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2022-06-05 01:27:05 字數 4516 閱讀 9013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紀裡,中華民族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對於人的思想品德和社會性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貫徹《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強小學相關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本課程根據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基本理念

(一)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課程要關注每乙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二)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並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

(三)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三、設計思路

《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家鄉(社群)、祖國、世界是他們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係等是存在於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兒

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互動作用而實現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公升。「一條主線」即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面」是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螺旋上公升」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同樣的內容在後續年段可以重複出現,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公升。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

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1、教學建議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乙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乙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

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在**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充實教學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絡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五)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評價建議

(一)評價的目的與功能:

1.目的

本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資訊,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在於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出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2.功能

診斷與調節功能:通過評價了解課程實施的情況,判斷學生學習的質量與水平,了解學習的成就、問題與需要,並對課程下一步的實施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

強化與教育功能:評價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與人互動與交流的過程。利用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成就進行鼓勵,對於不足提出改進建議,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二)評價內容

本課程主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其具體內容如下:

1.學習態度。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

2.學習能力和方法。包括學習中觀察、**、思考、表達的能力;蒐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等

3.學習結果。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進步程度。

(三)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1.評價方式

本課程採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2.評價方法

本課程倡導的評價方法有:

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描述性評語。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學生互評。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作品評價。將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產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進行評析。

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學生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於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

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種評價方法都有自己適用的範圍,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並在教學改革中探索創新,使其不斷完善。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新版《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學習之我見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的修改,充分說明思想品德課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充實 不斷完善的,是與時俱進的。新版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與2003年印發的課程標準有七個方面的重大變化,如 關於 課程性質 的表述 課程基本理念 的表述 關於 課程目標 內容標準 教學建議 教學評價 及 課程開發與利用建議...

四年級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紀裡,中華民族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對於人的思想品德和社會性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貫徹 公民道德實施綱要 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 試行 的精神,改革和加強小學相關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一 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

第一課珍惜新起點精品課例 第一框 新學校 新同學 一 鏈結新課標 1 本案例對應的是 思想品德 內容標準 成長中的我 主題中的內容目標1 2和1 6。2 強調聯絡生活實際 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初中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小學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