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學小結

2021-09-29 06:33:21 字數 3931 閱讀 4628

少教只為多學

——在「少教多學」理念的指引下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

初二語文備課組張水霞

「少教多學」是乙個理念,一種策略,一種思想,而非一種模式。

——題記

「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主要表現在:可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首先要求把時間用在學習上,課堂教學不能把時間浪費在非學習上;第二要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感覺得到的學習收穫,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

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公升了學習能力。並通過隨堂檢測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及時的檢測,能發現上課當中的不足並做到及時查漏補缺。

新課程把「教師即研究者」這一理念擺上了議事日程,促進了這一理念向現實的轉化。教師自己就是乙個研究者。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使課堂教學活起來了。

只有課堂活起來了,學生才有可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在傳統的教學中,「悶課」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悶課的主要特徵是,課堂氣氛沉悶,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昏昏欲睡,課堂無歡聲笑語,無思想交鋒,思維呆滯,悶課的結果是摧毀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抑制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專題開展之後,它與傳統的課堂的乙個重要區別就是「活」起來了,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呈現出了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空氣濃厚,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且對本堂課的目標是否達成進行了較為具體的量化。

我在教學中發現,差生中的絕大多數智力並不差,可見決定差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動機、興趣、情感、性格、意志、習慣等。因此在教學中,在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融於教學之中,把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作為學科教學的目標之一。

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一些想法與做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少教多學的前提。

以前農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為秧苗插得越密,就會收穫越多,但最後還是事與願違。後來有人把插秧改為拋秧,農民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之苦,姿態優美地丟擲秧苗,卻帶來了豐收。初看起來十分奇怪,「勤勞」沒有得到相應報償,「悠閒」反而享受著豐收的果實。

細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貫注了人們的豐收意願,卻破壞了秧苗自由生長的規律;反之,小塊狀拋秧為秧苗增產提供了充足空間,保護了它的自然生長。

以插秧來模擬語文教學,過去大部分老師做著類似插秧密植的事情,以為老師講得越多,學生就學得越好。鄧昌炎教授說過,「課堂是乙個舞台,在課堂上老師只能是乙個導演,決不是主角」。教師在課堂講得過多可能造成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從而缺乏創造能力和實踐本領,使他們不再想什麼,也不去想什麼,最後懶得想。

反之,讓學生在類似於「拋秧」的具有發展空間的學習環境中,尊重人的自然,發揮學生天性和學生潛能:把課堂時間和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感到課堂心理時間短暫而愉快,課堂心理空間廣闊而豐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多學,教師盡可能少講。這樣學生會快樂地多學,又能體現老師的主導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實現「少教多學」的雙贏,這也正符合語文新課程大綱的宗旨:

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採取討論、自主合作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那麼,該如何去實現少教多學呢?

以前的課堂上,教學的大權一直牢牢掌握在教師的手中。因此,教師少教,學生必然就少學,然而,如果教師把教的任務分一部分給學生,又會如何呢?結果就會形成一種新的教學觀念。

教師把教學的任務分出去了,也就輕鬆多了。學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機會,也就積極多了。教師教少了,學生卻學多了。

當然,實際操作中依然存在困難。教師將部分的教學任務託付給學生,哪些知識可以讓學生自學,哪些知識應該掌握在老師的手中呢?正如我提出的觀點一樣:

少教多學。是教少,不是不教。就像老師上課一樣,不能不說話,也不能多說話,要少說,但要說到關鍵的地方去,激發起學生的思維,然後提供大量的時間、大量的機會讓學生去思考、探索、表現。

二、課前布置預習任務,培養自學能力,向少教多學邁進第一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求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這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如布置預習課文時,可以指導學生採取「分步預習法」,第一步:

閱讀課題,揣內容。通過默讀課文的標題來揣摩一下本文的內容,然後再讀課文,來印證自己的判斷與課文內容是否一致,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第二步:

默讀提示,明要求。採用默讀了解的方法,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樣的感情等;認真閱讀課前的提示及課文下的第乙個注釋,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這一步的目的有助於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第三步:

