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引論》第3章知識要點

2022-09-09 19:33:06 字數 4613 閱讀 3093

第三章形上學

第一節宇宙論

古希臘宇宙論又稱作自然哲學。古希臘人所思考的「自然」(physis)並非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界,其涵義接近於現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所以亞里斯多德明確把自然定義為「運動和變化的本原」。什麼是世界的本原?

這是乙個貫穿於古希臘哲學始終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普遍相信,世界的本原是惟一的、永恆不變的,但又控制著萬事萬物的存在和變化。

一.古希臘宇宙論

1. 伊奧尼亞學派。

泰勒斯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什麼是世界本原」這個有意義的哲學問題,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水是萬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主張,生成世界的本原是「無定」,即世界的原初狀態是各種事物與性質共生共處的中間狀態。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氣是本原。一定的意義上,氣綜合了水和「無定」的特徵:它一方面像「無定」一樣不定形和無限,另一方面又和水一樣具有特定的性質。

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本原:即世界的原初狀態是火,火轉化為萬物,萬物又轉化為火。同時,赫拉克利特還是乙個著名的辯證法家,他指出:

「萬物常變,無物常駐,如同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2. 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數是眾多的、不變的。他們的理由主要有二:①一切事物的性質都可以歸結為數的規定性。

也就是說,數的規定性比物理屬性更加普遍。②數字先於事物而存在,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單元。

3. 愛利亞學派。

這一派別的中心思想是:世界的本原是不變的一。

巴門尼德強調,「是者」是世界的本原。是者的性質是:①不生不滅,即它不會由別的東西產生,更不會滅亡;②連續性,即它是「連續的一」;③圓滿性,即它是「不動的一」。

巴門尼德的思辨達到了早期自然哲學的最高水平,後來「是者」概念超出自然哲學,成了形上學的中心範疇。

4.元素學派。

(1) 四根說。恩培多克勒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

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但四根自身並沒有組合與分離的能力,是「愛」使四根結合而生成萬物,而「恨」則使四根分離而導致事物滅亡。

(2)種子說。阿那克薩戈拉認為,構成萬物的細小微粒是種子。種子的性質和事物的可感性質相同,事物有多少性質,構成它的種子就有多少類;數目眾多的同一類種子構成事物的一種性質或乙個部分,比如毛的種子構成動物的毛,肉的種子構成動物的肉等。

在種子之外,阿那克薩戈拉又設定了能動的本原,這就是「心靈」。

(3)原子說。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是原子論的主要代表。原子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

「原子」(atomon)的原意是不可分割,它被用來表示充實的最小顆粒。「虛空」的意思和「充實」相反。原子論者認為無數原子最初處於漩渦運動之中,重的原子在**旋轉結合成大地,輕的原子被拋到外層形成天空;世間萬物因原子的結合而形成,因原子的分離而消失。

二、中國古代宇宙論

1.氣論。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表示現代漢語中所謂物質存在的基本概念。氣的原意是指有別於液體、固體的細微而流動的存在。人和生物依靠呼吸而存在,於是古人認為氣是生命之源,後來擴充套件而為氣為世界萬物的本原。

孟子認為氣屬於身的方面,而志屬於心的方面,身與心、志與氣是相互聯絡的兩個方面。

《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

患?故萬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宋代張載提出「虛空即氣」、「太虛即氣」的命題,建立了比較明確的氣一元論。

2.太極陰陽論。

太極陰陽論始於《周易》。中國古人發現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於是建立了陰陽的觀念。《繫辭傳》說: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指的是宇宙變化的歷程。宇宙變化的歷程有其開始,這就是太極。

太極即至極無以復加之義,指最高無上的本原。

3.五行論。

《尚書? 洪範》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在先秦時代,人們大多認為五行僅僅是人類生活中的五種基本材料。漢代之後,哲學家傾向認為五行是構成萬物的元素,但還不能說是最基本的元素,它們總的來說是從屬於天地陰陽的。五行說因為講「相生相勝」,所以蘊涵著豐富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4.緣起論。

緣起論是佛教理論的基石,佛教的全部理論都奠立在緣起論的基礎上。佛教所謂緣起,「緣」是結果賴以生起的條件,「起」是生起的意思。緣起著重在「緣」字,「起」不過是表示緣的一種條件。

「緣起」也就是一切事物所賴以生起的因緣。它的意思是指,世界萬物都是互相聯絡、互相依存的,其生起與滅亡都是因緣條件決定的。

三、現代宇宙論與自然哲學

古代宇宙論基本上是科學與哲學的混合物,沿著哲學的方向發展,它們就成了後來的本體論和自然哲學;沿著科學的方向發展,它們就成了近現代的自然科學,其中一項具體內容包括現代宇宙論。

1.現代宇宙論。

現代宇宙論是科學的乙個分支。在這門科學裡,天文觀察家和理論物理學家努力合作,去解釋整個天文或物理世界的那些大規模的性質,其主要工作是通過觀察研究提出各種宇宙模型並檢驗這些模型。這項工作區別了科學宇宙論研究和先驗的理性宇宙論研究(作為形上學的乙個分支)以及思辨哲學家的純概念和絕對分析。

因此,現代宇宙論和古代素樸的、猜測性很強的宇宙論完全是兩個概念,它是完全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比如其宇宙論模型總是訴諸一定的數學公式,總是需要科學實驗的支援等等。

2.自然哲學。

「自然」一詞向來都有兩種涵義:一是「本性」或「天然」,二是「天地萬物」。前一種涵義最為古老,也是古代「自然」一詞的主要涵義。

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塑造了新的自然概念,確立了人與自然的新型關係,也就是把科學作為宰制自然的工具。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陷入了緊張對立之中。為此,當代思想家開始重新反思自然,開始強調人與自然應當和平共處、協調發展。

