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概念課教學研究

2022-10-13 14:36:11 字數 3870 閱讀 9432

一. 主題的確定:

高中物理難學,在很多學生心中已經成為乙個不可逾越的坎,是影響高中學習的一道「魔咒」,高中物理難學,也是大家「公認」的事實。通過調查發現,形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之一是物理概念認識不清、理解不透。針對學生的實際困難,立足高中物理教學大綱,根據心理學的原理,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不同型別的物理概念特點,經過從感性具體到理性抽象,再回到理性具體的三個環節,探求一種有效的概念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確定了該研究課題.

二.研究具體方案

前期: (1)高二物理教師開展問卷調查

2)制定具體的課題研究方案

實施: (1)深入研究相關理論

2)課堂實驗研究具體實施方案

3)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測試,作對比研究

再實施: (1)對第一輪實驗情況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把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

2)根據第一輪實驗結果確定解決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操作方法

3)進行第二輪實驗,以進一步證明哪些策略,操作方法有效.

三.任務分工

課題負責人 :班富強

1.問卷調查李愛玲

2.查閱文獻,收集案例孫保國

3.課堂實驗張小寧

4.對課堂實踐研究評價全體教師

5.課堂再實驗張玉風

6.課堂教學模式展示吳志霞

7.寫好研究**付聚周

8.**指導下的教學案例張小寧

四.形成共識

高中物理概念課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活動,如何上好一節物理概念課,讓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規律的理解至關重要,通過高二物理備課組全體任課教師認真研討,最後形成一致共識:

1.認真備課是上好概念課的前提。

首先把教材閱讀兩遍,結合教學大綱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再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看學生原有的對本節內容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哪些詳講.哪些略講提高教學效率。第二階段是討論研究,對本節的概念和規律老師們提出自己的見解,討論得出概念和規律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教案的初稿。

最後老師間相互聽課,汲取其他老師你認為對你有用的東西,再補充到教案裡。在這一點上我們組冉綱欣老師做得最好。

2、巧妙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在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時,必須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物理狀態或物理事實某一方面的特徵,明確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用來解決什麼問題的?可以根據新課題和學生的特點,通過聯絡生產與生活實際、小故事、演示實驗或對已有知識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創設貼近學生的問題情境,匯入新課,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比如在講牛頓第三定律時可以這樣創設情境,馬拉車加速前進時是馬拉車的力大還是車拉馬的力大,情景和問題不能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

還可以上節課的知識檢測方式引入課題,以增強對知識的聯絡。

3、師生互動,合作**

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互動**過程,主要包括經歷物理概念的建立過程,經歷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經歷方法的**過程。該過程可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

教師創設**情景,引發**問題,或由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尋求答案、累積知識和**方法。創設問題情景要從學生認知上的不平衡性,通過學生的認知衝突創設情景;聯絡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現實的需要性創設情景;演示實驗或課件展示,通過奇特現象創設情景。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激起爭辯,捕捉並處理好關鍵資訊(正確資訊和差異資訊),引導學生客觀評析自己的研究結果,理性地接納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正確、完善的一般性結論。

概念新授課中,重在培養學生應用概念說明、解釋有關的物理現象,解決有關的簡單物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的方式抓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概念的構成要素、概念的本質特徵、與相近概念的區別和聯絡,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物理概念來分析、解決有關的物理問題,在運用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記憶,促進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誤區,及時組織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糾正誤區,完善認識。

4、評價矯正,總結補充

概念課重在幫助學生掌握概念建立的思維過程和由相鄰概念、相似概念、相反概念、並列概念、從屬概念等組成的系列概念,規律新授課重在幫助學生掌握規律**的思維過程,即問題情景、**條件、**方法、**過程、表達形式、應用方法等。讓學生自主回顧全課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對知識鏈結提出意見(自主構建或合作構建)和要求(要點和形式)。指導學生科學地與已有的知識和方法體系進行鏈結,不要只關注知識的結論,要關注新知的形成過程和方法的**過程。

要注重與已有知識和方法的整合,實現能力提公升。要高度概括,結而不散,為下節課埋下伏筆,避免複述、羅列式小結。並指出本課的知識在高考中的地位,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考查等。。

5、適時檢測,達標演練

適時檢測學習效果,當堂反饋發現的問題,及時補救解決問題,必須針對學習目標提供必要的問題或習題讓學生解決,以深化、內化對新課知識主幹的理解,通過應用使知識與方法得到整合,使學生能力得到提公升。

