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管理學考前知識梳理

2022-08-13 21:18:05 字數 5424 閱讀 3219

第一章第一節管理的概念、性質和作用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管理者通過執行計畫、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整合組織中的各種資源,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過程。

管理這一定義的三層含義:

1.管理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服務並服從於組織目標。

2.管理是乙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

3.管理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

二、管理的性質

(一)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管理既有同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絡的自然屬性,又有同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相聯絡的社會屬性。因為其物件——社會生產的過程本身就具有兩重性,生成過程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過程,同時也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過程。

自然屬性:管理具有組織、指揮與協調生產的功能,反映了社會生產的一般要求,是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都可以共有的一系列科學方法的總結。

社會屬性:管理具有維護和鞏固生產關係、實現特定生產目的德功能。

(二)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科學性:強調管理的科學性,旨在強調管理是一門科學。

藝術性:管理是一門藝術,強調管理的藝術性,目的在於讓管理者意識到,管理科學並不能為人們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標準答案,管理者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三、管理的作用

1.管理的實質在於協調,提高組織效率,實現「1+1>2」的效應。

2.通過科學決策、適應並利用有利的內外環境,拓展組織的生存發展的空間。

第二章第四節西方現代管理理論

一、行為科學理論

產生的背景

1.科學管理理論和組織理論運用,提高了生產率,但不盡人意。

2.「經濟人」的假設前提下,勞資關係緊張問題未能很好地解決。

3.勞動者素質提高,個人需求變化,追求的目標更高了。

(一)霍桑的人際關係學說

1.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

2.企業中在「正式組織」之外,還有「非正式組織」存在。

3.領導者應通過提高員工的「滿足度」來激舞「士氣」。

(二)行為科學理論

1.關於人的需要、動機、行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一系列激勵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麥格雷戈的「雙因素理論」、弗詹姆的「期望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2.關於領導行為方面的研究:麥格雷戈的「x理論—y理論」、布萊克和默頓的「管理方格理論」

二、管理科學理論

管理科學理論是一種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最新結果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力、物力、財力、資訊等資源做出系統的定量分析,並作出最優策劃和決策的理論。

(一) 取向不同於行文科學

(二) 研究範圍和手段不同於科學管理

三、「熱帶叢林」現象

(一)社會系統學派——切斯特·巴納德

強調協作系統的三個基本條件和經理人員的五項職能

三個基本條件:

1.協作的意願

2.共同目標

3.資訊的聯絡

五項職能:

1.建立和維持乙個資訊聯絡的系統

2.招募和選拔能最好地做出貢獻、協調地進行工作的人員,並使之協調地、有效率地工作

3.規定組織目標

4.授權

5.決策

(二)權變管理學派——弗萊德·菲德勒,瓊·伍德沃德

權變管理理論的核心是力圖揭示組織的各子系統內部和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絡,以及組織和它所處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絡,並確定各種變數的關係型別和結構型別。

研究重點轉移到對管理行為及其效果有重要影響的環境因素上

(三)決策管理學派——赫伯特·西蒙

決策程式就是全部的管理過程

(三)經驗主義學派——歐內斯特·戴爾,彼得·德魯克

對管理的研究要從有關企業的管理科學應該從企業管理的實際出發,以大企業的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為主要研究物件,對之加以概括,找出其中具有共性的東西,將其系統化、理論化,並以此為依據向企業管理人員提供實際依據。

第三章第一節對社會責任的基本認識

一、社會責任的概念

(一)社會責任的概念

社會責任是工商企業追求有利於社會長遠目標的義務,而不是法律和經濟所要求的義務。社會責任是以企業承擔社會義務為前提的。

社會義務是工商企業參與社會的基礎,乙個企業在履行其經濟和法律責任時,已經履行了自己的社會義務。

社會響應指企業適應變化的社會狀況的能力,是由社會倫理道德標準引導的,它能夠為管理者決策提供更有意義的指南。

社會責任是評價從長期來看企業何種行為對社會有益、何種行為對社會有害,要求企業確定行為對與錯的道德標準;社會響應則強調對社會價值準則變化的識別,強調改變社會參與方式對變化做出積極的反應。

社會責任與社會響應是建立在社會義務上的兩個概念,其中社會責任加入了一種道德規則,促使人們從事使社會變得更美好的事情。

(二)與社會責任相關的三個概念

1.企業的社會契約

社會契約最初作為一種社會規範是隨著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而自然產生的。它分為兩類:經濟層面的社會契約與社會倫理層面的社會契約。

企業社會契約的核心內容是基於企業倫理的企業社會責任。包括企業內部社會契約(對員工、對管理者);企業外部社會契約(對其他企業、對消費者、公眾、對**)。

2.企業利益相關者

利益相關者指那些與特定組織有一定利益關係的有關者,其利益得失與組織的存在相關。

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投資機構、員工、**商、顧客、**、政治集團、行業協會、社群。

3.企業社會責任審計

企業社會責任審計是企業對社會責任進行的回顧,包括:1.社會責任的種類;2.企業應對社會問題的方式;3.社會問題本身。

(三)社會責任的基本要素

1.市場行為要素

2.監督行為要素

3.自願行為要素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演進趨勢

1.福利政策階段(20—50年代)

2.關注環境和有害行為(60年代)

3.道德起源運動(70—80 年代)

4.國際**標準(90年代)

三、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不同觀點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古典觀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一種危險的行為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經濟觀」

乙個真正對社會負責的企業要追求利潤、遵守法律、重視倫理、廣施慈善;企業管理者的任務在於使企業創造最大化的社會總價值,而不盡是最大化的股東回報,他們必須全面考慮企業的決策行為對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影響。

