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

2022-03-31 18:40:51 字數 4937 閱讀 1435

奇台縣第六小學胡新華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而,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就應該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的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逐步學會學習數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

小學生好動、好看、好問、好奇、好誇,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只有適應他們的思維特點,「投其所好」,在操作與觀察中學習數學知識,才能使他們主動、有趣、紮實、有效的學好數學,從而獲得數學知識、深化數學概念,發展學生的思維。

1、在操作中養成認真細緻的學習態度

著名科學家愛迪生說過:「我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偶然的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深思熟慮、嚴格實驗的結果」。可見,在有趣的操作中,理解和驗證課本中的公式、定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而且對於學生養成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大有幫助。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學生自學課本後提出問題「圓錐的體積真的是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三分之一嗎?」我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操作、質疑、討論、分析來完成,學生興趣非常濃厚。

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給每個小組提供了圓柱和圓錐(有的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有的不是等底等高),讓學生用圓錐裝沙或水倒入相應的圓柱內,看看需要幾次才能裝滿。有些小組用圓柱裝滿沙或水倒入圓錐,看看能裝幾圓錐。由於存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情況,還有的小組操作時不夠嚴密,學生的意見不統一,這是怎麼回事呢?

同學們產生了疑問。針對這些疑惑,讓學生繼續討論,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經過再次實驗、比較、分析,得出了「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的體積的1/3」。

這樣,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活動,既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又提高了學生的實驗、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實驗的科學性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既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認真細緻的學習態度,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夯實了基礎。

2、在操作中理解數學知識

在數學知識的教學中,要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要注意提高知識發生的過程,將靜態的知識結論變為動態的探索物件,讓學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價,在認知活動中探索未知,體驗情感,從而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有效地實現「知識訓練智力」的價值,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長方體的面、稜、頂點這部分知識,學生不易掌握,教師可以從直觀入手,指導學生「割」出面、稜、頂點、來。先在白蘿蔔(或土豆)上平削去一塊,討論得到什麼?

(面)。垂直與這個面平削去一塊又得到乙個面,討論兩個面相交的地方叫什麼?(稜)。

再垂直與這兩個面平削去一塊,討論三個面相交的地方叫什麼?(頂點)。直到割出乙個長方體。

在割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眼,手等感官直接感覺到面、稜、頂點的特徵,便直觀形象地理解了長方體面、稜、頂點的含義,更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智力的發展,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數學中的知識。

3、在操作中感悟數學知識

兒童的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操作學具這一規律,能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地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數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認識,形成知識的表象,並積極的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例如:

我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先讓同學們拿出來一張紙,然後根據書中的操作步驟自行動手折、畫、剪,在操作中思考這個圖形有什麼特點?同學們很快地根據書本的操作過程、剪好一張「松樹圖」,並紛紛舉手表達共識;這個圖形沿著中間一條直線對折後,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時老師指出:你們剛才通過折、畫、剪後的這幅「松樹圖」,就是乙個軸對稱圖形,最後,水到渠成,我就問:

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呢?同學們很快地在頭腦中形成乙個初步的概念—如果乙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由於數學概念、法則、公式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學時教師不僅注意概念本身,更重要的是注意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發展共性的東西,這樣隱含在形式結論過程中的知識的思維價值才能顯露。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由此可見,在操作中學習數學知識,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

二、在自主**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通常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要方式。在客觀上形成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因此課堂中幾乎看不到猜想、實驗、觀察、推斷等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教師應從學生好表現,求參與的心理需要出發,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自主**的機會,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後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合理創設情境,使學生樂學。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拓展思維,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教學「有餘數除法」時,上課一開始,就用投影出示「為了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學校把紅、黃、藍、白、橙、灰六種太陽帽按順序發給全校學生。

」接著告訴學生只要你報出第幾個學生,老師就馬上告訴你,他的帽子是什麼顏色。學生將信將疑,但躍躍欲試。學生報數13,老師說是紅色。

(說明:13÷6=2……1,13頂帽子6頂為一組,2組余1頂,這一定就是紅色的。)學生所報的數,教師次次猜中,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

