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常見錯誤的成因及對策

2022-09-30 16:06:08 字數 5057 閱讀 8072

南京市秦淮中學李大清

內容提要:對於「學生常見錯誤的成因及矯治」的研究、分析是當前素質教育中的乙個重要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減少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錯誤,是我們全體中學地理教師都在潛心**的課題。

本文就學生常見錯誤成因及對策作一些剖析,以期從反面將地理教學引向正確軌道。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學生常見錯誤的成因

(一)知識因素方面

(二)心理因素方面

二.對策

(一)概念教學

(二)審題訓練

(三)強化地圖、影象系統的教學

(四)突破思維定勢

(五)建立病理檔案

(六)養成良好的應試心態

由於學生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加上本人理論水平、教學教育實踐經驗有限,行文舉例肯定存在諸多不足,這裡僅是拋磚引玉而已,但願能引起專家、學者、同行的深思、重視。

南京市秦淮中學李大清

對於「學生常見錯誤」的成因及對策的分析、研究是當前素質教育中的乙個重要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效果,儘量減少學生常見錯誤的發生,以適應高考的能力要求,是我們全體中學地理教師都在潛心**的課題之一,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略作一些剖析,與同行交流。

一、學生常見錯誤的成因

(一) 知識因素方面

⒈因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造成的失誤

⑴由於概念不清,造成的答題失誤

地理學科中許多概念十分相近,往往不易分辨,尤其當學生對知識要點沒有完全理解,僅以記憶的數量為目標死記硬背,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理解不深刻,影響對題意的把握,導致做選擇題時舉棋不定、模稜兩可,確定不了最佳的選項,做分析題時不管試題問什麼,反正把這一部分教材內容都默出來,誤認為答案必在其中,結果導致解答失誤。

⑵沒有掌握知識的內涵,混淆了相近知識

有些學生對知識掌握得不深入、不準確,取得知識過程沒有經過智力加工,尤其在相近知識點的考查時,由於沒有理解知識的內涵,因而考試時常出現答非所問,魚目混珠的現象,嚴重地影響了答題的正確率。

⑶沒能建構完善的知識網路,造成答題的雜亂無章

有些學生對單個的知識點理解到位,但不能將學科內的知識綜合起來,所掌握的知識缺乏內在的聯絡,易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

⒉審題和理解能力弱造成的失誤

認真仔細地看題、審題,明確題目要求,切中要害,是解題和答好試題的前提。審題的過程實際上是乙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是對試題作出準確無誤、完整清晰答案的關鍵所在,審題不清導致答題失誤是很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常見的錯誤。看錯題目,疏忽失分,具體表現在①漏題目②漏要求③漏條件。

3.提煉加工影象、文字資訊的能力不夠造成的失誤

地圖是地理特殊的語言,它能形象而具體地反映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徵和記憶體聯絡及發展變化規律,同一種地理事物有不同的圖示方式,捕捉地圖資訊是把握內涵,進行**轉化,有效解題的鑰匙。但有的學生望圖生畏,看不懂圖不了解試題所給的資訊而造成整題失分的現象比比皆是。

(二)心理因素方面

⒈記憶障礙

我們平時所說的「記憶」包括四個過程,這就是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記憶的生理機能是大腦皮層暫時聯絡的形成、鞏固和恢復。心理學認為:

記憶是以識記為開始的,它有兩種主要形式:無意的識記和有意的識記。所謂無意的識記是事前沒有記憶意圖,沒有規定記憶的任務,識記是自然而然地發生,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記住的。

從心理學理論出發,教師應該重視和充分利用無意識記的作用,用生動有趣的講述,直觀活潑的圖表,形象的多**課件等手法,傳授地理學科知識,盡可能地消除記憶障礙。

⒉思維障礙

⑴單一思維造成的失誤

為考察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一些題目中,往往含有幾個採分點,所以出題者在命題時,經常會設上幾個疑點,布上幾個陷阱,讓學生各個擊破,但有些學生在做題時往往會被試題的單一指向迷惑,進行單向思維,缺乏綜合分析的能力,往往考慮了這個因素又忽略了另乙個因素,不能形成多角度、多層面的發散性思維,從而得出片面的結論。