四、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

大量研究表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關係。如:提高公眾形象,社會信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

第四章第一節計畫的概念與特點

一、計畫的概念

概念:為了實現組織目標而事先制訂工作的內容和步驟,它是全體組織成員在一定時期內的行動綱領。

內容:做什麼、為什麼做、何時做、何地做、誰去做、怎麼做

二、計畫的特點

(一)目的性:計畫的制定和執行是為了使組織以最少的消耗實現其預定目標。

(二)基礎性:就管理的各項職能而言,計畫是首要職能,使其他各項職能的基礎和依據。

(三)前瞻性:計畫是通過掌握了過去和現在的基礎上通過**未來而作出的工作安排。

(四)普遍性:每一位管理人員的工作中都少不了計畫職能,各層次的管理活動都需要進行計畫。

三、計畫的作用

(一)指引方向和目標

(二)發現機會與威脅

(三)經濟合理地進行管理

(四)提供控制標準

第五章第一節戰略管理概述

一、戰略管理的概念和特點

戰略是為了實現預定目標,對組織全域性的、長遠的重大問題進行的謀劃。

企業戰略是企業為長遠性的主要目的與任務,是為實現企業目標而選擇的主要行動路線與方法。

企業戰略管理是從整體上對企業的長遠發展進行的系統審視,旨在使企業的資源與變化的環境相匹配。

特點:1.全域性性:戰略管理的範圍比運營管理的任何乙個領域都更為廣泛。

2.長遠性:戰略目標是對組織未來較長時間的生存發展的謀劃。

3.應變性:戰略管理是針對外界環境的衝擊和威脅而採取的行動方案。

二、戰略管理的層次與類別

企業戰略按經營層次大體分為三個層次:

1.總體發展戰略:主要是公司層從結構和財務角度對整個經營範圍的資源配置。

2.競爭性戰略:公司內某些戰略經營單位的產品開發或服務在特定市場層次上的競爭。

3.職能性戰略:主要是不同職能如營銷、融資和運營等如何為其他各級戰略服務。

企業總體戰略分類

1.按偏離企業戰略起點程度:退卻型戰略、穩定性戰略、發展性戰略。

2.按戰略確定的中心:低成本戰略、差異化戰略、重點戰略。

3.按戰略所涉及的地區範圍:全領域戰略、區域性領域戰略。

4.按制定戰略符合客觀條件的程度:保守型戰略、可靠型戰略、風險型戰略。

三、戰略計畫管理過程

主要包括戰略的制定、實施和控制幾個階段。

(一)確定企業使命

使命是企業存在於社會的基本職能或根本任務。

(二)戰略環境分析

巨集觀:政治、經濟、社會、技術、文化等

微觀:競爭者、消費者、**商等

進行swot分析,把企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的分析結合在一起,進行評估分析

(三)戰略選擇及其評價

1.發現機會和威脅

2.分析企業的資源:人力資源狀況、財務狀況、產品及服務等方面

3.識別優勢和劣勢

4.重新評價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進行swot分析,把企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的分析結合在一起重新評價企業的宗旨和目標。

戰略評價所要考慮的主要標準:1.適用性;2.可行性;可接受性。

(四)戰略實施與控制

1.制定實施計畫和方案

2.分配資源

3.組織設計

4.戰略實施過程的控制

第六章第二節決策的概念與決策過程

一、決策的概念和作用

(一)決策的概念

決策是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制定行動方案並從若干個可行方案中選擇乙個滿意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

特點:1.決策有明確目的;

2.決策要有若干可行的備選方案

3.決策要對方案分析評價

4.決策的結果是選擇乙個滿意方案

5.決策是乙個分析判斷過程

(二)決策的作用

(一)決策是管理的核心

(二)決策貫穿管理的全過程

1.計畫職能的每一環節都涉及決策

2.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的發揮離不開決策

3.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決策

(三)決策正確與否關係到組織的存亡

二、決策的分類

(一)按決策的作用範圍分類:戰略、管理、業務

(二)按決策的時間長短分類:中長期、短期

(三)按決策者的層次分類:高層、中層、基層

(四)按決策問題的性質或決策的重複程度分類:程式化、非程式化

(五)按決策問題所處的條件分類:確定型、風險型、不確定型

三、決策過程

羅蘋斯:決策的八個步驟:

1.識別問題;2.確定標準;3.分配權重;4.擬定方案;5.分析方案;6.選擇方案;7.實施方案;8.評價決策效果。

(一)發現問題,分析原因

管理學考前複習重點

一.名詞解釋 20分 1.管理 2.計畫 3.控制 4.管理幅度 5.組織 6.零基預演算法 7.激勵 8 9 戰略計畫 10 溝通 11 權力 12 控制 13 績效考評 二.簡答 35分 1.組織結構設計的影響因素 2.簡述人本原理的主要觀點 3.簡述決策工作的程式 4.簡述組織文化的四個層次 ...

2019考研管理學原理知識點梳理第12章

第一節組織變革的一般規律 一 組織變革的動因 一 組織變革必要性的簡要分析 組織變革就是組織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時對組織中的要素進行結構性變革,以適應未來組織發展的要求。組織變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組織的效能。二 組織變革的動因 推動組織變革的因素可以分為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環境因素兩個部分 1 ...

2019考研管理學原理知識點梳理 第7章

四 具體性計畫與指導性計畫 具體性計畫 具有明確規定的目標,不存在模稜兩可。指導性計畫 規定一些一般的方針和行動原則,給予行動者較大的自由處置權 五 程式性計畫與非程式性計畫 西蒙把組織活動劃分為 1 例行活動 一些重複出現的工作,有關這類活動的決策是經常反覆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結構,因此可以建立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