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問題教案及反思

2022-01-16 11:40:30 字數 4629 閱讀 5125

情境創設,輕鬆愉快學習行程問題

____教學設計

李靖平象鼻中心學校

摘要;貼近生活,教師自己創設教學內容.創設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情景,運用路程、速度、時間三者的關係,計算要解決問題所需時間。鼓勵學生質疑、**,學會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

「小英接到**,說奶奶病了於是就往車站趕,剛到火車站,就發現雞舍鑰匙還在自己身上,小東怎麼餵雞呢?火車再過70分鐘就到站了」這樣乙個生活情境開展討論解決.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在學習中掌握相遇求時間問題結構特徵和解題思路,能借助實物操作或畫線段圖分析解答相遇求時間的生活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創設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情景,運用路程、速度、時間三者的關係,計算要解決問題所需時間。鼓勵學生質疑、**,學會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合作**,才能將任務完成得更快更好,從而懂得合作、渴望合作。

教學內容:相遇問題求時間

教學重點:「相遇問題求時間」的特徵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相遇問題求時間」的特徵和解題方法感知問題解決的多樣性.。

教學方式:教師創設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思考,合作,**進行解決。

教學構思: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小學生都喜歡用身邊的事,生活中和事,創設乙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啟用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探索,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

創設乙個已知路程與速度求時間的生活問題。擺脫枯燥的教學,讓學生在輕鬆愉快地解決問題中獲得知識。同時又有深入其中的感受,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把數學和我們的生活聯絡起來,學會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

一、激趣引入,複習舊知

激趣:我給同學們講個故事:一天王小明的家長問老師乙個問題?

學校到家有多遠,每分鐘大約走多少公尺,孩子需多少時間才能到家?全班同學都笑了。(其實他就住在學校附近,同學們都知道他貪玩去了)

1、根據已知條件解答問題。

電腦演示一位學生邊走邊唱上學的情景。

「我是小小讀書郎,蹦蹦跳跳上學忙。每分要走70公尺,4分才能到學堂。」

學生提出問題:「你知道我家到學校有多遠嗎?」

2、學生口答列式:70×4=280(公尺)。

複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的數量關係。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二、揭示特徵,化解難點

1、想想,說說

電腦演示兩個學生同時上學在校門口相遇的情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相遇問題」的特徵。

①兩個學生是怎麼上學的?

(板書:同時相對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嗎?請兩個學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議議

①介紹人物及行走的路程和速度。

小明每分走70公尺,小芳每分走60公尺,有一天,他們約好,從家裡相距520公尺的地方同時出發,相對而行,幾分鐘後在校門口相遇。

②分組合作,完成以下**:

比一比,看哪個組填得又對又快?

三.出示問題,思考解決策略.

電腦演示問題情景。

現在小英遇到乙個問題,希望同學們幫助解決。小英接到**,說奶奶病了於是就往車站趕,剛到火車站,就發現雞舍鑰匙還在自己身上,小東怎麼餵雞呢?火車再過70分鐘就到站了。

(家與車站相距4500公尺,小英90公尺/每分,小東60公尺/每分)。

要求: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方法.再思考行不行.由組長匯報解決方法.教師在小組間巡視.

三小組:小英把鑰匙送回家,再去坐火車。

算式:4500÷90×2=100(分鐘)

師:為什麼要×2

生:小英把鑰匙送回家還要返回車站.

小英不能坐上火車,因為100分鐘》70分鐘

五小組:小英打一**回家,叫弟弟到車站拿鑰匙。

算式:4500÷60=75(分鐘)

小英不能坐上該次火車,因為75分鐘》70分鐘

師:為什麼五小組的方法要×2,三小組則不呢?

二小組:因為弟弟到車站後小英就可去坐火車。

師: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做到兩全其美嗎?

看哪一組同學先討論出來。

四小組:小英打一**回家,叫弟弟也同時走。

算式:4500÷(90+60)×2=60(分鐘)。

師:為什麼這個地方要×2

生:相遇後,小英還要返回車站.

能坐上火車看望奶奶.因為60分鐘<70分鐘。

一小組:還可以把鑰匙放在車站附近,叫弟弟來拿.

師:這個辦法也好,只是沒用到數學知識,肯動腦筋,還是不錯.

四.質疑小結,揭示課題。

①想一想,這幾種方法有什麼聯絡?

