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

2022-10-16 23:24:34 字數 4936 閱讀 9727

實現生命的價值

——科學與人文文化的融合造就奇蹟

羅竹悉(10300680165 經濟學類)

摘要:不論人文還是科學,都是一種工具,都在為人生尋求乙個意義,都是在尋找乙個「怎麼」和「為什麼」。本文將從學術研究、日常生活與生命意義三個角度出發,**科學與人文文化融合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終極關懷;批判性思維;人才

正文:文理科的分離教育,讓人不免陷入二元論的誤區:似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是對立的,乙個只求真,奠定了世界的物質基礎卻絲毫沒有人性;乙個執著於把善與美植入人類的精神家園,浪漫卻不講實際操作。

然而實際上,一方面不論何種科學工作實則均屬人為,因而必然融合進了科學工作者的性情、追求與精神;另一方面,人文學科的原本也是對人內心的科學研究。它們本是不可分離的,當初為了區別而以概念定義,哪知卻因此荼毒,把它們徹底割裂在銀河的兩端。

可是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不朽的傳奇,讓我們不斷警醒兩種精神的不可分割。

法拉第十年。人的一生有多少十年可以全心全意投入於自己鍾愛的事情。看似枯燥的實驗,不間斷地思考同乙個問題,不斷地改進磁鐵的強度,改進電流計的靈敏性。

十年會有多少實驗,每乙個都有嚴謹的記錄。十年會有多少次失敗,每乙個都不曾讓他放棄。如果就在他努力了三千六百四十九天,有人發布**揚言發現了感應電流,那麼這一切有何意義。

難道他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十年支撐他的是怎樣的興趣與執著,怎樣的好奇?

另外乙個偉人,用十年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人文革命——這就是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而紅樓裡偏又有,「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方能成曠世稀有之事業」。兩顆偉人的心曠百年而相感,天差地別的是他們執著的領域,然而這乙份常人甚至難以想象的毅力,卻是同樣閃耀的人文精神。

芹溪工工整整的草稿,一遍一遍的修改,這份字斟句酌、力求符合情理的認真也更是科學精神的光芒。

人之所以能夠「不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尋智慧型」,「只因人本自由,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 人們從事科學研究,一方面**自然的本質, 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愉悅精神世界, 使人的生存與生活更有意義與價值。

而人文學科的最高追求當屬哲學,千百年來人們圍繞著「我是誰」「我從**來」「我到**去」展開了無數精彩的論辯。日本佛學家阿部正雄曾說:「人心注定不得安寧。

……這種永無窮盡的探求源於人的一種基本需求。正因為他生活在今世, 他欲探求某種超世的東西。正因為他身處在個別現象中,他欲探求某種普遍的東西。

正因為他體驗到生死的無窮變化,他欲探求某種永恆不變的東西。這種對廣義形上學,即本體論的追逐,不也正是科學所一致致力的目標麼——統一理論麼?

歸根結底,不論人文還是科學,都是乙個工具,都在為人生尋求乙個意義,都是在尋找乙個「怎麼」和「為什麼」。生命科學思考生命的代代相傳,宇宙學**宇宙的形成,宗教學側重終極關懷,經濟學衡量最有意義的資源分配……

那麼,在資訊**的今天,在社會普遍心態煩躁的今天,在經濟泡沫不斷膨脹的今天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能夠帶給我們對於人生意義的什麼啟迪呢?

