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實驗報告內容

2022-05-08 09:36:02 字數 4278 閱讀 6801

科學實驗

四年級(上)

4課.小吊車

活動1:做小吊車(分組實驗)

製作目的:做小吊車並研究小吊車原理

製作材料及工具:小紙盒吊車臂吊臂支架線繩兩個鐵絲鉤乙個剪刀錐子膠水鉤碼

製作過程:

1.小組分工合作

2.觀察小吊車模型組裝各部分

①四個點要對稱,固定牢固;

②繩子要從前往後穿,不要穿反了;

3.除錯小吊車分別拉動兩根線,看看小吊車的臂能否靈活運動.

實驗現象:小吊車能提起或放下鉤碼

實驗結論:

放鬆上牽引繩,拉緊下牽引繩,吊臂向下運動;

拉緊上牽引繩,放鬆下牽引繩,吊臂向上運動。

活動2:收與放

實驗目的:推斷動物與人的肢體運動原理(分組實驗)

實驗過程:

1. 彎曲手臂,感受上臂上下肌肉的長短鬆緊變化。

2.伸直手臂,感受上臂上下肌肉的長短鬆緊變化。

3.反覆幾次體會與小吊車的原理的聯絡。

實驗現象:手臂骨骼就像小吊車的吊臂,肌肉就像繩子,手臂運動時,當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時,肱二頭肌牽動前臂向內收縮;當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時,肱三頭肌牽動前臂向外伸展.

實驗結論:前臂收縮類似小吊車抬起重物。

前臂伸展類似小吊車放下重物。

6課.做沙盤(分組實驗)

製作目的:通過製作校園沙盤模型培養學生的設計製作能力。

製作材料:硬紙板學校平面圖橡皮泥潮濕的沙土廢舊泡沫包裝紙小木棍顏料盒剪刀

製作步驟:

對校園建築的布局進行觀測

2.用大的硬紙板做底座。在紙板上畫好學校平面圖。(明確建築物.樹木等的位置)

3.用橡皮泥舊泡沫等材料做出立體的樓房等校園建築物,根據平面圖擺放好位置。(可以用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泡沫做樓房,硬紙板做圍牆,小木棍做旗桿等)。

4.要注意建築物的比例。(四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很精確地計算出比例尺,教師適當指導。)

8課.快與慢

實驗目的: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分組實驗)

實驗材料:秒錶(或電子手錶)、長尺、玩具車(學生自帶),橡皮泥,馬達、電池等(學生自帶)

實驗過程:

1.小組做好分工:賽車手、計時員、測量員、記錄員。

2.找好起點(必要時確定好終點);

3.秒錶做好歸零;

4.在相同時間內必須進行多次測量(不少於3次),並做好記錄

5. .在相同距離內必須進行多次測量(不少於3次),並做好記錄

實驗結論:

1:相同時間內經過的距離越長,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快

2:相同距離下所用的時間越短,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快

活動2:玩小車

實驗目的: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載重物及路面光滑程度是否有關?(對比試驗)

實驗材料:秒錶(或電子手錶), 木板, 玩具車(學生自帶),鉤碼, 毛巾.

實驗方法:

1做好小組分工:賽車手、計時員、記錄員;

2先測量空車時小車在木板上運動時間;

3別的條件不變,向小車上加鉤碼,再測出改變後的小車在木板上運動時間;

4先測量小車放在木板上運動的時間;

5別的條件不變,在木板上鋪上毛巾,再測出改變後的小車在木板上運動時間;

實驗現象:小車運動的快慢不同

實驗結論:小車載重物越多運動越慢

小車運動的路面越不光滑運動越慢

9推和拉

實驗目的:能夠用實驗體驗**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分組實驗)

實驗過程:

(1)三人一組,兩人活動,另一人裁判,交替進行。

(2)活動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推手掌雙方要站在相距100厘公尺的位置,手掌放在中間位置,在準備過程中,不允許用力推或拉對方。

(3)裁判員下達命令後,雙方用力推或拉,力爭戰勝對方。

(4 ) 同一規則再做拉手臂遊戲。

實驗現象:兩個同學同時推,力氣大的一方會將力氣小的一方推出界線,要想贏,就要增大腳與地面的摩擦力,發現力有大小。用力推時,必須對正方向,方向偏了,也會輸,發現了力有方向。

實驗結論: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結果是不同的。推和拉會使物體移動位置或變形,推和拉是一種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使物體移動的位置遠近也不同。

9.推和拉

活動2:紙蝙蝠(分組實驗)

實驗目的:推和拉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推和拉都是力。

實驗材料:卡紙一張彩筆剪刀等

實驗過程:

