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

2022-02-06 05:08:16 字數 3379 閱讀 4639

《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讓我充滿好奇,究竟是乙個什麼樣的教師,怎樣去教育他的學生,可以創造如此多的奇蹟。讀了它之後,讓我認識了那樣一位充滿激情和智慧型的美國教師雷夫,認識到了他那無以倫比的教學藝術,從而認識到我教學中的缺點和不足。這確實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尤其是書中有幾處讓我感慨頗深。

書中雷夫老師敘述了這樣乙個案例:一位老師發現了乙個學生的書包比較亂,就把那學生的書包展示給全班學生看,而且還用照相機拍下來給家長看,還對全班學生說,以後有垃圾就把那學生的書包作為紙簍。結果家長感到非常憤慨,要到校長那裡告那位老師。

那位老師一臉的無奈,他覺得這樣的做法對那學生是起到作用的。由這個案例雷夫老師得出乙個結論:很多教師為了維持教室秩序,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近年來,大人對待孩子的做法,多半出自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心態。反觀在我們的教室裡是否也存在這種現象,經常也會出現家長打**給學校反映,無法接受教師的教育方法,甚至有的學生為了逃避選擇轉班。比如因為在教學區拿手機,老師直接當眾將手機摔壞;因為做不完作業直接將作業或課本撕壞等,這樣做,一定時間內會出現一定的效果,但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教師這樣做得原因是什麼呢?就是雷夫老師所說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那麼為了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不是可以不擇手段呢?

答案顯而易見。

人接受教育,本質上是個人在對自我的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和自我吸收再生的過程。其實教育無需強求,無需特別規劃,無需指手畫腳,這完全是乙個一邊認識選擇,一邊積累前進的自然過程。而我們的教育卻在不斷地對學生進行規劃,對他們指手畫腳,甚至強求他們去接受我們的教育方式。

我們現在的許多老師對學生缺乏耐心,對學生的教育缺乏靈活的教育技巧。比如學生不該把手機帶入教學區,甚至在上課期間玩弄手機。我們應該怎樣去教育他,是不是效仿前面例子裡的那位老師對他冷嘲熱諷、當眾取笑。

事情發生後,我們應該先冷靜下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的錯誤之處,自己去想明白在上課期間玩弄手機的危害,還要讓他明白給別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最重要的要讓他明白老師教育的一片苦心。只有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書上的還有一段話讓我深受啟發:真相其實很簡單:這年頭,大多數的教室都被一種東西控制著,那就是「害怕」。

老師們害怕:怕丟臉,怕不受愛戴,怕說話沒人聽,怕場面失控。學生更害怕:

怕挨罵,怕被羞辱,怕在同學面前出醜,怕成績不好,怕面對父母的盛怒。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了什麼,反而是因為它缺乏了某樣東西——這裡沒有害怕。

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了課堂紀律,為了學習成績,老師為了得到學生的愛戴,學生為了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都在害怕,致使大多數課堂都染上了「恐懼」的氣氛。學生遵守紀律不是因為認識到紀律的重要,而是因為害怕受懲罰,考不好不是因為是自己的目標追求,而是怕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罵、同學的嘲笑。學生學習不再是主動而是被迫。

除此之外,家長們也是如此,在家裡挖空心思地對孩子又打又罵,無時無刻不在逼迫著孩子去學習,不論學習效果如何,不顧孩子的心理感受。因為老師和家長的做法使學生長期以來處於一種「戰戰兢兢」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學生一直在「害怕」,老師又怎麼樣呢,老師也不可避免地在害怕——害怕自己不被學生喜歡,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害怕上課沒人聽,害怕自己管不住學生,害怕被領導批評,害怕家長對自己有意見,害怕被同行嘲笑。

但是「害怕」這兩個字在雷夫老師的教室裡卻沒有,因為他用對學生的信任取代恐懼,用信任在自己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了一座堅固的橋梁,使教室的氛圍變得不一樣,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興趣 ,也懂得為他人著想,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行為準則。可見師生之間的信任尤為重要。 那麼如何能做到呢?