一、 研究要達到更深境界的必然要求

事實上,不論是人文和科學,都是在研究,只不過乙個研究客觀世界,乙個研究內在心靈。愛因斯坦曾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人文與科學文化的相依關係也是如此。

如果缺了任何一方,那麼對人生意義的探求將只能是一場等待戈多。

過去的科學太信奉「絕對客觀」,然而正如現代物理學所揭示的,觀察者本身會影響觀察的結果——這不正是科學在告誡我們,想再向前研究上帝的心思,就必須關注自己的心靈,自己的眼睛麼?再比如,自由夸克的無法分離體現了矛盾雙方的辯證統一,不可分離;考古研究運用同位素推斷年代……

不論是哪乙個領域,在現代都已經走到了無法閉門造車的境地。如果不借助彼此的力量,那麼無異固步自封。在這種情況下,各種交叉學科也就應運而生:

如科學哲學、科技倫理學、科學創造心理學、科學人類學、科學政治學、科學社會學、物理經濟學、文化生態學、科學史等等以筆者的專業經濟學來說,這門學科建構的基礎在於「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映」,這是心理學的結論;「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更像是能量守恆定律的分支;利率、物價水平、供給和需求的朝引起變動的相反方向變動,正是勒沙特列原理的應用。而前沿方面,金融市場的波動特性、國民財富和收入分布、人口經濟和環境協調增長等多個領域也越來越多地開始依賴諸如隨機矩陣定理、標度理論、混沌理論等等的支援。

二、作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必然需要

當今社會,人們每天在被動且不加選擇地接受洶湧而來的大量資訊。人們越來越依賴專家、記者,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 「電視上說」,「報紙上說」,「書上說」,卻唯獨沒有「我認為」。久而久之,我們就會不知道如何批判,甚至想不起來要去批判。

《宇宙的琴弦一書的序中,這樣寫道:「科學的最基本態度之一就是疑問,科學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每乙個進步都是踩著偉人的成就,也是踩著偉人的錯誤義無反顧地前行。

就連天才愛因斯坦的錯誤也不會被寬恕。在一次對話中,玻爾和愛因斯坦如此爭執:

「愛因斯坦:玻爾,親愛的上帝不擲骰子!

玻爾:愛因斯坦,別去指揮上帝應該怎麼做!

在這一點上,法拉第又給了我們乙個完美的解釋。在一次市哲學會的講演中他指出:「自然哲學家應當是這樣一些人:

他願意傾聽每一種意見,卻下定決心要自己作判斷;他應當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對某一種假設有偏愛,不屬於任何學派,在學術上不盲從大師;他應當重事不重人,真理應當是他的首要目標。」

這樣一種愛吾師,但更愛真理的態度,正是我們所稀缺的。在高中的教育系統中,幾乎每乙個問題都有相應的標準答案,而教師的權威也極大。實際上,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不是博聞強識,把書全背下來的人——這是對人的智力的一種浪費。

既然參考文獻都可以簡單地在網上搜到,那麼關鍵就在於如何取捨它,利用它,或者質疑它。

三、工作、意義和愛

科學的視角讓人謙恭。科學到極致是對自然的一種尊重與敬畏,這是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是道家崇尚的道法自然,這也更是達爾文所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

「自然……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 實際上,科學規律的對於不同物件的客觀普遍性,本身就具有一種簡潔有力的、和諧的美。

科學讓人懂得感恩。在浩瀚華美的寂靜宇宙中,竟存在這樣乙個溫暖的小星球,在它之上進化出了生命與智慧型,這是多麼讓人驚喜!生命與命運如此奇妙,對自然的感恩會讓人心中充滿快樂。

這大概也就是愛因斯坦曾提到的宇宙宗教情緒吧。

我們總是有太多的工作,卻沒有工作的意義;我們總是有太多的生活,卻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如果能夠慢下來,回頭想一想已潛移默化不以為然的東西,就能重新以嬰孩的眼光看這世界,重新清醒地看著自己。

每乙個人在幼年時期都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是誰?為什麼人在變老?為什麼……?

可是極少有人能夠執著地去思考這些問題,而這些極少的人,就是那些被歷史銘記的哲學家與科學家們。也許這不是乙個適合提出問題的場合,但我仍然想問,如果時間與空間並無質的差別,那麼為什麼時間有乙個箭頭,而空間沒有?如果在我們所不能感知的地方,時間也有多維,那麼它是否也會彎曲,多維的時間也會像乙個球體,有限而無界?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所追逐的「最初」,還有意義麼?又或者,真的存在時間嗎?

