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技能

2021-09-14 00:09:36 字數 2838 閱讀 6341

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姓名:仲冰

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才能,不僅來自於課堂,還來自於現實生活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銜接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自然、親切、真實。

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和技能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學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倘若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為學生設計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的可操作的學習內容,既可開啟數學與生活的屏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又可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發展學生的數學技能。

一、把課堂搬到教室外面去。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但並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這對於以具體形象為主、生活經驗匱乏的小學生來說,難以達到透徹的理解。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學生看得見、摸得到、聽得到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理解感念,使知識、技能同步發展,相得益彰。

如認識「 <」、「>」,我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於號、小於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於,開口在前是大於,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分。

在教學「公尺、千克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公尺尺,量一量跳繩、旗桿、課桌椅等,稱一稱他們自己帶來的輕便的物品,如鹽、味精、蘋果等,然後總結。我講得唇焦舌燥,學生忙得不亦樂乎。可是在練習的時候,還有很多學生無法下手。

如床長( )公尺,寬( )公尺;乙隻雞重( )千克;一千克雞蛋有( )個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裡讓學生動手操作的事實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無法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對於公尺、千克的認識,學生得到的感性認識實在是太少了。於是,我有了乙個想法,把課堂搬到教室外面去。

第二節課時,我就讓學生們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學校裡的任何東西,大家都興致勃勃地忙開了,有的去量講台、課桌、黑板的長和寬,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壇,還有的小朋友去量籃球場。下課回到家後,學生還在家裡繼續量。另外,為了加深學生對一千克的感性認識,我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要求學生跟家長一起去菜場買菜,通過買菜,切實感受物體的重量。

學生回校後匯報了他們的經歷,並說出了由於單個東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個數也不相同的體驗。如:一千克雞蛋大約有10只,而乙隻鴨卻有二千克等。

再做練習時,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因為「1公尺」、「1千克」的概念在他們頭腦中已經形成,並且相當堅固。

上課,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課搬到外面去上,會與生活更接近,教學效果會更好。

二、在生活體驗中,培養觀察能力。

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收集資訊,又有利於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如教學「圓柱和球」後,我讓學生來個收集圖形的大行動,找出生活是圓柱形和球形的物體,再比較各種物體的異同點。這樣教學的好處是,迫使學生用書上所學的關於「圓柱和球」的知識,聯絡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進行有選擇地、有目的地收集,不僅使學生更好得掌握和了解圓柱和球的知識,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在生活體驗中,培養表達能力。

生活中有許多關於數學的知識,讓學生將生活中捕捉到的資訊說出來,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生活。

如教學「元、角、分」時,我讓學生在課前去收集關於人民幣的知識。在課堂上,大家討論、交流、匯報了收集的資訊,了解了人民幣的種類繁多:有紙幣,有硬幣,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以及人民幣的廣泛用途等。

另外,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讀法時」,我在課前布置了乙個任務——收集生活中有萬以內數的資訊。同學們都積極地投入到準備中。課堂匯報時,同學們紛紛說出了所收集到的資訊,如學校操場一圈的長度是250公尺,電冰箱的**是2500元,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8公尺等等,資訊包括了生活中各個方面,學生也很好地了解了萬以內數在生活中的體現,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四、數學作業生活化,運用數學

數學**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由於課堂時間短暫,所以作業成了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成了創新的廣闊天地。學生適當運用課堂內容的自然延伸,能從廣闊的大千世界中學習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激發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慾望,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

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可以測自己和父母的身高,從家到學校的路程;認識了人民幣可以用自己零用錢買所需要的東西;學習了統計知識和百分比應用題,可以去統計本校學生人數以及男女生比例;會計算圖形面積可以算一算自己家裡的面積,所用瓷磚的塊數等。

再如布置學生「觀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幾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的生活費用是多少,記錄下來,製成**,再進行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助於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地交流中,學得積極、主動,思維隨之展開,興趣隨之激起。

總之,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銜接,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強烈的親近感和認同感,有利於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乙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數學教學應時時關注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斷地溝通數學於生活的聯絡,使數學與生活緊緊相連,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培養數學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

數學知識生活化,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絡起來,是數學教學體現新課標的重要一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注重 生活化教學,強調生活問題的數學化和數學問題的生活化 這兩者的辯證結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

讓學生在生活中樂學數學

數學源於生活,植根於生活,數學教學是一種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絡的教學活動。新的數學 課程標準 要求 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絡,從學生熟知 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實踐為依託,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數學課堂的活力。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必須聯絡實際,學以致用,即常說的知識 生活化...

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作者 黃維奎 教育藝術 2013年第04期 陶行知先生提出 生活即教育 並特別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帶有生活的氣息,要把政治理論的教學融合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之中,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一 啟發誘導,回味生活 生活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源頭活水,生活中...