首先,我們要一諾千金,言傳身教。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很多老師因為忙,事情比較多,往往前一刻對學生口頭承諾下一刻就忘得一乾二淨,等到了學生說時才記起來。確實這樣很難取得學生的信任,連老師都承諾了卻做不到,何況是要求學生答應了的事就要做到呢。

但是取得學生的信任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不斷地去感受的。就像雷夫老師所說的:「我們不需要對孩子長篇大論地談我們多麼負責任,而是要他們把信任放在我們肩上。

」 「孩子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學生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之中最和氣待人、最認真勤勉的乙個。

」這提醒我們要一諾千金,不能只注重言傳,更要注重身教的作用。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勇於負責,不要總是給孩子開一些口頭支票去愚弄他們,他們很聰明也一定會識破我們。

其次,尊重學生的差異,平等對待每乙個學生。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就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學生由於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家庭條件、遺傳因素的不同,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從而造成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力特長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的。

所以我們不僅要認識到學生存在的差異,而且還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應將其視為一種財富去珍惜去開發,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使每乙個學生都能「各盡所能,各盡其才」。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首先要學會欣賞學生,要看到每乙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去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都能在別人的眼中找到存在感。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不想做問題生,都期待著獲得成功,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冷靜,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強。」學生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問題學生,犯錯的機會更大。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就要允許學生犯錯,給予他們適當的寬容。

當學生出現缺點、錯誤的時候,千萬不要當眾嚴加訓斥,讓他們難堪、下不了台,應該顧及學生的「面子」,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可以私下進行個別交流,耐心引導,喚醒他們自我教育,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錯誤,自覺地或者在老師的督促下加以改正。讓學生知道,雖然他犯了錯誤,但老師並沒有抓住不放,而是給了他改過自新的機會,還維護住了他的面子。

所以教育學生,不能靠壓制,而要靠多鼓勵;不能一味打擊,而要多多扶持;不能乙個勁地去阻撓,而是要努力去推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能挖苦諷刺;要和風細雨地去教育感化,不能雷霆閃電地去打擊懲罰;要多多換位思考,不能苛求學生去接受;要講究教育藝術,不能草率了事。否則,我們會離學生越來越遠,會失去學生的信任。

「尊重」不是方法,也不是態度,而是一種教育理念,是讓學生從他人的尊重中獲得自尊,乙個人的自尊是自我教育的源泉,而獲得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要做到一切從尊重開始,用愛來觸動每個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只有這樣我們取得學生的信任,才能真正走進學生。

正如書中所說:為了在不訴諸恐懼手段的前提下讓孩子們循規蹈矩,並使全班維持優異的學習表現,我做了下列四件事:以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紀律必須合乎邏輯;你就是榜樣。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相信學生,都要對學生有信心和耐心。 我們要做學生的可靠的肩膀,一旦對孩子許以諾言,就一定要做到。我們可以因為因為學生犯錯而施以必要的懲罰,但必須合情合理。

這樣做老師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

看到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這個題目,感覺有點新奇,對於教師來說教室是最熟悉不過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 為什麼是56號?奇蹟是什麼呢?我充滿了好奇。我翻開書本,用心的品讀著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自己的內心不時的被感動 共鳴充斥著 雷夫的教育歷程和教育信念是那樣熟悉而新穎 雷夫的教育觀點和信念是那樣獨特...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讀後感 一 我在12月3日下午接到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這本書時,一看書名,好奇怪的名字。小學教室的命名格式在中國一般用 某年級某班 而在美國卻用 第56號教室 書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就迫不及待地開啟閱讀,自從開啟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就久久不願放下,它給作為教師和媽媽的我...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

奧維德說 忍耐和堅持雖是痛苦的事情,但卻能漸漸地為你帶來好處。教育要沒有堅持的東西,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地方,雷夫說 我很尊重家長的意見。但是在我的教室裡,就必須按照我的原則來行事。就像我不會和同事爭執一樣,我也從來不和家長爭執,因為這樣會浪費我的精力。雷夫在初期遇到過成績不如意的情況,但他堅持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