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零件實驗指導書

2022-03-04 16:06:13 字數 4234 閱讀 9612

(機械類)

機械設計實驗室

實驗一滑動軸承實驗(一)

一、實驗目的

1.觀察滑動軸承的動壓油膜形成過程與現象。

2.通過實驗,繪出滑動軸承的特性曲線。

3.了解摩擦因數、轉速等資料的測量方法。

4.通過實驗資料處理,繪製出滑動軸承徑向油膜壓力分布曲線與承載量曲線。

二、實驗台結構及其工作原理

圖9—1

實驗台結構如圖9—1所示:它由底座1,箱體2,軸3,軸瓦4,壓力表5,載入砝碼6,載入槓桿7、8,測力百分表9,測距槓桿14,測力彈簧片10,控制面板11,ⅴ型傳送帶12,直流電機13等組成。

軸瓦4與測矩槓桿14聯成一體,壓在軸上,直流電動機13通過v型傳動帶12驅動軸3旋轉。箱體內裝有足夠的潤滑油,軸將潤滑油帶到軸與軸瓦之間。當軸不轉時,軸與軸瓦之間是直接接觸的。

開始啟動時,當軸轉速很低,軸與軸瓦之間處於半乾摩擦狀態,當軸的轉速達到足夠高時,在軸與軸瓦之間形成動壓油膜,將它們完全隔開。

當軸旋轉時,由於摩擦力矩的作用,在測矩槓桿14與測力彈簧片10的觸點處產生作用力q,其大小可由測力表(百分表)測出: 式中:k—— 彈簧片剛度係數 (n/格)

測力表讀數 (格,1格=0.01mm)

設軸與軸瓦之間的摩擦力為 f,根據力矩平衡條件,可得:

nm1)

式中: d—— 軸的直徑 (60mm)

l—— 測力槓桿的力臂長(160mm)(軸中心至測距槓觸頭一端的距離)

而作用於軸瓦上的載荷w是由砝碼通重載入槓桿系統7、8加上去的,它還包括載入系統和軸瓦的自重,故有:

w=ig+g0

=42.627g+342n)

式中:g ——砝瑪6的重力n)

g0——軸瓦、壓力計等自重力,為342n

i——載入系統槓桿比,為42.627

因此軸與軸瓦之間的摩擦因數f可用下式計算:

而單位壓力q可用下式計算:

式中:b——軸瓦寬度(mm)

在軸瓦寬度的中間,沿圓周均布鑽有7個直徑為φ1mm的小孔(圖2),每個小孔聯接乙個壓力表。當軸的轉速達到一定數值,在槓桿系統上加適當的砝碼重量,軸與軸瓦間就會形成動壓油膜,呈液體摩擦狀態。此時,從壓力表上就可看到滑動軸承沿圓周各點的徑向油膜壓力,記錄下各壓力表上顯示的壓力值,選定一定比例尺,便可繪製出徑向油膜壓力分布曲線(圖9—5a)。

圖9—2

三、實驗台有關資料

1.軸瓦:材料—— zqal 9—4

表面粗糙度——1.6

寬度—— b=75mm

2.軸: 材料—— 45

表面粗糙度——0.8

直徑——d=60mm

3.電動機:型號——130szo2

額定功率—— p=355w

額定轉速—— n=1500r/min

帶傳動:型號—— o型

內周長—— l=l120mm

根數—— z=2

中心距—— a=350mm

傳動比—— i=3.175

5.潤滑油:牌號——45號機油

粘度——η=0.34(pa·s)

6.加力槓桿比:42.627

7.測矩槓桿力臂長—— l=160mm

測力彈簧片剛度係數——k= n/格

四、實驗操作

1.準備工作

l)檢查實驗台,使各個機件處於完好狀態;

2)檢查實驗台地線是否接好; 3)在箱體油池中注入足夠量的經過過濾的45號機油; 4)去掉載入法碼6; 5)在彈簧片端部安裝百分表,使其觸頭與底座接觸並有一定予壓值; 6)為保證圖3所示電路中軸與軸瓦之間除通過直接接觸外,其它部分是絕緣的,軸瓦不得與軸座相接融。 2.實驗內容與實驗方法 l)觀察動壓油膜的形成過程與現象動壓油膜形成過程中的現象,我們可通過觀察油膜形成過程的電路系統來觀察。 電路系統如圖9—3所示。

圖9—3 觀測油膜形成過程電路圖當主軸沒有轉動時,軸與軸瓦是接融的,接通開關k,有較大的電流流過燈泡,可以看到燈光很亮。 當主軸在很低的轉速下慢慢轉動時,主軸把油帶入軸與軸瓦之間,形成部分潤滑油膜,由於油為絕緣體,使金屬接觸面積減小,使電路中的電流減小,因而燈光亮度變暗。 當主軸轉速再提高時,軸與軸瓦之間形成了很薄的壓力油膜,將軸與軸瓦分開,燈泡就不亮了,這時我們就得知動壓油漠已經形成。

2)求出滑動軸承在剛啟動時的摩擦力矩與摩擦因數

實驗時,可以用手緩慢地轉動 v型帶輪(這時要求不加砝碼,載荷只是槓桿系統的自重 g。,或者也可慢慢啟動電動機,當軸剛有轉動趨勢的時候,讀出並記下百分表的最大格數。為了保證資料記錄的準確性,需要重複做三次,將測得的資料記錄在表 l中,根據記錄的資料,代入(1),(2)式子,求出啟動時的摩擦力矩和摩擦因數,最後求得乙個平均值。

3)繪製滑動軸承的特性曲線

滑動軸承的 n/q— f特性曲線如圖4的所示,引數為油的粘度,它是受壓力和溫度影響的。但由於本實驗進行的時間短,壓力也不大(在5mpa=50大氣壓以下)溫度變化也不大,因此把油的粘度近似地看做乙個常數。根據查表可得45號機械油在室溫(20℃)時的動力粘度=0.