第二節本體論

本體論(ontology)作為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學問,經常被當作形上學的同義語。縱觀古往今來各派哲學的觀點,關於什麼是存在的問題其實可以歸結為三種型別,這是從「是」、「在」、「無」三種不同的視角來界定存在而導致的結果。

一、「是」與「是者」

ontology原指研究希臘文on(拉丁文ens,英文being ,德文sein)的學問。作為名詞的on是從動詞to on (英文to be)而來的,西文中的「to be」動詞主要有「繫詞、存在、斷真」三種用法,因而名詞being的意義只能從動詞to be中索解,可以有「是」、「在」、「等於」以及表達真理等多種意思,其中「是」是其原始含義。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本體論也可以叫做「是論」。

1.「是」是語言的邏輯界限。

繫詞「是」是具有形式意義的邏輯聯結詞,它在日常語言中的作用,是使思想遵循純形式的規定,在語言中保持其同一性。語言和思想之所以能夠有邏輯,正是因為我們在用「是」來表達和思想。換句話說, 「『是』是思想和語言的邏輯界限。

」2.「是」與「是者」。

哲學就是研究「所是的東西」即「是者」,而「不是的東西」即「非是者」不在哲學研究的範圍之內。因為,「非是者」是不能被表達和思想的,只有「是者」才能進入語言和思想之中。對「所是的東西」之「是」和「不是的東西」之「不是」的區分,也就是對「真」與「假」的區分。

3.「是論」及其影響。

首先,「是論」是本體論的原初形式,也是本體論之為本體論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

其次,邏輯必然性是「是論」所演繹的哲學原理體系的真理性的依據,以「求是」為終極目標的概念論哲學,代表了西方哲學上的乙個悠久的傳統。

最後,所謂「求真」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求是」。

二、「在」與「在者」

從「在」的角度來理解being,這種意義上的本體論可以叫做「存在論」,或者可以徑直叫做「在論」。

1.「在」是語言的語言界限。

對於乙個事物,我們可以說它「在」,也可以說它「是」。

當我們說這個事物「在」的時候,僅僅是指出了這個事物的自身同一性,除此之外就不再有別的意思。但當我們說乙個事物「是」的時候,情形就有所不同了,我們其實已經開始認識這個事物,哪怕是僅僅給它命名,就已經包含著對這個事物的一定認識了(說它「是什麼」,也就是否定它「不是什麼」)。而這樣一來,這個事物就不再是單純的「在者」,而變成了「是者」。

所以,「在」不是邏輯經驗性認識的物件,而是非邏輯經驗性理解的物件。

2.「是者之是」與「在者之在」。

存在著兩個世界:乙個是「是者」的世界,它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諦;乙個是「在者」的世界,它以迴圈論證的或者藝術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諦。前者的懸設目標是存在的普遍必然性,藉著工具理性,它導向了科學;後者的懸設目標是存在的自由自在性,藉著價值理性和藝術實踐,它導向了道德和審美。

3.「在論」及其意義。

(1)從「在」的角度來理解「存在」(being),也就是主張「返回事物本身」。

(2)「在者之在」是經驗性知識的范導目標和內在推動力量。

(3)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就是回歸真理和心靈的精神家園。

三、「無」與「道」

無論是「是論」還是「在論」,都是以存在優先於非存在為前提的。但是,在中國哲學中,非存在是優先於存在的。中國哲學習慣上將非存在叫做「無」。

這種以「無」作為研究物件的本體論,我們可以叫它「道論」。

1.「存在」與「非存在」。

中國哲學認為,「絕對的存在」和「絕對的虛無」都是不存在的,真實的存在恰恰可能同時也是非存在,此即中國道家所說的 「無」和佛家所說的「空」。

2.「有」與「無」。

中國道家和佛家所謂有,固然首先指的是事物的客觀存在,但因為它並非「真有」,所以這種存在就不具有絕對性;所謂無固然首先指的是客觀事物的「缺失」和「縫隙」,但因為這種「缺失」和「縫隙」的重要性,所以也非「真無」。在這裡,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謂「有無相生」是也。

第3章要點總結

2 穩態誤差是系統的誤差響應達到穩態時的值,是對系統穩態控制精度的度量,是系統的穩態指標。3 計算穩態誤差的方法 1 一般方法 判斷系統穩定性 對於穩定系統求才有意義 按誤差定義求出系統誤差在復域內的表示式 如條件滿足,利用終值定理計算穩態誤差。2 給定輸入作用下單位反饋系統的穩態誤差計算 判斷系統...

第13章實數知識要點

一 算術平方根 平方根 注意 a 0 被開方數是非負數 1 如果x2 a,那麼正數x就叫a的算術平方根,即注意 0的算術平方根是0 算術平方根是本身的數是0 1 練習 16的算術平方根是 的算術平方根是 7的算術平方根是 5是 的算術平方根 是 的算術平方根 2 如果x2 a,那麼x就叫a的平方根,...

無機第8章知識要點

一 離子電子法配平氧化還原方程式 1分為兩個半反應,乙個氧化,另乙個還原 2質量守恆即原子數配平 酸性介質 多o的一邊加h 另一邊加h2o 鹼性介質 多o的一邊加h2o,另一邊加oh 3半反應電荷守恆即加一定數目e 4總反應式電荷守恆即氧化反應失去的電子數 還原反應獲得電子數 二 原電池符號 電極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