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 從一次座位調整帶來的反思

2021-12-31 09:27:20 字數 2554 閱讀 6226

方國民歷經兩年艱辛,終於帶班進入高三了,艱苦的學習,密集的課程,頻繁的測驗接踵而至,讓我班的學生們立馬體會到什麼叫做「煎熬的高三生活」了。上高三之前,我們班已經作了一次座位的調整,在班長的協助之下,盡可能按照同學們的意願來進行作為的分配,絕大多數同學都感覺到滿意,也因此在高三一開學,我們班的學習勁頭很足,在年級裡的排名也接連提公升。不過,開頭猛衝一陣,之後可就撐不住了,於是紛紛病倒,堂上睡覺的也越來越多了。

理所當然的,經過了幾次連續提公升之後,我們班的成績也開始下滑,這種情況讓第一次帶高考班的我緊張起來了,綜合幾位科任老師的意見之後,我判定是同學們欠缺持久的學習動力,「競爭不足」所引起的。我當是作出的彌補方法就是再次調整座位,希望由此營造促進同學們之間競爭的學習氛圍。

當時促使我下定決心調整座位的,還有乙個原因,就是當時恰好一位老師說起上一屆的高三也有乙個班,經過座位調整之後,成績進步很快,總分位居普通班之首,這個資訊讓我很受鼓舞。該班的座位調整的訣竅也不神秘,關鍵就是在於「成績排名,隨時調整」八個字上面,也就是說,依據每次月考和大考的排名情況,隨時調整學生的座位,排名前者也坐在前排,排名靠後的當然就是座位靠後了。無疑,這是刺激學生全情投入高三學習,通過個人競爭帶動全班成績進步的好方法。

這樣的排位方法我以前從沒有在自己的班裡實行過,但是前輩們的推介卻讓我下定了這個決心,並很快在本班予以實行。

這樣倉促的調整座位,當然引來了同學們的不滿,意見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這樣通過排名來排位,給同學們的壓力很大,擔心自己承受不了;二是容易造成低分段的同學陷入「低分—坐後排—遠離學習中心—學習更差—座位更靠後」的惡性迴圈。對於這樣的質疑我也是有準備的,當時要求的就是讓同學們變壓力為動力,要知道當前社會競爭大,與其到時候再來適應壓力,不如現在帶著壓力來學習,在壓力中前進;同時,成績靠後的學生既然知道自己落後了,就更應該下定決心提公升成績,爭取好位置,擺脫惡性迴圈,切入良性迴圈。

最終,同學們還是在猶豫中照做了,看得出來,他們之所以接受,是因為他們知道,一直以來無論他們是否願意,只要按照我的要求來做,就必定能取得進步,所以這是習慣性的接受。我並不在意他們的質疑,當時我只想以實際的成績來讓同學們口服心服。在新座位表實行以後,歷經了幾次的月考和大考,期間也為了能帶動後進生而採取了一些調整措施,使他們有機會能坐在前排聽課。

我當時覺得,這樣的座位安排也應該很完美了。

不是事實卻打破了我的幻想,從位置調換後開始,我們班的成績就不單只是下滑了,簡直就是一瀉千里!本來還想這只是一下子沒能適應,再多兩個月或許就能見成效了。可惜事實是如此的殘酷,兩個月過來,結果卻是我們班已經排在理科班的末尾了。

看來,不變不行了。

其實現在回過頭來看,最初我的判定是有失偏頗的,我們班在開學一段時間後的成績下滑,其實並非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而是正好處於長跑中所謂的「極點」狀態。如前所述,我們班的同學在高一高二並不習慣於全力以赴地進行學習,而高三開學前校長和級長充滿激情的動員一下子讓我們的同學興奮起來了——明明是長達一年的「長跑」,他們卻起跑就以百公尺速度衝刺,自然體力和精力很快就跟不上,成績也因此下滑。所以在當時進行座位的調整其實並非必要,而更重要的是,通過「成績排位」取得成功的是上一屆某個班,這個經驗卻未必適合於所有的班級,我並沒有通過詳細的分析就斷定該方式適合於本班,這個過於武斷了。