⑵思維定勢的負遷移

思維定勢是人們用一種固定的思路和習慣去思考、解決問題,表現為思維的一種傾向性和專注性;其基本特徵是將新問題歸結為舊問題,或擴大已有經驗的應用範圍。思維定勢有積極因素的一面——能迅速聯想所掌握的知識的技能,但處理不當也有它消極的一面——在解題時易形成機械模仿,被動記憶,表現為思維的懶惰性、依賴性和呆板性。思維慣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①教師誘導,形成思維定勢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教師常常進行學法指導,把同類題目集結在一起,指導解題思路,歸納解題方法,這樣通過規範學生的思維方法達到了觸類旁通的效果,但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誤導了學生的思維慣性。

②疏於推理,相信直覺

學生練習時,往往總結了一些侷限性的規律;複習基礎知識時,對原理、概念理解不透徹,對課本內容斷章取義,有時把課本某句話摘錄下來作為答題的依據,遇到新問題不加以分析,不能按照地理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絡,通過科學地推理在條件和結論之間建立正確的關係,而是憑直覺或想向作判斷,特別是遇到那些「似曾相識」又不完全相同的題目時學生就自信地從大腦「題庫」中取出答案,其結論的正確性必然大打折扣。

③考場上形成的臨時思維定勢

學生習慣了正向思維,不習慣逆向思維,把正確的但不符合題意的選項作為答案。尤其是在做了一些正向思維題後,猛然碰到逆向型別題時就更會出現這種情況。由於思維定勢造成的答題錯誤,在學生頭腦中根深蒂固,複查時也很難查出。

⒊異常心理

(1)考前的患得患失心理

高考不僅是學生的大事,也為全社會所密切關注,加上社會上一些不正常的觀念,把能否考上大學作為評價乙個學生能力高低、學習優劣和家庭有無榮耀的重要標準,這給學生的心理上新增了一種無形的巨大壓力,「一定要考上」,「考不上怎麼辦?」「落榜無臉見爹娘」等等,都是一種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作怪,揹著這樣沉重的心理包袱上考場,是難以發揮出正常水平的,更不要說超常發揮了。

(2)面對考場肅穆氣氛的緊張心理

高考是我國最大規模的國家級考試,是一件非常嚴肅的大事。高考的有關紀律、規章制度、考場布置等,都有使考場有一種肅穆的氣氛,初上考場,每個人都會受到這種氣氛感染,顯得拘謹,心情緊張,這種心境如不能很快平復,對考試顯然是極其不利的。

(3)遇到難題「卡殼」或試題出乎「意料之外」產生的強烈反差心理,茫然不知所措。

高三複習階段,經過認真準備、反覆演練、模擬測試,不少學生認為成竹在胸,一進考場卻發現試題與自己特別準備過的相差甚遠,出現「卡殼」現象,頓時產生強烈的心理反差,「這下完了,我還能考好嗎?」一類的想法油然而生,一時間心慌意亂,甚至茫茫不知所措,無從下筆。

(4)試題「似曾相識」而造成偏離題旨的輕率答題心理

學生在考前都接觸和練習過不少題目,高考時一旦發現有的試題「似曾相識」,簡直不能按捺不住怦怦直跳的激動心情,暗暗慶幸「運氣好」,迫不及待將考前已熟識的答案全盤照搬,唯恐遲一下就會遺忘,**還顧得上認真審題,慎密思維了。結果是要點不全、丟三落

四、顧此失彼、淺嘗輒止,甚至不切題意,答非所問。

(5)「言多必中」、「多多益善」的僥倖心理

一些學生自以為多寫就能撞中給分點,因而不是下功夫去審題,而是把自己認為與題目有關的內容,洋洋灑灑、多多益善,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搬上試卷,結果往往往是廢話連篇,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筆墨,又難於切中題意。

(6)追求答案「完美無缺」而濫加發揮的求全心理。

為使答案完美無缺。唯恐有所遺漏,一些學生不管題目是否有要求,都去大量增補內容,有的甚至脫離課本濫加發揮,這實質是知識掌握不熟不透,缺乏歸納、提煉和應變能力的表現,求全防漏心理導致只注重要點的完整性而忽視內容的針對性,結果是畫蛇添足,弄巧成拙。

