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如何進行設問

2022-07-01 20:18:04 字數 3246 閱讀 1231

姓名:高士華

位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石東路小學

郵編:010020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資訊輸出和反饋的主要途徑之一。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怎樣進行設問呢?

1.把握良好的設問時機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啟發提問要掌握時機的主張。在什麼情況下提問最好呢?孔子認為: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性提問就是抓住提問的契機,在學生欲言不能的環節上,因勢利導,讓學生在「山窮水盡」之時有「豁然開朗」之感,其目的在於積極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主體地位。例如,在講了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之後,緊接著需要指導學生應用圓面積公式進行計算,這時要強調求圓面積必須知道半徑這個關鍵條件,可以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

(1)讓學生利用教具講述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2)用卡片出示、、、等公式進行辨認,並說明公式中每個字母的意義,這時學生認為已掌握了求圓面積的知識,於是產生「無疑之感」。教師適時地捕捉良好的設問時機,指著圓面積的教具問:「誰能求出這圓的面積是多少?

」誰也算不出來,這個看來不成問題的問題把學生「難」住了。教師再引問:「為什麼求不出呢?

我應當再給你們乙個什麼條件呢?」此時學生才深刻地理解到:求圓面積的關鍵是確定的具體數值。

2.點明課題設問

新課伊始,用幾句貼切而精煉的引誘匯入,採用「設問」的方式揭示課題,這不僅可以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誘發思維,強化求知慾,還可以開門見山地說明新知識的內容,促使學生去開動腦筋,探求答案。例如,教學圓柱體積的計算時,教師出示兩個圓柱體實物(乙個細而長,另乙個粗而短,如接力棒和茶葉桶等),問學生:「這兩個圓柱體哪個體積比較大?

你是根據什麼進行判斷?」由於學生都是通過觀察得出的結論,所以極易產生分歧。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指出只有準確地計算出它們的體積,才能做出正確的回答。

那麼怎樣計算圓柱體的體積呢?我們今天就要學習這種本領。這樣,新課開始學生就明確了學習的重點和新知識的應用價值,這無疑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

3.在知識的內在聯絡處設問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知識之間有緊密的聯絡,舊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要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抓住舊知識的連線點,選準學習新知識的切入點,直接為學生提供學習新知識的思維支點。為此,問題的價值主要看是否富有啟發性,能否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在知識的連線點上尋求提問的啟發點,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舊知識固定點—新舊知識連線點—新知識生長點」上有序展開,促進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

如數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先讓學生做下列各題:

①②③④(嘗試題)。當學生順利地完成①—③題後,被第④題難住了。這時教師抓住時機,提出下列問題:

(1)前三題同學們是怎樣做出來的?誰能說說第③題的計算過程?(就是3個加上 5個等於8個,是。

)(2)那麼「」具體地說就是( )個加( )個呢?(就是1個加上2個)能用乙個數表示出它的結果嗎?(學生一時答不上來)怎麼辦呢?

請同學們開啟課本看看書裡是怎樣說的?誰能很快地找出方法來?以上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緊扣把學生思維引入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很快悟出了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分數單位不同,計算的方法是化異為同),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課末反饋時又提出「整數、小數、同分母分數相加減時為什麼可以直接相加減,而異分母分數加減要先通分呢?」這一問,不僅增強了學生原有知識的清晰度,而且順利地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擴大了原有的認知結構。

4.在知識的關鍵處設問

所謂關鍵,就是要抓住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設問於教材的重點,重點就會突出,設問於教材的難點,難點才易突破。所以,以問促思,可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基礎上,以思求知。

例如,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關鍵在於讓學生懂得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係。課上先複習了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面積的公式之後,用幻燈出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圖形。接著問:

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有什麼關係?

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有什麼關係?

如果底與長、高與寬分別相等,那麼這兩個圖形的大小會怎樣?

用什麼方法能證明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

這時,師生採用數方格和割補的方法,使兩個圖形重合,從而由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由於問題提在關鍵處,學生圍繞關鍵處觀察、思考,所以理解得深,記得牢。

又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你見過圓形物體嗎?舉幾個例子。

你畫過圓嗎,用什麼方法畫圓?

在這些不同的畫法中,你發現有什麼共同點?

於是學生很自然的概括出:一條線段繞著它的乙個端點旋轉一周就得到圓。

5.揭示知識本質的設問

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徵,不僅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有利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在研討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對事物有根有據地講出自己的認識,互相啟發,互相爭辯,互相補充訂正,獲取鮮明的印象。

例如,講迴圈小數這一概念,例題是「」,首先讓學生用豎式計算,當學生發現這個題「除不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觀察豎式,邊思考問題:

(1)如果繼續除下去,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2)商的小數部分的數字有什麼特點?

(3)為了避免計算中的無效勞動,怎樣才能準確地判定「迴圈節」?

這樣通過圍繞所提問題,進行算、看、找的活動,學生對迴圈小數這一概念的「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等關鍵詞語有了較深刻的理解。

6.在學生「卡殼處」設問

教師在課堂上所需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是教師課前通過鑽研教材而設計的。但有時它經常超越教師**範圍,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卡殼處」尋求提問的啟發點。如果啟發得當,可以使學生茅塞頓開,思維順暢;如果引得不好,就會把學生逼入死胡同,思想受阻僵化。

如教完「比的基本性質」後,為了強化鞏固這一性質,出了這樣一道變式題:「這個比的前項加上6,要使比值不變,它的後項要加上幾?」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就回答:

「要加上6!」有的則答不出來。為什麼學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

一是所學知識出現泛化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師提的問題思維跨度太大,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至少要完成這樣兩個轉化:一是轉加為乘(即比的前項加上6,等於9,就相當於把比的前項乘以3);二是轉乘為加(比的後項乘以3得21,21比原來7多14,故比的後項要加14)。要實現這兩個轉化,可以這樣設問,巧引學生開竅:

(1)什麼是比的基本性質?(2)比的前項加上6得9,也就是把比的前項乘以幾?(3)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後項應該怎麼辦?

這一問不僅使學生找到了思維的落腳點,也尋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因此,教師要在重點處設問,問在點子上,導在關鍵處,把學生的「神」引到教師所講的問題之中,把學生引導於「困而學之」和「欲罷不能」的境地,教師的提問簡明而富於啟發,就有利於學生學習形成最佳的學習心態,引導學生無窮的興趣,在興致勃勃中學習知識,他們會感到愉悅,學的快記得牢。

在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輔導

教學經驗總結之 在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輔導 劉連凡2005年7月5日 在大力推廣素質教育的今天,來談學生的學習成績,我想這並不與當前的教育形勢相背離,抓學生的學習成績,正是抓素質教育的乙個重要方面。由於學生的個別差異很大,要抓好學生的學習成績,必須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

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反思

我認為 除法的初步認識 案例中的執教老師有必要進行反思。原因在於這位老師的提問指向不明,因為 除法的初步認識 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 平均分 而不是 公平分 也就是說該老師用詞不當,或者說他沒有理解 平均分 和 公平分 含義,雖然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但教學中沒有體現出本課教學目標 重點 除...

在數學中如何進行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是數學思維的細胞,是進行數學思維的第一要素。對小學生而言,獲得準確的數學概念是乙個主動 複雜的思維過程。重視數學概念教學,對於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好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通過實踐證明,多數教師對概念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通常存在著重計算,輕概念 重課本,輕實踐 重結論,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