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結構》教學設計

2022-05-03 15:33:02 字數 1809 閱讀 3155

成都市玉林中學呂茜

一、 教材的簡要分析

《dna分子的結構》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生物必修模組ⅱ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它由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dna分子的結構特點以及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三部分內容構成。

與原教材相比,本節教材沒有直接講述dna分子的結構特點,而是以科學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歷程為主線,並通過學生動手嘗試建構模型,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理解。

從知識結構的角度看,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遺傳因子的發現」和「基因和染色體上的關係」以後,從分子水平上進一步闡明遺傳的本質。關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特點和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又是學習「dna分子的複製」以及「基因表達」等內容的重要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1.知識目標

簡述組成dna分子的基本單位──四種脫氧核苷酸

概述四種脫氧核苷酸構成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方式

闡明鹼基互補配對的原則及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嘗試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製作,初步知曉科學**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構法,學科知識的交叉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家鍥而不捨、執著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

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三、教學重難點的處理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及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突出重點的方法擬採用:①設計問題串的形式:如「dna是雙螺旋還是三螺旋?」

「鹼基排列在螺旋內側還是外側?」──「鹼基對如何連線起來?」,進行不斷地質疑和解疑;②在「製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活動中,通過討論和交流,建構以「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長鏈—平面脫氧核苷酸雙鏈—立體雙螺旋結構」的知識鏈,完成對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初步認識。

如何有效地組織開展模型建構的活動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突破該難點的方法擬採用課件動態的分步演示、教師恰當的示範、啟發和引導、並注意直觀教具(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使用,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該活動的基本內容。

本節內容中的「鹼基互補配對原則的應用」是另乙個教學難點,也是高考中的重要知識考點,可考慮安排在下一節課種,以習題的變式求解和討論逐步解決。

四、教與學的方法擬定

dna分子是抽象的立體空間結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弱,但對新知識有較強的的**欲和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著力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適時地、不斷地啟迪、指導和幫助學生;在「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構建的活動中,和學生一起去體驗「發現」的樂趣;學會將模型建構過程中獲得的資訊進行彙總,通過討論和交流,初步得出結論;養成在學習活動中友好合作,資源共享的科學**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高度重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建立過程」的科學史料的閱讀和理解中,以嚴密的邏輯推理步步追蹤、層層深入,不斷地引發學生去積極思考、主動參與「dna分子結構」的學習過程。

五、教學方案的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通過重新組合,可設計成兩大活動板塊。

1. 以新課程教學理念為指導,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以dna分子結構的探索史為主線,將「製作dna分子的結構模型」的活動有機地穿插其中。

在構建模型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積極參與討論交流,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我創造」中獲取dna分子結構的知識。

2. 以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作為直觀教具,引導學生理解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結構的組成要點,帶領學生通過對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含義的深入認識和問題的變式討論,在課本相關習題的解答中,達成知識目標的落實。

六、教學方案及實施過程

注:本課案的教學設計是在作者參加成都市高中教師新課程教學基本功展示基礎上修改而成的。課案形成和實施中,得到學校專門聘請的特級教師馮永康先生的悉心指導,謹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教學設計 DNA分子結構

dna分子的結構 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 根據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科學方法 科學 精神等生物學科學素養,因此本節課採取小組成員間的 自主 合作 模式,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dna結構模型的 歷程,感悟科學研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以此提高學生的 能力,訓練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

DNA分子的結構

課時課題 第三章第二節 dna分子的結構課型 新授課 授課時間 2014 年 10 月 15 日,星期三 第一節課 板書 第二節 dna分子的結構 1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三 dna分子的結構特性 沃森和克里克1.穩定性 2.特異性 3.多樣性2 dna分子的結構 雙螺旋結構 四 相關計算 外...

DNA分子的結構 教案

請大家先看這張 這是坐落在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dna雕塑,它以簡潔而獨特的雙螺旋造型吸引著過往行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是1953年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首先提出的,他們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之路究竟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p47面,並思考下列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