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單元城市空間結構知識點

2023-02-01 21:36:03 字數 3562 閱讀 8656

第二章城市空間結構

第一節城市區位分析

概況:1概念: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

2 特點: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交通運輸和資訊交流相對發達。

一城市區位分析

區位是指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關係。

a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周圍的山脈、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間關係。

b城市的區位因素主要是指:位置、分布

c影響城市的因素主要分為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河流等)和社會經濟因素(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等)

區位(一)自然地理區位(相對穩定)

(二)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交通運輸、礦產資源、旅遊資源、商業**等

1 交通城市區位

城市分布的趨勢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沿江、沿海、沿鐵路幹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

我國南方城市多在河流匯合處;北方城市多在大道匯合處

乙個地區主要交通線發生變化,會給該地區城市分布及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

2、政治與城市區位

城市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作為政治、經濟中心,有的城市職能為政治中心,自古到今,政治作為影響城市區位乙個重要的因素。

古希臘——雅典;古羅馬——羅馬;古都——西安、洛陽、杭州

3軍事、宗教與城市區位

沙地阿拉伯——麥加、麥地那;梵蒂岡;我國拉薩

4、科學技術和旅遊與城市區位

因旅遊活動而興起的城市。科學技術、旅遊是影響現代城市區位的重要因素。

5、自然資源與城市區位

政治文化地理區位:國家政策、外交、宗教、軍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區位因素的變化

軍事、宗教等對於現代城市區位的影響很弱;

交通、自然資源自古至今一直對城市區位產生巨大影響

(三)城市的空間分布特點:

1人口密集地區城鎮數量多,在**、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城鎮較多,河流交匯處或大的河流入海處,往往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3在陸上交通運輸樞紐處,往往會形成較大的城市;

4在歷史文化勝地、著名旅遊勝地、大規模的商品集散地和邊境口岸可能形成較大的城市。

(四)城市的區位選擇考慮因素

地質(避開災害多發區,考慮地基承載力);地形(平原);河流(碼頭建在河的凹岸處);注意環境保護。

(五)城市地域形態

集中式(便於集中設定較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組團式(用地分散,交通聯絡不方便,投資較大)條帶式,放射式。

二城市的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住宅用地、**機關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業用地、農業用地、休憩和綠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割槽:

功能分割槽: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中心商務區的特點:建築高大密集、經濟活動最為頻繁、內部分割槽明顯、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交通通達度高職能:商務樞紐職能、交通中心職能、房地產開發職能、旅遊職能。

其他功能區:由市政與公共服務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遊覽區、城市綠化區、特殊功能區等。

一般來說,大城市功能分割槽複雜,小城鎮功能分割槽相對簡單。

影響城市功能分割槽的主要因素:影響城市功能分割槽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

4西方城市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四中心地理論:

1中心地理論:是研究城市空間組織和功能布局的一種城市區位理論。中心地理論提出了關於中心地、服務範圍、門檻人口等概念。

2規律:

a.城鎮是周圍鄉村的中心地;

b.最便於提供貨物和服務的地點,應位於區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務範圍表現為以中心地為核心的正六邊形;

c.高階中心地門檻高,服務範圍大,彼此相距遠,數目少;低階中心地門檻低,服務範圍小,彼此距離近,數目多;

d.高階中心地包容低階中心地,同一級別則相互排斥,從而構成層次分明的空間網路系統。

3城市等級與服務範圍的關係

城市等級低,服務種類少,服務範圍比較小;城市等級高,服務種類多,服務範圍比較大。

第二節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一城市化

1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和必然結果。

2 城市化的三大標誌:城市人口比重持續上公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或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公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比。

二城市化動力機制:

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導力量,第三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城市化。

三城市化的特點:

1發達國家:a城市化起步早,b城市化水平高,c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

20世紀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達到70%,許多國家已經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區出現衰落現象;部分商業和製造業向邊緣區遷移,形成較多的衛星城和工業區;出現城市群或城市帶。

逆城市化階段表現: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趨於惡化、地價房祖昂貴、就業困難、社會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環境良好、房租地價便宜,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的郊區或衛星城遷移。

2發展中國家: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較低;

由於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城市發展不合理。一部分國家出現了「虛假城市化」的特點,即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水平,城市總體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現了「滯後城市化」,即城市化程序顯著落後於相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程序,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國。

第三節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 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來的生態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

(1)改變下墊面性質,產生城市熱島效應,還影響周圍地區的自然環境

(2)破壞原有的河網系統,使城市水系紊亂,河道水質惡化;

(3)城市的生產生活汙染干擾和破壞了地區環境生態;

(4)城市帶動區域發展,對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產生廣泛影響

2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

(1)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產生功能分割槽

(2)改變居民的就業方式,區域產業以非農業活動為主體,傳統農業社會演化為工業社會;

(3)原先的鄉村景觀成為城市景觀

(4)使人口和產業活動由分散到集聚,經濟開發和資訊交流大幅度加強5)影響和改變地方文化,促使現代文明向傳統文化的滲透,強化當地與外界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3、城市化過程**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原因: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

問題:交通擁擠;環境汙染嚴重,環境質量下降;地價房租昂貴,居住條件差;失業人口增多;社會秩序混亂。

措施:建立衛星城鎮,開發新區;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治理環境汙染,擴大綠化面積。

4我國城市發展趨勢

(1)城市經濟逐步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2)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構建和諧人居環境

(3)控制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治理各種「城市病」

(4)運用資訊化手段提公升城市現代水平

(5)有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或小城鎮

(6)大型中心城市,增強其輻射帶動功能

必修3第二單元

必修3第二單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5課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一 人是萬物的尺度 1 背景 1 西元前5世紀,雅典等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2 雅典成為希臘政治 文化中心 3 人的作用日益突出 2 智者學派 主要觀點 1 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索主題,研究人類,反思人類自己 2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1.歸納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 2 人口老齡化 指總人口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到10 或者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達7 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3.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 4 ...

必修一第二單元單詞

必修一第二單元單詞短語句子背誦 1.地鐵2.電梯3.汽油 4.官方的5.航海6.征服 7.本國的8.公寓9.實際上 10.逐漸的12.詞彙13.拼寫 14.後者15.流利的16.頻繁的 17.使用18.命令19.請求 20.詞語21.辨認出22.閃電 23.直接24.計程車 短語1.因為,由於2.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