(1)將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折成乙個三角形。

(2)在有兩層紙的一邊剪乙個三角形的口子。

(3)在頭部畫出「眼睛」。

(4)將每一側的翅膀向下折。

(5)上下拉動兩個翅膀感受力的變化。

實驗現象:推和拉使紙蝙蝠動起來

實驗結論:推和拉各是一種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結果是不同的

10.常見的力

活動2:自製重錘(分組實驗)

實驗目的:通過重錘說明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實驗材料:鐵鎖、(螺母、橡皮、橡皮泥、磚頭、石子、)細線等。

實驗過程:

1.觀察重錘由幾部分組成,怎樣連線的。

2. 將細線與鐵鎖連線在一起,檢驗是否接牢。

3.用自己做的重錘檢測教室是否與地面垂直。

實驗現象:重錘的錘線都是與地面垂直的。

實驗結論: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拓展活動:玩滾輪

實驗目的:**滾筒轉動的原因(演示實驗)

實驗材料:泡沫板或硬紙板、線軸、502膠或白乳膠、細木軸、小盤、細線、鉤碼或小石子、剪刀、錐子、圓規等。

實驗步驟:課本36頁

注意事項:

①剪下滾輪時邊緣要整齊,否則不能滾動。

②圓板要盡量大一些,一般直徑為20厘公尺~30厘公尺。

③粘木軸時,將膠塗在圓心的周圍,線軸中心一定要置於圓心處。

④小盤細線的一端應固定在細軸上,可以粘在細軸上或與木軸一起插入線軸孔內。

⑤使用膠時不要隨意塗抹,萬一不小心塗在了衣物和**上,要立即用酒精清除。

實驗現象:滾輪轉起來了

實驗結論:滾輪受到鉤碼的重力得牽引才運動起來。

12課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

活動2感受摩擦力(分組實驗)

實驗目的:摩擦力是幫助物體運動還是阻礙物體運動的.

實驗過程:

1、先讓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乙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乙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乙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實驗現象:手受到桌面乙個力

實驗結論: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力

13課.我們的地球

拓展活動1:製作地球模型(演示實驗)

製作目的:加深對地球的認識

製作材料:舊報紙乙個舊皮球顏料和顏料刷一張世界地圖或地球儀麵糊膠水

製作過程:課本47頁

1.用報紙製作乙個底座

2.將舊報紙撕成條,用漿糊貼在皮球上,至少貼三層

3.用麵糊在球上做出高山.平原的形狀.

4.給自製的地球模型塗上顏色.

14課太陽和影子

實驗目的:分析一天中影子和溫度變化的規律.(演示實驗)

實驗材料:底座乙個(木料或硬紙板) 手電筒乙個粗鐵絲乙個尺子一把鉛筆一支

實驗過程:

1先在底座中心打乙個孔(正好能套進粗鐵絲)

2再將粗鐵絲插入底座中心孔,固定粗鐵絲

3用手電代替太陽對準鐵絲從東向西轉動

4觀察現象並用筆做好標記

5用尺子測量並填好記錄表,分析現象

實驗現象:一天中影子的長短是不一樣的

實驗結論:一天中早晨影子長,中午影子最短,傍晚影子又長

15課.晝夜的形成

活動2 模擬晝夜的形成(演示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晝夜的成因

實驗材料:地球儀手電筒或蠟燭小紙人遮光窗簾

實驗過程:

(1)將地球儀的北極對著北方,在桌面中間放好;

(2)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北京(或其他省會城市)的位置貼上小紙人;

(3)用手電筒代替太陽光,在正對地球儀1公尺左右的地方開啟手電筒,調整手電筒的遠近,以地球儀上清晰地出現明暗兩部分為宜;明確地球儀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4) 面對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慢慢旋轉(逆時針方向),將小紙人所在的位置旋轉到黑夜部分,接著轉動地球儀使小紙人再次轉到白天部分;

(5)兩人一組,輪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晝夜變化。

提示:為了幫助學生教師還可以在地球儀旁邊放一塊鐘錶,告訴學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要和表針轉動的方向相反。

實驗現象:小紙人一會在明亮的一面,一會在黑暗的一面.

實驗結論:地球的自轉形成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影子和太陽溫度變化現象記錄表

冀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畫

四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畫 2012 2013第一學期 一 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 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 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 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二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歷了一年的科學學習,對科學課的...

冀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畫

2014 2015學年度第一學期 一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歷了一年的科學學習,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比如,對周邊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 初步掌握了科學學習的方法,尤其是觀察的方法 學生的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四年級學生整體...

冀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畫

2013 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 四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畫 護西小學閆麗霞 一 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 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 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 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二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歷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