朗讀課文,查字音。在前兩步粗知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利用工具書字典、詞典,自己動手解決課文中不會讀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詞,以便第二天到課堂上與同學討論,既提高了學生掌握漢字和使用工具書的能力,也有利於掃除語言文字上的障礙,更便利了學生順利地讀懂課文。生字認識了,然後就朗讀課文,「眼過三遍,不如嘴過一遍」,大聲誦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有好處。

第四步:精讀課文、理思路。在前面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再精讀課文,讓學生在預習後能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掌握文章的美之處,雖然學生的表述可能不夠全面,但多數都能把握要點,能悟出作者的思路。

第五步:再讀課文質疑難。俗話說:

「發現乙個問題比解決乙個問題更重要」,因此鼓勵學生再次回到課文中,通過默讀思考,解決自己在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獨特的見解,也就是弄明白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之處,這一步預習完成得好,可為課堂上「問題的**」這一雙邊活動奠定基礎,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節約了時間,使自主合作**學習的效果更好。

三、挖掘課文內容,激發學習興趣,讓少教多學順利起航。

首先,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作精神是關鍵。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並結合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整合教材資源,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設計出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授《孔乙已》時引出問題「孔乙己叫什麼名字?

為什麼乙個人活在世上連名字都沒有?」;在《藤野先生》中「從東京到仙台所經地方很多,魯迅只記住了日暮裡和水戶,記住水戶的原因可參見課本注釋,記住日暮裡原因何在?誰能用學過的知識加以說明?

」這些問題如投石激浪,不僅啟用學生的思維,而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課堂上採用討論、辯論、競賽、搶答等教學活動,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成績獎勵為評價依據,人人參與,熱鬧非凡,興趣盎然,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師生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評價、啟發、激勵,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了潛能。

其次,設計語文交流的情境活動,感悟作者或課文人物最真實的情感,從而領悟創作**於生活,老師如何創設情境活動?除上面的辯論、競賽、搶答等方式外,還可以適當把課文搬上「舞台」,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不同的角色,通過對角色的理解、參與、調動來領悟生活的內涵。在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筆者讓男女學生分別扮演菲利普夫婦、于勒、姐姐、姐夫、約瑟夫等角色,在課堂上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的「生動的表演」,讓學生在體驗調動中領悟到:

以金錢為標準衡量兄弟關係的炎涼世態。《故鄉》裡,「少年閏土」,「少年我」在「舞台」中「活潑健康地交談著,機智敏捷地捉「小鳥」,手拉手傷感地分別;「木偶的中年閏土」在分別二十年後與「中年的我」相聚後機械的、麻木的、呆板的神態、動作、語言,在角色扮演的對比中,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對人民的熱愛,對等級觀念束縛的批判,從而讓學生受到憎恨舊社會、熱愛新社會的教育。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課堂中來,使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研究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參與評價,讓合理的教學評價發揮其激勵和引領的作用。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為了讓每乙個個體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優劣狀況,有利於激發評價物件的競爭意識,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增進學生間的多向交流,以利於取長補短,讓學生進一步在與同伴學習的比較中認識自我。這樣,既讓更多的學生有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做到培優幫差,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發展。

就這樣,學生在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的過程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充分體現。

四、課後布置閱讀寫作任務,使少教多學延伸到課外

少教多學,開題報告

一 課題的提出 在新課改的大潮中,很多高階教師和優秀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展示,曾一度讓眾多一線教師看到了高效課堂教學的春天。那充滿智慧型充滿詩意充滿精彩的課堂成了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幾年過去了,當我們冷靜地審視現實中的課堂教學,卻發現許多教師是在邯鄲學步,更多的教師則是 新瓶裝舊水 在應試教育的...

少教多學研究模式

本課題積極倡導教師開展教學敘事,在敘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在反思中深化對教學問題或教學事件的認識,在反思中提公升原有的經驗,在反思中修正行動計畫,在反思中探尋教學事件或行為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理念和思想。4 經驗總結法 本課題的研究,將注重實際 注重實踐 注重實效。在大量的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總結成功的經...

習慣成就少教多學

西安市長安區第六中學周雪盈 內容摘要 語文學習,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是人的一種穩定的行為,是學習好的最重要的保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鍵詞 語文學習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 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講,只需要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他曾多次論述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