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科書中「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地域結構」的概念

2023-02-05 01:33:05 字數 3114 閱讀 3292

林培英(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100048)

摘要在高中地理必修二的教科書中,一些人文地理學的概念或提法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有不同的呈現形式,甚至有不同的意義,「城市的空間結構」就是其中的乙個內容。本文試圖從內容分析的角度對其中產生差異的地方進行辨析,以便教師能夠清楚這些差別是如何形成的。

關鍵詞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地域結構概念辨析

一、「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地域結構」概念辨析

「城市空間結構」的概念是課程改革前高中地理必修課教學大綱中沒有要求的內容,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城市的地域結構」。《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中對「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地域結構」的學習要求是分開表述的。關於城市的空間結構,《課標》的要求是:

「運用例項,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的原因。」關於城市的地域結構,《課標》的要求是:「聯絡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其重點在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從《課標》的要求看,有關「城市空間結構」這一標準主要涉及城市內部功能區之間的空間聯絡,有關「城市地域結構」的標準主要涉及乙個區域內不同規模城市之間的關係。在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有的版本迴避了這兩個概念,有的將「城市的地域結構」等同於「城市的空間結構」,這是因為即使在學術界,不同的學者對這兩個概念也有不同的定義和認識。

在查閱多種人文地理學者的著作後,我們將這些學者對「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地域結構」兩個概念的使用梳理如下:

第一類是用「城市地域結構」描述城市內部各部分之間的空間關係,但沒有同時使用「城市空間結構」的概念,即沒有將這兩個概念成對使用。在王恩湧、陳慧琳、張小林等人的著作中,均是如此用法。例如,陳慧琳主編的《人文地理學》中,明確使用了「地域結構」的概念,其定義為:

「城市地域結構是指在城市地域內部,各種不同的功能在空間上的有機聯絡,共同構建的城市整體。」但該書並沒有同時把某一區域內的城市體系定義為「城市的空間結構」。張小林等人編寫的《人文地理學導論》認為,城市具有內部功能和外部功能,「相應形成了內部和外部兩種空間相互作用和空間結構,前者是城市各組成要素相互作用和制約在城市地域範圍內的空間表現,稱為城市地域結構;後者是指城市(點)之間以及城市與區域(面)之間的有機組合,形成一定區域內的城市體系」。

該書在用「城市地域結構」描述城市內部的空間關係的同時,也沒有將「城市空間結構」專門用於城市體系的定義。

第二類是明確將「城市地域結構」用於描述區域內城市之間的關係,「城市空間結構」用於描述城市內部的結構。例如,蔡建明等人所著《現代地理科學》一書,就明確使用了「地域結構」和「空間結構」這兩個名詞來描述城市景觀,同時將「地域結構」用於分析城市體系。該書第十章第四節「城市景觀的地域結構與差異」實際上是用中心地思想分析乙個區域內有不同職能城市的現象。

第十四章「空間結構的理想、現實與未來」涉及的則是城市內部的布局。顧朝林等人編寫的《中國城市地理》是在講中國城市體系時使用「地域空間結構」一詞的,而在分析城市內部結構時使用的是「空間結構」。江曼琦著的《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經濟分析》一書專門研究城市空間結構問題,在「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內涵與特徵」一章中,作者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定義為:

「這些差別使不同的經濟活動佔據城市內不同的空間,在城市地域內部出現不同的組合格局,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這就是城市空間結構。」同時強調:「儘管城市內部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結構,如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人口結構、勞動結構、空間結構,但空間結構是城市各種結構圖譜中的基礎結構。

」不過,作者也引用了崔功豪等人的觀點,認為城市空間結構是有層次性的,可以劃分為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和外部空間結構。「城市內部結構指城市內部的土地利用形式和城市功能區的結構與組合,城市外部結構是作為乙個整體的城市的組合形態。」 因為作者只研究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所以書中沒有涉及城市體系問題,也沒有出現過「城市地域結構」一詞。