②概括「相遇問題求時間」的特徵和解題方法。

③揭示課題。

這幾種解法都是利用速度,路程求時間這一數量關係式。不過,第一種方法是用速度和路程得出時間,然後與70分鐘比較第二種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時間。象這樣兩人分別從兩家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結果相遇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主要內容——「相遇問題」(板書:

相遇問題),解決這樣的問題方法思考。

五、深化理解,應用拓展

1、基本練習。

選擇題(1)甲乙二人同時從相距38千公尺的兩地相向行走,甲每時行3千公尺,乙每時行5千公尺,經過幾時後二人相距6千公尺?正確算式是()。

a(38+6)÷(5+3);

b(38-6)÷(5+3);

c6-38÷(5+3)。

(2)甲乙兩個內河港口相距240千公尺,拖船順水每時航行10千公尺,逆水每時航行8千公尺。在甲乙兩港之間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時間?正確算式是()。

a240÷(10+8);

b240÷10+240÷8。

(3)東西兩城相距405千公尺。一列貨車以每小時55千公尺的速度從西城開往東城,開出3小時後,一列客車以每小時65千公尺的速度從東城開往西城。

(1)表示兩車同時相對開出求相遇時間的算式是();

(2)表示貨車開出3小時後,客車才開出,求貨車再經過幾小時與客車相遇的算式是();

(3)表示客車開出了3小時後,貨車才開出,求客車再經過幾小時與貨車相遇的算式是()。

(4)甲乙兩城相距855千公尺。從甲城往乙城開出一列慢車,每小時行駛60千公尺;3小時後,從乙城往甲城開出一列快車,每小時行駛75千公尺。快車開出幾小時後將同慢車相遇?

正確算式是()。ab

cd(讓學生根據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來選擇正確算式的練習,它可以使學生建立條件、問題、算式間的對應關係,鍛鍊辨析能力。)

2.拓展練習

小汽車每小時行63千公尺,小汽車的速度是載重汽車的1.4倍。它們從相距270千公尺的兩地同時開出,相向行駛。

(1)經過幾小時相遇?

(2)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公尺?

甲、乙兩車先後離開學校以相同的速度開往博物館,已知8:32分甲車與學校的距離是乙車與學校距離的3倍,8:39分甲車與學校的距離是乙車與學校距離的2倍,求甲車離開學校的時間。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遵循《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的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理念,體現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學習目標的要求,學生既體驗到了數學**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又參與了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一、體現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擺正自己的位置,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並揭示知識的本質。

能讓學生先說、先做、先想的盡可能讓學生去說、去做、去想。我則盡量為學生的說、想、做、營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增長才幹,提高素質。教師只是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用什麼樣的辦法去解決,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分析思考,就連是否正確,都由學生來評定。

二、體現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氛圍,引導他們借助生活表象來學習知識激發**慾望。數學教學中強化數學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數學**於生活,學到數學知識又應用於生活。

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並通過應用,既可以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積極**的動機。這節課的問題完全是從生活中來,同時也是用路程、速度、時間三者的關係解決。也可以根據自己生活經驗解決。

三、體驗成功的樂趣。乙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識和力量。能「作為成功的學習者」是每個學生都有的共同願望。

可見,學習成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也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健全人格的需要。因此,在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我努力創設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同學們自己想出辦法來把問題解決了,有的同學想到把鑰匙放在車站熟人處,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我們要教好書,育好人,就要在教學中不斷思考、不斷總結、積累。特別是要從生活中找到數學的原型,然後將教材融入這個原型,對教材進行生活化的「包裝」,讓學生和知識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讓學生順著這座橋學習知識,掌握學習方法,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體會數學學習價值,從而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趣味化。讓數學煥發出生命活力。

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語言表達不夠簡明,雖然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問題,但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還不夠。還要對後進生加強引導和幫助。

「精彩的生成來自於精細的備課」。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作充分準備。

行程問題反思

反思 本課是行程問題下的追及問題,學生之前已有相遇問題的學習經驗。因此本課在解題步驟和格式書寫上無需在下大功夫,而是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多樣性解題上。縱觀本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突破 1 改變呈現方式,增大探索空間 數學的學習不應成為簡單的概念 法則 公式的掌握和熟練的過程,而應該更具有探索性和...

行程問題教學反思

在新授行程問題的時候,嘗試用新基礎的理念進行實踐教學。但是在課堂的實踐過程中還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現在把實踐後的反思和感受記錄下來。一 放得開 收得快。行程問題 的教學一反嚴謹 步步到位的傳統教學方式,而採取 大放 策略 全面鋪開讓學生自主建構。但是基於學生對知識準備的估計不足,還有課堂調節的方式方...

行程問題複習課教案

數學公開課教案設計 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行程問題的拓展,解題步驟有了增加,但基本解題思路沒變。依據教學目標,對本節設計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1 運用 遷移 的方法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解決此類典型問題的經驗與策略。所以,在教學引入時,複習解答以往學過的行程問題,啟用學生已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