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課例研究的探索

2022-10-15 07:18:02 字數 4887 閱讀 6841

課例探索有感

秭歸縣楊林橋鎮中心小學楊承頂

課例是關於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研究是指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後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討論。課例研究主要圍繞一節課展開,研究「如何上好一節課」,重點解決上這一課中存在的某些教學問題,聚焦於促進學生的真實發展,把研究融入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評課全過程。

即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例如:如何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才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

課堂**活動如何組織才有效?各種型別的課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型別特徵的教學班課堂教學如何組織?

……。一、課例研究的起源

課例研究起源於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於醫學領域,後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並為其它領域所借鑑。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鑑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

二、課例研究的基本特點、目的、意義

特點:以反思為前提、以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問題為物件、以互動對話為特徵、以行為改變為目的的教學研究。需要用「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課例充當研究的載體。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課例研究不僅關注文字學習和相互討論,而且更多地關注教學行為的改進。

意義:課例研究的優勢在於:克服了以往教研課的盲目性。

以問題為中心,圍繞問題進行研討。課例研究為教研活動提供了乙個展示研討過程的平台,教師共同**,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資訊,共同感受成功與困惑,整個過程就是教師積極參與的一種互助互學過程。

三、課例研究的型別

1、問題式課例研究:通過定性或定量觀察,以歸納的方式發現和整理而直接獲得,然後從中找到有研究價值的、能夠鏈結新課程理念的典型問題,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和行動(歸納法)。

2、主題式課例研究:預先由學校或教研組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發現和梳理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課例主題,然後,組織教師聯絡主題進行觀課,重點揭示教師教學行為中與主題相關聯的問題(演繹法)。

3、混合式課例研究:上述兩種方式並不是截然分開,在課例研究的過程中,往往交織在一起。例如,以課堂觀察的方式,發現和歸納出一批問題,從中找到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形成課例;若課例問題具有共性特點(多數教師共同困惑或感興趣的、跨學科的),便形成了某個主題;組織教師繼續圍繞主題進行下一階段的課例研究

四、主題式課例研究

(一)、「主題式」課例研究活動程式。

1、主題確定。

研究始於問題,只有選擇了乙個好的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主題式」 課例研究活動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因此,各校要圍繞有效教學的課題,選擇乙個具體可操作的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

2、主題學習。

主題確立後,就要圍繞主題開展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提煉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具體的學習方式有三種:

(1)讀書

圍繞主題選擇相關的教育刊物、教育專著等文字資料進行學習。其中,學習教育理論刊物和教育專著,主要是尋找理論基礎,學習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決類似問題的的實踐經驗。

(2)讀圖

圍繞主題選擇針對性強的名師示範課錄影、影碟等影音資料進行學習。主要是為研究者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教學情景與方法。

(3)讀人

圍繞主題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或與同學科教師及業務指導部門的教研人員進行的研究沙龍等活動。

學習可採用自學和集中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3、主題設計。

「主題式」課例研究活動中的主題設計是指既具有個體化,又具有合作意義的「集體備課」,這種集體備課可按照「個別備課——同伴議課——個性補改」的程式進行。

在進行主題設計時,要在個別備課之前先確定主備人,個別備課指參與研究的實驗教師圍繞研究主題確定設計內容後,精心設計教學。這裡的「設計」是指在教學設計中,要努力貫穿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同時更強調「有效教學」理念的支援,即學生「主動參與」的相關理念。

同伴議課指全體實驗教師在個別備課,彼此形成個性教案後,通過說課法或微格教學模擬法,實驗教師圍繞如何具體解決研究的問題,以主備人為中心,進行研討交流。

個性補改指主備人在同伴議課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學情特點和個性教學風格的修改,使之成為比較完善、理想的解決問題的教案。

4、主題行動。

主題行動是指將「主題設計」好的方案付諸教學實踐。這裡的「行動」,既包括主備人的「上課」,也包括其他研究合作者的「觀課」。 (「聽課」與「觀課」。

「聽課」不僅要「聽」,還要「看」——看學生的情緒狀態、交往互動狀態、思維狀態,以及學生的學習收穫和成效;看教師的教學思路、情境創設、氣氛調節、問題處理方式等等;還需要記錄和思考,是乙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豐富的研究活動。觀課實際上就是「課堂觀察研究」,可以採用觀察研究的各種方法進行。觀察的物件雖然是「課」,但關注點卻是揭示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 ,以便進行「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行動。

)就主備人的「上課」而言,「主題行動」不僅意味著忠實地執行教案,而且要依據動態的教學情景,創造性地實現有效生成。這是因為主備人一旦進入真實的課堂,而對具體的學生,就不得不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和教學過程中的突發狀況,去靈活地調整教材,調整教案。

就「觀課」的合作者而言,「行動」不僅包括觀察事先所「設計」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傾聽和觀察所設計的方案被執行的真實過程,傾聽和觀察方案的執行是否合理。而在課堂教學中策略、方法運用是否有效,檢驗的唯一標準就是關注學生,看學生是否主動參與。

5、主題反思。

主題反思是指在主題行動後,主備人首先結合自己的「上課」進行反思,進行個人的課後說課,而其他的合作者要在「觀課」的基礎上,進行反思,這種反思也可稱之為「集體討論」。討論要聚焦在問題解決的方法、途徑上,主要看是否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在以上充分的主題反思的基礎上,主備人要細緻地對自己的教案進行再次修改,從而形成典型的課例。