在有些人看來,這些問題毫無現實意義。然而人一旦進入哲學的思考,就沒有辦法停止思考。即使最後得不到結論,那麼從深切的思考中走出的頭腦,也已經與原來大不相同:

它已經學會了一種更高更遠的視角,那麼以後不論遇到怎樣的糾結,都不會迷失方向。

意義是由自身去定義的。在[9]的後記中,有這樣的描述:「過去我們愛問宇宙的外面是什麼。

看過這本書之後,我們大概會問,如果『終極理論』找到了,還會有什麼問題嗎?實際上,這就是那個問題。」也許,一切科學問題最終都是要回到我們自身來的,因為宇宙的琴弦是我們撥動的。

總之,如加來道雄所言,「……兩個因素使生命有了意義。第一,要實現我們與生俱來的才幹,不管它是什麼。不論命運給了我們多麼不同的才能和力量,我們都應該努力去把它們發揮到極致,而不要讓它們萎縮衰變。

在生活當中,我們都知道有一些人,他們沒有能夠實現孩提時代展現的才華。其中許多人為自己本可以成為什麼樣子而背上了包袱。我想我們不應該抱怨命運,而應該如實地接受自己,並且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第二,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應該使它變得比我們降生時更好。作為個人,我們應該可以作出應有的貢獻,不論是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清理環境、為和平和社會正義而工作,還是作為啟蒙者和指路人,培養年輕一代的探索和進取精神。……這是我們的使命。

如果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則定能臻於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我相信我們應該在一種理想主義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這種理想主義要能夠不使我們驕傲,而又能夠使我們把我們的希望和夢想放得很高。——居里夫人

參考文獻:

[1] 倪光炯,王炎森. 物理與文化——物理思想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2](美)加來道雄. 伍義生,包新周譯.平行宇宙.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5

[3](英)stephen w. hawking. 許明賢,吳忠超譯. 時間簡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2

[4] 倪光炯,王炎森,錢景華,方小敏編著.改變世界的物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12

[5] 林正行.無所不在的物理量.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1

[6] (australia)paul d**is. 傅承啟譯. the last three minutes.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9

[7] 杜欣欣,吳忠超編著. 無中生有——霍金與《時間簡史》.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8] (英)普瓦德萬. 胡凱衡,鄒若竹譯. tr**els in four dimensions.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

[9] (us)b·green.李泳譯.the elegant universe.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

[10] 曹天元. 量子物理史話:上帝擲骰子嗎.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8.9

[11] 趙玲. 關於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融合途徑問題的研究.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 (20).

[12] 喬治.薩頓.陳恆六等譯.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13] 李姐玲,李詩和.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融合的倫理思考.科技創業月刊,2004(7).

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關係

兩種文化的提出 英國學者查爾斯 帕希 年在劍橋大學的講演中指出現代社會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種文化,一種是人文文化,一種是科學文化。一方是文學知識分子,一方是科學家,並猶以物理學家最有代表性。認為,科學是一種文化,屬於這種文化的科學家們彼此之間儘管也有許多互不理解之處,但是總的來說,他們具有共同的價值標...

科學文化節閉幕式策劃書

第16屆科學文化節閉幕式 改革開放30周年文藝匯演策劃 書主辦 校團委學生會 承辦 一 活動主題 走進科學殿堂共享文化盛宴 二 活動目的 科學文化的氣息已隨著科學文化節的開展瀰漫在整個校園,每乙個展板 每乙個講座 每一聲歡笑都見證了科學文化留下的痕跡。然而,在科學文化節接近尾聲之際,我們需要回眸本次...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教學設計

一 教學內容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思想政治 必修3 第四單元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十課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 第2課時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主要學習內容 1 道德衝突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 2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的含義及相互關係 3 加強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 4 追求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