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2022-07-04 03:24:05 字數 1311 閱讀 3686

三、"教學做合一"

陶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書中他作過乙個生動的譬喻:

游泳要在水裡游,學游泳,就須在水裡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學生的學習亦是如此,光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不懂得如何去實踐運用,即使把書上的內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

因此,教師不應該僅僅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更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何去用。

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乙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

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請看,陶先生的這一教學主張,正與當前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不謀而合。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陶先生說得多好。如今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狹小,但是現在是資訊**的時代,他們對資訊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強的,課外知識非常豐富。

由於他們年齡小,還不能把所知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廣泛地在課堂課外開展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正是從「做」入手促進「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陶行知先生還指出:「教育法的演進大概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乙個階段,憑先生教授,不許學生發問;第二個階段,師生共同討論,彼此質疑問難;第三個階段,師生共同在做上學,在做上教,在做上討論,在做上質疑問難;第四個階段師生運用科學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並發現比現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

」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達到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第四個階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力求「教學做合一」,向著第四個階段發展。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裡,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魏欣欣

魏欣欣 關於陶行知先生,以前,我只知道他是我國上世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獨特的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到今天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然而,對於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理論我並沒有具體了解過,更別說把他的教育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了。今年暑假,在領導的推薦下,我認真拜讀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 讀罷本書,才發...

讀陶行知有感

港下勤新小學五 4 金童 陶行知 既是一位嚴於律己的人民教育家,又是一位以身作則的思想家。我利用寒假的時間,閱讀了 走近陶行知 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就像是一杯綠茶,入口清淡無奇,回味起來甘甜香濃。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有很多文章讓我深思。例如 勸母親遊山健山 讓我知道了陶行知用寫信的方法表達了自己的拳...

讀陶行知《新教育》有感

再說說 注重啟發 這一點。先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孔子說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我更要進一步說,使他不得不憤,使他不得不悱。杜威先生也說,教學生的法子,先要使他產生疑問 查出他疑難的地方,使他想種種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從這些方法之中,選出頂有成效的法子,去試試看對不對 如其不對,就換個法子,如其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