34pa·s。而n為轉速,是個變數。可實際測得。

q為平均單位載荷(也稱比壓)可用下式計算:

式中: w為載荷;d為主軸的直徑;b為軸瓦寬度;f為摩擦因數。

圖9—4滑動軸承 η n/q—f曲線

從特性曲線圖可以看出,摩擦因數f的大小是和轉速有關的,主軸剛啟動時,軸與軸瓦為半乾摩擦,此時摩擦因數是很大的。隨著轉速的增加,壓力油膜使軸與軸瓦的接觸面積不斷減小,摩擦因數明顯下降,當達到臨界點a0後為液體摩擦區,即為滑動軸承的正常工作區域。實驗時,我們用改變轉速n(即改變η n/q),將各轉速下所對應的摩擦力矩和摩擦因數求出,記錄在表2中(並繪出η n/q—f特性曲線)。

具體實驗方法參看使用說明書。

4)繪製軸承徑向油膜壓力分布曲線

啟動電機,控制轉速在250~300r/min,然後加上載荷,觀察指示燈泡,看是否形成油膜,當形成壓力油膜後,待各壓力表的壓力值穩定後,由左向右依次記錄各壓力表的壓力值,並記錄在表3中。根據測出的油壓大小按一定比例繪製油壓分布曲線,如圖5a所示。具體畫法是沿著圓周表面從左向右畫出角度分別為220 30』,450,67030』,900,l120 30』,1350,1570 30』等分,得出油孔點1,2,3,4,5,6,7位置。

通過這些點與圓心4連線,在它們的延長線上,將壓力表測出的壓力值(比例:0.1mpa=5mm)畫出壓力向量 l— l』,2—2』,…,7—7』經 l』2』…7』各點連成平滑曲線,這就是位於軸承中部截面的油膜徑向壓力分布曲線。

圖9—5徑向壓力分布與承載量曲線

為了確定軸承承載量,用p1·sin (i=1,2,…7)求得向量l— l』,2—2』,…,7—7』在載荷方向(即y軸)的投影值。角度與sin 的數值見表9—1

然後將 p1 sin 這些平行y軸的向量移到直徑0—8上,為清楚起見,將直徑0—8平移到圖5a的下部,如圖5b,在直徑0—8」上先畫出軸承表面上油孔位置的投影點1」,2」…

8」,然後通過這些點畫出上述相應的各點壓力在載荷方向上的分量,即 1」』,2」』……7」』等點,將各點平滑地連線起來,所形成的曲線即為在載荷方向上的壓力分布。

在直徑0—8」上做乙個矩形,採用方格座標紙,使其面積與曲線所包圍的面積相等。那麼該矩形的邊長q平均即為軸承中部截面上油膜徑向平均單位壓力。

軸承處在液體摩擦工作時,其油膜承載量與外載荷相平衡,軸承內油膜的承載量可用下式求出:

p=w= ·q平均·b·d

式中; p為軸承內油膜承載能力;

w為外加載荷;

為端洩對承載能力影響係數;

q平均為徑向平均單位壓力;

b為軸瓦寬度;

d為軸瓦內徑.

端洩對軸承壓力分布及承載能力影響較大,通過實驗,可求得其影響。具體方法如下:

由實驗測得的每塊壓力表上的壓力,代入下式,可求出在軸瓦中點截面上的徑向平均單位壓力:

端洩對承載能力的影響係數,用下式求得:

3.實驗報告要求

(l)求滑動軸承剛啟動時的摩擦力矩 t1與摩擦因數f

表9—2 啟動狀態下摩擦力矩及摩擦因數的測試記錄

啟動時的摩擦力矩平均值:t1平均=

摩擦因數平均值:f=

(2)求滑動軸承的 f與 n/q特性曲線

表2 非液體摩擦與液體摩擦狀態下的轉數n與百分表讀數記錄

已知條件:砝碼重q= n 載荷w= n

繪製n/q-f特性曲線圖(參考圖4)

3)繪製軸承徑向油膜壓力分布曲線與承載量曲線

表3 油壓記錄

徑向單位面積上的平均壓力q平均

端洩對承載量的影響係數

4)繪製油膜徑向壓力分布曲線與承載量曲線(參考圖5)

09機械零件設計實驗指導書 11 8

機械零件設計 實驗指導書 汕頭大學機械電子工程系編 本實驗教程指導書是根據 機械零件設計 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本系的實際情況編寫的。機械零件設計實驗是理論學習基礎上的乙個極其重要的實踐環節。通過實驗可以使學生加深對 機械零件設計 課程的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機械設計課程...

機械零件認知實驗報告

一 實驗目的 1 初步了解各種常用零件的結構 型別 特點及應用例項。2 增強學生對機構與機器的感性認識。3 了解各種標準零件的結構形式及相關的國家標準 了解各種傳動的特點及應用 了解各種常用的潤滑劑及相關的國家標準。二 實驗內容 陳列室展示各種常用機構和機械零件的模型,通過模型的動態展示,增強學生對...

光學零件實驗指導書

光學製造技術 實驗指導書 薛常喜李豔紅編寫 長春理工大學光電工程學院 目錄實驗1 塊料毛坯的鋸切與整平 2 實驗2 塊料毛坯的劃割 滾圓與開球面 5 實驗3 球面透鏡的銑磨工藝 8 實驗4 透鏡的上盤與下盤工藝 13 實驗5 光圈識別 15 實驗6 高速拋光工藝及光圈修改實驗 20 實驗7 透鏡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