(7)完成答題後,不敢檢查修改的膽怯心理

究其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⑴認為修改會使捲麵成為塗鴉,給閱卷老師造成亂的印象,影響成績。⑵怕檢查後會懷疑自己原先的構思,如推翻重寫,時間又不允許,也難於找到足夠的空白處。

⑶對題目要求本來就吃不準,如檢查修改,可能會把正確的答案改為錯誤,不如乾脆不作修改。

二.對策

(一)概念教學

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每乙個知識點進行適當的整理歸納,正確理解常用相關概念的含義及區別聯絡。鞏固概念的最好方法是應用:運用地理概念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既是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又是教師獲得反饋資訊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概念理解的第二次反覆,從而達到深化、鞏固概念的目的.

為此可以編寫一些與概念緊密聯絡的思考題,其中應包括對比識記,注意知識之間的對立比較;注意對照比較,將一組概念從多角度加以分析比較;注意易混淆知識的比較;注意對同類知識相同點的提煉,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概念,注意概念內涵和外延,才能使學生在分析千變萬化的各種問題中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

(二)審題訓練

可以進行這方面的專門訓練,在訓練中首先指導學生要認真審題,準確把握命題所涉及的範圍,弄清題幹的內涵和外延正確把握題目的要旨,其次運用所學知識,挖掘題肢與題幹的內在聯絡。全面比較分析出異同的表現或異同的原因,組織答案,文字精煉,條理清楚。

(三)強化地圖、影象系統的教學

高考以能力要求為主,要求學生利用影象資訊,發揮空間想象,進行必要的**轉化、圖表轉化、圖數轉化、圖圖轉化,而讀圖、說圖、用圖恰恰是學生的薄弱環節。這就進一步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影象系統,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在頭腦中形成正確表象,並進行聯想、分析、歸納、比較,發展學生對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的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和知識體系,培養形象思維,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中尤其要注重研究教會學生讀圖的方法:要以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的科學方法為基礎,從普通地圖入手,設計好啟發學生整體讀圖或區域性讀圖的基本步驟,配以逐步展開的遞進性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地圖中顯現的或隱含的地理要素特徵,使學生在較為複雜或新穎的影象上獨立辨析出某一地理要素的特點,並確定與其它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絡,從而進一步深化對地理學科知識結構的整體把握。

(四)突破思維定勢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展示教師和學生思維的全過程,注意培養學生經常進行發散、逆向、直覺等思維活動,注意變換問題的設計角度和表達方式,多設計有利於學生展開發散、逆向直覺思維的地理問題,在誘發、引導學生在思考、解答問題時儘量減少過多的限制性條件,使學生能展開思路,恰當地運用反例,有意識地加強逆向思維訓練,有效地消除思維定勢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五)建立病理檔案

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在學習過程中,不免會有差錯和失誤,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所以反省錯誤本身,才能更深刻地認識錯誤,才能更易於認識自我,更有可能由此形成相應的對策。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抓住反饋資訊,為學生撰寫病歷,建立「病理檔案」,並對此進行分析診斷,對症下藥,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實施補救教學,使錯誤的出現率降低。同時也要求學生建立自己的錯題集,以便及時查漏補缺。

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常見錯誤的成因及對策

南京市秦淮中學李大清 內容提要 對於 學生常見錯誤的成因及矯治 的研究 分析是當前素質教育中的乙個重要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減少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錯誤,是我們全體中學地理教師都在潛心 的課題。本文就學生常見錯誤成因及對策作一些剖析,以期從反面將地理教學引向正確軌...

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作者 覃日華 創新能力是運用一切已知資訊產出某種新穎獨特 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的產品的個人能力。高中地理作為基礎教育體系的一門重要課程,涉及自然 人文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綜合性強 知識跨度大,更容易激起學生質疑 想象和創造的慾望。那麼,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本人根據自己十多年...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

作者 李計武 神州 2012年第36期 摘要 興趣是成功之母,乙個人一旦有了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就會形成一種求知 學習 研究的動力。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採用恰當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文章結合地理教學實際,對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了初步 根據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