概念課達標演練的題目設定至少應考慮三個方面:單個新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新課題下的不同新知識點的比較與結合應用,新知識點與已有知識點的比較與結合應用。設定達標演練題,並提出解題的時間要求和規範要求。

當堂反饋,進行必要的補救與完善。題目內容上要與學習目標較好地對應,體現落實性。題目數量上要與訓練時間相匹配,保證過程性。

題目難度上要有合適的梯度(不要超過例題和變式訓練題的難度),做到針對性。題目功能上要有豐富的思維含量,突出方法性。解題氛圍上要限定做題時間和解題規範,提高實效性。

補救教學一定要當堂落實到位,要處理好不留教學欠帳與循序漸進的關係。

附集體研討意見:

孫保國、張玉鳳:物理概念不僅是物理基礎理論知識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通過邏輯推理方法,構建知識體系的基本元素,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就是要不斷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規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礎知識,不可能有效構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維過程。

在解決物理問題時,常常表現出選擇題選不全,計算題審題時,由於對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導致挖掘不出有效資訊、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與已知量之間的聯絡,解題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概念教學是乙個重點,也是乙個難點,搞好

物理概念的教學,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路邦彥、尹國戰:引入物理概念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如:實驗法,模擬法,邏輯推理法,無論採用什麼方法一定要注意:

使學生明確乙個概念的物理意義,知道這個概念到底有什麼作用;要盡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李愛玲、姬麗娟、吳志霞:可以通過設計思考題應用概念建立知識網路 ,學習物理概念是為了能運用概念進行思維,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通過練習鞏固概念,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概念、定律用於解答具體的物理習題,教師的分析示範和歸納總結很重要,選擇典型習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主要集中於「已知資訊是什麼?」「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即求什麼物理量?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概念和原理就是建立未知量與已知量聯絡的橋梁。教師先帶著學生分析問題,深入挖掘題目的隱含條件、臨界條件、多過程結合點等,再引導學生分析、領會、思維過程,然後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最後讓學生獨立分析問題,並且自己獨立總結出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陷入題海,浪費時間精力。

付聚周、冉剛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將大量的時間用於備課做題,缺乏分析研究學生的現有知識狀況、接受知識的能力,對於學生的知識能力有時估計過高,自己常常覺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簡單,學生自己一看就懂,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去**、挖掘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造成學生在最初就沒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學生不易建立各個物理概念之間的聯絡。

班富強、張小寧:物理概念理解不清,在做題時很容易出現錯誤,只有深入挖掘其內涵,通過各種題型的反覆強化,搞清楚乙個物理量的特徵,才能避免錯誤,提高做題準確率。例如,研究電源的電動勢及內電阻實驗中,對實驗資料的處理常採用影象法,用縱軸表示外電壓,橫軸表示閉合電路的電流,畫出了一條傾斜的直線,直線的斜率等於電源的內電阻,有的同學認為斜率是圖線與橫軸夾角的正切值,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是把數學中求直線斜率的方法照搬過來,沒有考慮物理問題中縱橫座標的標度不同,縱橫座標交點也不一定是(0、0)等因素。

高中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研究

第一部分該主題的學科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一 該主題內容的知識結構 本主題的主要知識內容間的關係 二 本主題的知識在整個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及相互關係 1.本主題研究直線運動的描述和規律,其中重點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這些內容是進一步學習較複雜運動 圓周運動 拋體運動 機械振動 規律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習...

高中物理總複習教學研究的思考

在高三物理複習備考中,除認真複習知識之外,還要重視對物理學研究方法的總結提高。從表面上看,這似乎與知識的複習聯絡不大,其實這才是一項更高層次 有更高效率的複習方法。那麼,有哪些研究方法需要認真總結呢?例如 解靜力學 動力學問題常用的隔離法 整體法,處理複雜運動常用的運動合成法,簡單明瞭的圖線法,以易...

高中物理教學案例研究

自由落體運動 教學中師生互動 研究性學習教學案例研究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實驗是每個物理教師一種離不了的教學手段,物理實驗教學既能產生引人注意的問題,又能提供種種感性的材料,引發學生進行認真的觀察和積極的思維。物理 性課堂教學中的實驗常有 實驗和驗證實驗之分,教學中要恰當運用,並結合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