6、主題後續

主題後續是指此次「主題式」課例研究活動的後續總結階段。

其他合作研究者要在主備人結束課例研究後,結合自己在參與過程中的心得,選擇其他教學內容,進行嘗試實踐。並要在嘗試實踐後進行此次活動的總結,撰寫成果(研究心得、札記、**、課例設計等)。

因此主題式課例研究可簡單概括為: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總結五個環節。

(二)主題式課例研究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課例研究的基本程式,實際操作中的活動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種:

1、一位教師圍繞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歷史、地理、思品等學科。

2、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

3、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輪研究課。主要適宜於同年級教學班少的學科或者進行專題式研究,如:古詩文教學、閱讀課教學、片段寫作、試卷講評方法、歷史專題的複習教學等等。

4、乙個教師圍繞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

(三)、 主題式「一課二上三討論」研究模式

由於初中歷史學科的特點,乙個教師教的並行班較多,所以在進行主題式課例研究時,建議採用主題式「一課二上三討論」的模式。

主題式「一課二上三討論」課例研究模式是指圍繞乙個主題,選擇乙個教學內容由同一位教師先後上兩次課(前後兩次上課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師),教研組成員對這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後進行三次討論。通過行為跟進和問題追蹤,執教者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全體教師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最終達到個個有收穫,人人有提高。

1、操作流程及實施策略

其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次討論:選擇主題,集體備課;

第一次上課:課堂實施,行為跟進;

第二次討論:評議提公升,形成新案;

第二次上課:再次施教,連環跟進;

第三次討論:提煉總結,形成案例。

其具體的步驟和實施策略是:

(1)選擇主題,集體備課。主題的確定是「一課二上三討論」課例研究有效實施的保障。確定研究主題要依據新課程理念和總體目標,突出學科特點,密切關注當下課堂教學**現的焦點問題。

主題確定之後,選定乙個教學課題,確定一位執教老師,全體成員圍繞主題和教學內容收集相關資料,共同**,形成初案。

(2)課堂實施,行為跟進。在「一討論」形成初案之後,執教老師第一次上課。全體成員圍繞研究主題全程參與課堂觀察,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將教學過程進行全程錄影,便於進一步分析、研究。

(3)評議提公升,形成新案。「一上」結束後,全體參與者立即開展第二次討論。討論要緊扣研究主題和既定目標進行。

先由執教者進行教學反思,談課堂實施的得與失,然後大家在輕鬆民主的氛圍中暢談聽課感受,並與「一討論」中達成的共識進行對照,重點是找出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新的教學預案。

(4)再次施教,連環跟進。連環跟進是主題式「一課二上三討論」課例研究的特徵。因此,將「二討論」形成的新案,由同一位教師進行第二輪教學(也可以是不同的人),是連環跟進的關鍵環節。

在第二輪教學中,全體成員再次有目的地參與課堂觀察,作好相應的課堂記錄,並與「一上」進行認真對比,著重檢驗在「二討論」中提出的問題改進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5)提煉總結,形成案例。「二上」結束後,全體教師仍圍繞研究的主題進行討論。「三討論」更多關注的是對前後兩次討論和上課的情況進行分析比較,追蹤反思,進一步明晰問題的解決策略,總結規律,形成經驗,指導今後的教學。

同時,將研究過程中的教案、課堂實錄和評議資料進行整理、提煉和總結,形成課例報告。

四、主題式課例研究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教師不斷反思,提公升自我。自我反思是教師自我成長的基礎,校本教研只有轉化為教師個人的自覺意識和行為,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在主題式課例研究過程中,全體參與教師通過不斷反思,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促進了教學行為的改進,提高了自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同時,教師更加明確自身現有的發展水平,正確看待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更有助於明確自身今後的專業發展方向。

(二)、促進教師之間的平等交流與有效合作。主題式課例研究為教師提供了平等交流與合作的平台,讓每一位教師都充分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研究中,每一位教師都是活動的設計者與實踐者,他們提供原有經驗,又獲得新經驗,這種新的教研氛圍和教研文化,促使教師群體從封閉走向開放,為教師創設了一種新的職業生活方式。

開展基於課例研究的校本教研

作者 歐陽明 江西教育 教學版 2011年第05期課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它是以課堂案例為載體,以專業教師共同研究為保證,以解決當前的課堂教學問題為價值取向而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加強課例研究,可以促進教師把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優化教學策略,促進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公升教...

小學數學課例研究的實踐與探索

小學數學課例研究的實質,就是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論解決不斷變化的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一種研究型別和活動。下面以 簡單的複式統計表 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小學數學課例研究的主要程式與做法。一 現場觀察的背景及目的1.現場觀察的背景 略 2.現場觀察的主要內容及目的 略 ...

課例研究的方法

在過去15年裡,日本基於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改革,已推進到1500所小學,2000所初中,200所高中。為了實現回歸 學校是人們共同學習成長的場所 的本真的教育願景,佐藤學教授明確提出,以 公共性 民主主義 卓越性 作為學校改革的哲學 以 傾聽兒童心聲 串聯兒童思考 反芻教材表述 作為教學的基本要素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