這時告訴大家,學習了「有餘數除法」,你們就會知道其中的奧秘了。這樣學生整堂課都懷著極大的興趣投入了學習。

2、把時空留給學生,使學生研學。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是強烈的,它要求教師樹立強烈的學生意識,把學習的權利和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設計活動方案,安排學習程式,通過觀察、操作、猜測、思考、討論、驗證等多種活動,在研學中獲取知識,同時,形成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刻苦鑽研精神。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努力促成解題方法的個樣化,尤其要提倡和鼓勵學生採用有創見的、自己喜歡的解題方法。避免讓學生機械敘述算理,過於注重型別和固定解法,即使是較簡單的應用題,也盡量拓展學生思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形成學生對演算法的個性化理解。

如在教學平均數(即算術平均數)時,先讓學生嘗試解決如下問題:有6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0厘公尺、143厘公尺、141厘公尺、145厘公尺、144厘公尺和151厘公尺,求這6個同學的平均身高。

學生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已有認知水平,在教師的啟發下相繼「創造」出三種解題方法:①移多補少;②先求總數,再平均分;③假設調整:140+(3+1+5+4+11)÷6,顯然學生對「平均身高」的演算法理解是多元的,帶有鮮明的個性烙印,三種解題策略難分優劣,都是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

因此在應用題教學的各個階段都應讓學生廣泛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多種數學活動,提高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與分析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以促進學生智慧型提高為核心,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操作、觀察、思考、質疑、討論、練習、評價等,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素質,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

三、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

新課程倡導「合作」這一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式與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同時會相互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獲得完美的數學知識。

1、要靈活的選擇組織形式

合作學習可以以同桌、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採取全班集體交流的形式進行。值得關注的是,合作學習不能僅僅滿足一種形式,動不動就來個「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要知道,教師所指定的學習小組,因能力的差異,個性的不同,可能會造成優生「滔滔不絕」,而差生卻「望洋興嘆」,不知所云的現象。

教學中應該針對教材內容的特點,考慮學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和興趣愛好的異同,鼓勵他們自由組合,讓所有的孩子都有鍛鍊的機會,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2、要有合適的策略、內容

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任務性質來決定應該採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確分工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即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合作討論,達到開拓每個人思維的目的,等等。同時,教師要注意合作內容的選擇,可以是辨析概念性問題的合作,可以是發現知識性規律的合作,也可以是優化解決問題的合作。

比如教學「長方行和正方行周長、面積」後,為使學生加深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的理解,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什麼情況下是求長方行和正方行的周長?什麼情況下是求它們的面積?

請舉例說明。

3、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數學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為了追求合作氣氛,或是一味追求求異思維,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後,不留給學生片刻思考時間,就立刻宣布「下面開始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更談不上自己的獨立方案,容易造成要麼組內優生一言堂,要麼使討論流於形式,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

4、精心設計合作學習中的問題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動腦,主動**數學知識,有利於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不提出過於簡單,不假思索就能解決的問題。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張口就會,看起來氣氛活躍,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思維惰性,不利於創新意識的培養。

如教學「梯形面積」時,可組織學生量一量、畫一畫、拼一拼,然後就利用兩個梯形拼成乙個平行四邊形提出:「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發現了什麼?」如果學生回答有困難,再設計以下問題:

(1)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與梯形的上、下底有什麼關係?(2)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有什麼關係?(3)每個梯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

(4)梯形的面積應怎樣算?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匯出後,為加深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又問:計算梯形面積為什麼要除以2?

這樣有效地指明了學生參與的方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來促使學生去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絡,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促進組內交流,順利地實現了自我構建和知識創造。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轉變教育觀念,合理的調整和選擇教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合作交流等形式學習數學知識,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概念,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正直實現人人學會到會學乃至會用遷移,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

通過近一年的努力,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大大提高。思考品質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公升。二 自主探索能力的培養 為了使探索知識成為學生最迫切的需要,本人所採用的方法還是 提問題 不同於以上提問的是 這是本人自己來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衝突,這種衝突能誘發學生數...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知識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結題報告 徐州市豐縣首羨鎮中心小學張先啟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 目前課堂教學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數學教學的模式,還不能把數學知識的教學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其主要表現在 1 教師的講解過於生硬 缺少趣味性,學生對知識難於理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2 學生缺乏對數學知識的實感,教師的教學方式很難在學...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作文個性的培養

摘要 傳統的寫作教學一般是教師命題,規定寫法,限定字數。這無疑是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造成許多學生怕寫作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更好地貫徹新課程理念,就要求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是寫作的主體,把學生置於主動者的位置,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