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識點總結

2022-11-17 22:51:04 字數 5740 閱讀 5816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的數量受生物學規律的制約和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口增長的快慢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3、人口增長模式

4、人口問題

(1)老齡化問題:勞動力短缺,社會負擔加重。 措施:鼓勵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長過快問題:給資源環境帶來巨大壓力,醫療衛生、教育就業、住房交通困難

措施:計畫生育,發展生產力,轉變生育觀念

第二節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土地、礦產資源、森林、淡水。

2、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自然資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4、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第三節人口遷移(人口機械增長影響特定地區人口數量,對全球總人口無影響)

1、人口遷移的判斷(三要素):空間位移;變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遷移的型別

按遷移的空間範圍: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按遷移方向:從農村→農村;從農村→城市(城市化、主要型別);從城市→城市;

從城市→農村(逆城市化)

3、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對人口遷出地:利,加強與外界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聯絡,緩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利,勞動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弊,增加生態環境的壓力、公共設施負擔和城市管理難度

4、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氣候,土壤,水源,地形,資源,自然災害

經濟(越來越重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訊發展

政治:國家政策,戰爭,政治中心變更

社會: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

5、我國的人口遷移

第二章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城市空間結構

1、城市區位因素

自然地理區位:(1)地形:平原,高原(熱帶濕潤地區),谷地(山區)

2)氣候:氣溫降水適中的中低緯地帶

3)河流:提供水源,運輸,軍事防衛

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①河流凹岸 ②河流入海口(上海、廣州)

幹支流交匯(重慶宜賓武漢九江)④航運起點(贛州)

山前平原、綠洲

經濟地理區位:(1)交通條件:臨近港口或邊境形成口岸城市(青島大連香港);

公路鐵路樞紐或沿線(石家莊鄭州株洲寶雞蚌埠懷化)火車拉來的城市

2)礦產資源:工礦城市大慶攀枝花大同

政治文化地理區位:(1)歷史繼承性:古都(2)國家政策:深圳

3)宗教:拉薩麥加耶路撒冷梵蒂岡

4)旅遊:黃山 (5)科技:矽谷日本筑波

2、城市功能分割槽——相同的城市用地型別發生集聚

(1)影響因素: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

交通運輸狀況行政因素社會因素(宗教社會地位)

(2)①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點狀或條狀,人口晝夜差別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以高層為主,交通運輸便捷,零售商業十分發達

②工業區:向城市邊緣移動,沿交通幹線分布,河流下游,盛行風下風向

③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高階住宅區:城市外緣,與文化區聯絡,地勢較高,環境良好

低階住宅區:內城、工業區附近

(3)影響地租水平的因素

距市中心遠近,交通便捷程度

3、中心地理論:中心地服務範圍呈正六邊形,同級中心地服務範圍彼此獨立排斥,不同級別中心地服務範圍相互巢狀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範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範圍大.

城市等級越大,數目越少,服務範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級別越高。

第二節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1、城市化的標誌:城市人口佔總人口比重上公升(首要標誌)。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

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2、動力機制:社會經濟的發展

3、特點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75% 以上),近期速度慢,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中心城區居住環境惡化以及鄉村地區和

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40% 左右),發展速度快。

問題:虛假城市化(拉美國家),滯後城市化(印度)。

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區化)——再城市化

3、城市化的影響

(1)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氣候: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大氣汙染嚴重

水文: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範圍和深度增大;破壞河網系統,排水不暢,地面積水;

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汙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汙染和富營養化。

(2)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

農業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鄉村景觀轉化為城市景觀,改變地方文化。

4、城市環境問題

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地價房租高昂,就業困難,社會不安定等。

措施:合理規劃道路,發展公共運輸,使用清潔能源,建設衛星城等。

第三章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絡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型別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充套件.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型別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公尺(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區位條件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形成原因小農經營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機械化水平低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科技水平低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閒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藥會使農產品遭到汙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範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資訊通訊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型別

工業型別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1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產生機制: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棄物和有害物,超過環境自淨能力,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2、環境問題型別

3、環境汙染

(1)大氣汙染:

①常見的大氣汙染物有二氧化硫、硫化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②主要是由燃燒煤和石油類物質產生,

③危害通常表現為:影響人類和動物健康,危害植被,腐蝕材料,影響氣候,降低能見度,引發溫

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和酸雨。

★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

成因:溫室氣體co2、ch4、n2o、o3的增多。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特別是熱帶雨林)。

影響: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公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鹼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縮小。

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適合農作物生長。

海水酸化,珊瑚礁死亡,破壞海洋生態多樣性。

★酸雨(霧、雪)成因:燃燒礦石燃料,排放so2、no等酸性氣體。

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響水生物生長,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

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蹟,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臭氧層破壞成因:使用冰箱、空調等製冷裝置排放氟氯氫

★光化學煙霧成因:汽車尾氣(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線作用下產生光化學反應,

在逆溫的大氣條件下及不易擴散的盆地形成

(2)水汙染:工業廢水,農業汙水(農藥、化肥),生活汙水(洗滌水,含氮、磷)造成水體富營養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1.歸納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 2 人口老齡化 指總人口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到10 或者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達7 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3.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 4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識點總結

地理必修 筆記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 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 法劃分出來的。2區域的基本特徵 具有一定的界線 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 區域之間的差異性 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 特色和功能。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絡的,乙個區域的發展變化會影響到周邊和相...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人口增長模式 1 人口增長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2.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的數量受生物學規律的制約和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3 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人口增長的快慢取決於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