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 教師版

2022-10-11 22:36:09 字數 6563 閱讀 5190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①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赤壁賦》)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乙個「乎」:在;後乙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3.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複數)。

①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①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6.【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係,而且,並且。例:

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係,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3.讓步關係,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並列關係: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遊褒禪山記》)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7.【若】

(一)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二)用作代詞。

1.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①車後若干遞送夫。

8.【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汙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藉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謂】所說的。

①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9.【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3.介紹涉及的物件。給,替。

①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10.【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勸學》)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從**」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⑴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⑵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用法文言虛詞者的

17 者 一 助詞。1 指人 物 事 時 地等。的 的 人 東西 事情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2 用在數詞後面,譯為 個方面 樣東西 件事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 用作 ...

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

文言虛詞 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文言虛詞是指那些詞彙意義比較抽象,能組織實詞完成句子結構的詞類。初中語文教材要求熟悉並掌握的文言虛詞有15個,即 之 以 而 其 於 者 乃 夫 且 然 所 則 焉 何 乎。其中 之 其 以 於 然 應該重點掌握。近兩年的中考題,大多是將詞意與作用綜合起來考查。...

文言文知識梳理 必修五 教師版

歸去來兮辭並序 一 在括號內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通假字。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二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1 於時風波未靜 今義 常用來比喻亂子古義 2 策扶老以流憩 今義 攙扶老人古義 3 悅親戚之情話 今義 男女表示愛情的話古義 4 問徵夫以前路 今義 出征的人古義 5 既窈窕以尋壑 今義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