在周偉林、嚴冀等人編寫的《城市經濟學》中,「空間結構」一詞也主要針對城市內部土地的分類和相應的理論,書中沒有用「地域結構」來描述城市內部的空間分布狀況。

第三類是將兩個概念混用或沒有作為專有名詞。不少學者是將「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地域結構」作為相同概念使用,或交叉使用,或沒有作為專有名詞使用。例如,在許學強等人編著的《城市地理學》一書中,多次使用「空間」和「地域」的詞彙,但是在「空間」和「地域」的一般意義上使用這兩個詞彙的,沒有出現「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地域結構」這樣的專有名詞。

在闡述城市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時,作者將「空間」和「地域」的概念同時用在描述城市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上,認為:城市地理學研究的重心「是從區域和城市兩種地域系統中考察城市空間組織——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組織」。在分析乙個區域內城市之間的關係時,作者使用的是「城市空間分布體系」;在其中的「城市經濟區」部分,作者描述我國的城市經濟區時把它稱為「城市地域綜合體」,認為它是「一種綜合性的城市地域的空間組織形式」。

這裡使用了「地域」一詞來描述一組城市的範圍,但始終沒有出現「地域結構」的概念。在分析城市內部的土地利用時,作者使用了「城市形態和空間結構」的提法,但也不是特意為之,因為在後面的一章中,作者寫道:「傳統的城市地理學在研究城市空間結構或地域結構時,著重點是城市形態和土地利用,或稱功能分割槽」,同時使用了「空間結構」和「地域結構」。

可見在該書中,「空間結構」和「地域結構」均不是專有名詞。這本書出版幾年以後,作者之一周一星等人又為中學地理教師編寫了一本《城市與城市地理》。在這本書中,「空間結構」和「地域結構」均被用在對城市內部的分析中。

該書的第八章為「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下面的文字將這個題目的研究內容解釋為「城市形態和地域結構」;其中第三節的題目則為「城市地域空間結構模式」,把兩個概念合二為一。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不同學者對一些地理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或使用不同的概念是正常的現象。教科書編者在編寫教科書時一般會選擇自己認可的說法,因此,四本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2》在處理這兩個概念時就出現了差別。表1是四本教科書該項內容處理的比較。

表1四本教科書對課程標準「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地域結構」內容的處理

從表1可以看出,對於「城市空間結構」描述的是城市內部土地利用和功能區聯絡等現象,四本教科書均是認同的。差別主要出現在對「地域結構」的處理上。有兩本教科書明確寫明「城市空間結構」等同於「城市地域結構」,另外兩本教科書沒有提及「城市地域結構」的概念。

分析課程標準的結構和要求,這兩條標準應該是針對兩點不同的知識內容,而不是同乙個知識內容的兩條不同的要求。如果前一條標準要求學習的是有關城市內部區域空間關係的內容,後一條標準應該是有關特定區域內不同城市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城市等級和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差異等內容。如何處理在學術界存在不同說法的地理知識,是以後課程標準制定和修訂時應給與特別注意的地方。

參考文獻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教學設計新人教版必修

第 1 課時 課題 書法 寫字基本知識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 初步掌握書寫的姿勢,了解鋼筆書寫的特點。2 了解我國書法發展的歷史。3 掌握基本筆畫的書寫特點。重點 基本筆畫的書寫。難點 運筆的技法。教學過程 一 了解書法的發展史及字型的分類 1 介紹我國書法的發展的歷史。2 介紹基本書體 顏 ...

2019高考地理《城市的空間結構》導學案

考綱解讀 1.城市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2014高考 1.2014 全國卷 圖3中甲地所在的國家,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財政收入主要 於貨物過境和港口服務業。據此完成9 11題。圖39 該國農業生產緊缺的自然資源是 a 土地資源 b 水資源 c 生物資源 d 太陽能資源 ...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單元城市空間結構知識點

第二章城市空間結構 第一節城市區位分析 概況 1概念 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會 經濟 文化中心。2 特點 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 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交通運輸和資訊交流相對發達。一城市區位分析 區位是指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關係。a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