則下展開文學批評和記錄讀後感想的。

6. (孟子的)「養氣」說

孟子在《孟子·公孫丑上》中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提出了"知言養氣"說。

孟子認為,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養成"浩然之氣",才能寫出美而正的言辭。這裡的"養氣"當是指培養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養氣"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寫出好作品。

這種思想影響到文學創作,就特別強調乙個作家要從人格修養入手,培養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養氣"說的"氣"抓住了人的內在最本質的蘊涵,因而被後人廣泛地引入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形成了中國古代文論史上以氣**的悠久傳統,並引導作家從"養氣"入手去指導創作,其影響都是積極的。

7. (莊子的)「虛靜」和「物化」說

"虛靜",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說法,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 "虛靜"的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莊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的"坐忘"就是 "虛靜",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莊子認為虛靜必須在"絕學棄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藝術創造力才最為旺盛,才能創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莊子的"虛靜"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世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莊子的"虛靜"說的影響。

莊子的"物化"說是與他的"虛靜"說聯絡的。莊子認為 "虛靜" 是認識"道"的途徑和方法,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從創作主體來說,必須具備"虛靜"的精神狀態,這是能否創作合乎天然的藝術之關鍵。

而從創作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來說。必須要達到"物化"的狀態。什麼是"物化"呢?

在莊子看來,進入虛靜狀態之後,人拋棄了一切干擾和心理負擔,就會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覺器官的束縛和侷限,而達到認識上的"大明"。作為創作者來說,主體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體的"自然"(天)和客體的"自然"(天)合而為一,這就是進入了"物化"的境界,這就叫做"以天合天"。處在這樣狀態下的創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8. (莊子的)和「得意忘言」說

"得意忘言"是莊子對言義(即語言與思維)關係的看法。《莊子·外物》篇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謂"得意忘言"說。在莊子看來,言是不能完全表達意思的,即言不盡意。他說:

"語之所貴者,意也。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天道》)莊子強調語言文字的侷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複雜的思維內容充分地表達出來,這種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認識實踐的實際情況,但也有明星的侷限性。

不過莊子的以言不盡意為根據的"得意忘言"說對文藝創作卻影響深遠。文學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總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莊子的"得意忘言"說,恰恰道出了文學創作中言、意關係的奧秘。這對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在魏晉以後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注重"意在言外"的傳統,並且為意境說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單項選擇題

1.教材認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藝觀,大體上表述在以( b )。

a.「思無邪」為核心的文藝批評標準;

b.「詩教」為核心的文藝觀及其對《詩經》的批評

c.「興觀群怨」為核心的批評觀

d.「盡善盡美」為核心的美學觀

2.孔子「詩可以興」中的「興」,朱熹解釋為( c )。

a.「和而不流」

b.「引譬連類」

c.「感髮志意」和「托物興辭」

d.「考見得失」

3.《論語·八佾》記孔子說:《韶》樂是( b )。

a.「盡善矣,末盡美也」 b.「盡美矣.又盡善也」

c.「未盡美也,亦未盡善也」 d.「盡美矣,未盡善也」

4.「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

a.「樂而不淫,哀而不傷b.「可以興、觀、群、怨」

c.「思無邪d.「辭達而已矣」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名詞解釋

博用能通 王充認為不能以讀書多少為標準評價作者高下,而應該看他是否 博用能過 獨依詩人之義而作 離騷 王逸論屈原作品產生,是獨依詩人之義而作。文以氣為主 曹丕文學理論的核心。氣 在他的額 典論.中主要指的是作家的個性素質,本性。曹丕認為由於作家主觀個性素質不同,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這種風格是不容...

中國古代文論概要

一 孔子以詩教為核心的文學觀 1 文學批評的標準 思無邪 三字原出 詩經 魯頌 駉 指牧馬人放牧時專心致志的神態。孔子借它來概括全部 詩經 的特徵。論語 為政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思是句首語氣詞,無實意。無邪就是 雅正 思無邪 意在提倡一種 中和 之美。孔子讚美 關雎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漫談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的學習方法

電大文法部韓傳達 2004年09月21日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 是一門理論課,不是一門知識課,要求掌握的不是文論作品的文字 詞彙知識,也不是要求掌握選讀作品語言 寫作技巧和修辭方式,而是對作品本身所宣揚 主張,甚至所蘊涵 暗示的文學批評理論的領會和領悟。這門課程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它的不同的學習方法。總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