既然錯誤已經形成,後悔已經沒用了,趕緊做調整才是關鍵,但是再也不能草率行事了。這次要首先分析一下本班同學的學習風格——其實,從學習風格上來看,本班學生應該大多屬於「偏向小組學習」的型別,而且在感官通道上偏於「視覺型」,尤其是低分段的學生,更加明顯。而「安分排位」的設定恰恰不利於小組學習,因為成績競爭的壓力迫使學生分割為個體單獨學習,很多需要借助小組力量才能學習的同學顯得很彷徨,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優秀學生即使處身前排,但依舊沒能取得進步的原因。

同時,由於低分段的同學尤其偏重依靠「視覺通道」進行學習,而靠後的位置非常不利於他們看黑板、螢幕以及觀察老師,難怪他們學的渾渾噩噩。

經過分析過後,本學期的第三次座位調整出爐了。重點放在學習小組的建設上,通過把學生按照「乙個優等生,兩個中等生,乙個有待進步的學生」的分配原則,組建了八個四人小組,並且在排位上優先考慮視覺型學生的需要,把他們盡量往前靠。重新安排後的位置受到學生的認可,反對聲音大大減少了。

當然,這一次的調整尚未經過真正的考驗,是否有效很難說,但不管怎樣,這次的調位風波還是給我留下了很多的反思:

1.作為班主任,不能做「拍腦袋」決策,不能看到其他班級的好經驗就隨意往自己班裡套,實際上人的性格有不同,班級的風格也有不同,如果不對自己班集體作詳細分析就匆忙做決定,後果可能很嚴重;

2.作為班主任,要多聽學生的意見,不要一意孤行。實際上學生們對我的座位調整從一開始就有意見,但我認為他們的意見只是為了自身,而罔顧了班集體的利益,所以不予採納。

其實學生才是受教育的主體,多與其溝通交流,才能了解最確切的情況;

3.作為班主任,尤其是第一次帶畢業班的班主任,還是需要多與有經驗的前輩交流。這次「擺烏龍」,並非由於前輩資訊的誤導,其實恰恰就是我沒有進一步問清楚,到底那個班是什麼情況,事後才知道,該班實際上只有40人左右,而且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很強,按說應該屬於「偏向個體學習型」,所以才適合於「按分排位」的方式;

4.作為班主任,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決策就一定正確。失敗者大多都是輸給自己的驕傲和大意,今後一定要引以為鑑。

總而言之,吃一塹,長一智,對於畢業班「新手」來說,這不是壞事,只要從失誤中及時找到問題所在,並總結為教訓加以反思,那麼很快就會成為自身不斷成長的寶貴經驗。

一次情境面試的案例

那次,幾個hr總監的朋友在一起聊天,談如何面試的問題。國藥集團醫藥控股廣州公司的hr總監王女士談到了她們的一次招聘故事 公司要招乙個辦公室助理,辦公室的幾個同事一起討論了招聘標準 職責和要求後,有人提議,用情境面試的方式,來試試,看看招聘的效果會怎樣。於是,他們做了詳細的策劃。面試的時間,安排在上班...

我與家長的一次溝通案例

例項 有一次,我剛一進辦公室班長就來向我匯報說 盧志新已經一周沒有做家庭作業!一聽我的頭就大了,這個盧志新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父親於幾年前因故去世,他的母親帶著他艱難生活。因為他的母親不識字,家裡活計又忙,平時在學習上對他管教顯得力不從心。可能這個原因,盧志新養成了做事懶散的壞毛病,學習態度極其的不認...

從一則案例看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設

作者 譚志軍 教學與管理 小學版 2014年第08期 某校的一名青年教師,個性張揚,頗有主張,課堂教學生動,教學效果不錯,學生問卷調查受歡迎程度高,但使用舊備課本,不寫反思,少有二次備課痕跡,作業自稱為當堂作業,沒有工整漂亮的練習本以供檢查,按照檢查的量化表打分很低。另有一名教師給人的印象是特別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